为学文言文简答题(文言文《为学》的答案)
1.文言文《为学》的答案
《为学》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2.为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阅读练习一】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以( )告富者”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的内容是 。 3.选出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 B、吾欲之南海(往) 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 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5.对比鲜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以蜀鄙二僧欲往南海部分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阅读答案】: 1.主观努力(或立志)2.到过南海这件事3.D4.第一次表示探询语气(或表示一般疑问)第二次表示轻蔑语气(或表示不屑一顾)5.略 【阅读练习二】 8、解释多义词(6分) 自南海还( ) 蜀之鄙有二僧( ) 西蜀之去南海( ) 望桓侯而还走( ) 肉食者鄙( ) 去国怀乡(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吾欲之南海 B. 其一贫,其一富 C. 以告富者 子墨子九距之 其真无马邪 必以分人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4分) 12、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
(2分) 吾 资 之 聪 倍 人 也 吾 材 之 敏 倍 人 也 屏 弃 而 不 用 其 与昏 与 庸 无 以异 也。 【阅读答案】: 8、(6分,每空1分)回来 掉转(回转) 边境 目光短浅 距离 离开 9、(2分)C 10、(6分,“买”、“犹”、“顾”、“哉”各占1分,句意各占1分) 译文①我好几年来想要雇船而下,还没有成行(实现)。
②人们确立志向,难道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吗? 11、(4分,每空2分) 蜀鄙二僧(去南海) 志向坚定,主观努力,即使客观条件差也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意思对即可) 12、(2分,每错1处扣0.5分,扣完本题分为止)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3.《为学》练习题带答案
《为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
( ) A.不逮人(dài) 迄乎成(qì) 昏与庸(yōnɡ) 屏弃(bǐng) B.蜀之鄙(bǐ) 何恃(shì) 饭钵(bō) 惭色(cán) C.语于富者(yǔ) 僧人(sēng) 久而不怠(dài) 彭端淑(shū)2.解释下列句中“者”的意思。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 ②富者有惭色( ) ③能者为师( ) ④食马者( )3.解释下列句中“之”的意思 ①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 ②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 ③吾欲之南海( )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正确译文是( ) A.人们立志求学,为什么还不如四川的鄙和尚呢?B.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不如四川那个地位低下的和尚吗?C.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D.人们立志求学,往往顾虑赶不上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译:②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译:6.了解下边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①下边句中加点的词,有的意义跟现代汉词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在括号里加以说明。蜀之鄙有二僧( ) 贫者语于富者曰( ) 子何恃而住(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②“者”在文言中相当于“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
试解释下边句子中的“者”字。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 富者有惭色( ) 能者为师( ) 普通劳动者( ) ③“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
先朗读下边的句子,然后说明加点词所表达的语气。天下事有难易乎( )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吾数年来欲舟而下,犹未能也(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7.下列句子与原文一致的是:( ) A.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B.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C.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开轩面场园,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8.下面句子节奏与停顿错误的一组是:( ) A.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D.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9.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A.孔子,名丘,字仲屁,战国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 ) B.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是占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是其重要著作。( ) C.彭端淑,清代四川人,著有《白鹤堂文集》。
( ) D.薄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清代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 E.《归园田居》、《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书湖阴先生壁》、《游山西村》的作者分别为陶渊明、孟浩然、杜甫、王安石、辛弃疾。
( )10.解释下边加点的字: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②迄乎成( ) ③屏弃而不用( ) ④岂有常哉( ) ⑤犹未能也( ) 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参考答案1.C(C组中“语”音应为“yù”。
)2.①……的东西;②…… 的人;③……的人;④……的人3.(略)4.C5.(略)6.本题三个小题引导学生学习文言词和虚词。学习文言实词,注意古今比较;学习文言虚词,作了适当提示,对学习方法也有所启示。
①蜀之鄙有二僧(“鄙”是边境的意思,在现代语中,“卑鄙”的“鄙”是品质低劣的意,“鄙视”的“鄙”是轻蔑的意思,只有“边鄙”的“鄙”是边境的意思)贫者语于富者曰(“语”是“告诉”、“说”的意思,读yù。在现代语中,“语言”的“语”是“话”的意思,“不言不语”的“语”是“说”的意思,读yǔ)子何恃而往(“子”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在现代语中,最常用的意思指儿子)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是“反而”、“难道”的意思,在现代语中,“回顾”的“顾”是“看”的意思,“顾全大局”、“奋不顾身”的“顾”是“照管”、“注意”的意思) ②学之,则难者亦易矣(的东西) 富者有惭色(的人) 能者为师(的人) 普通劳动者(的人) ③天下事有难易乎(表疑问语气)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表感叹语气)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表肯定语气)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表加强语气)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表反问语气)7.答案为C组。
A组“难者亦易矣”后句号应为分号; B组“温”应写作“愠”;D组“场园”应为“场圃”。8.C组。
C组停顿应为“蜀之鄙/有二僧”。9.A(*)孔子为春秋时鲁国人。
B(*)韩非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E(*)《钱塘湖春行》、《游山西村》的作者分别为白居易、陆游。
10.①为:做 ②迄:等到 ③屏弃:摒弃 ④常:常规,永远不变的 ⑤犹:还,尚且 ⑥顾:难道;哉;语气词,表反问。
4.《为学》文言文解释和道理!
原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翻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分别吗?只要肯做,难的也变得容易了;不肯做,容易的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学习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学,难的也变得容易了;不学,容易的也变得困难了。 我的天资昏昧,不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不及别人。
只要每天认真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松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的了。我天资聪明、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
如果摒弃不用,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区别了。孔子的思想言论,最终是靠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下来的。
以此而论,昏昧平庸与聪明灵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蜀地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顺着江水去南海,还没有成功。你凭借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去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达而穷和尚却到达了。
人立志,难道还不如蜀地边远地方的那个和尚吗?因此,天资聪明和敏捷,虽然可以限制却也是不可以限制的;自己仗恃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那就是自毁前程的人。愚笨和平庸,好像会限制人,却也限不住人;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那就是能成就自己的人了。
寓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学的成败在于为与不为。
5.《为学》古文言文
【作者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
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
他与弟彭肇诛、彭遵泅于紫云山下“相为师友”,同窗苦读达六年之久。他后来的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才气,而主要是得力于后天的踏实勤学。
他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说四川有一穷一富两个和尚,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问:“你凭什么前去?”穷和尚回答说:“我带一瓶一钵就够了。”
富和尚说:“几年来我想雇船去,还未能实现呢,你凭什么去得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去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这个故事,生动扼要地论述了做任何事情其难与易、主观与客观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特别强调它们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条件就是人们主观上刻苦努力、顽强奋斗的精神。彭端淑正是从立志苦行的僧人那里,敏悟到具有普遍性的道理。
从而工苦力学。他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彭端淑在为官期间,虽力求进取,决心兴利除弊,上报朝廷,下慰民望,不愿碌碌终此一生。
但是,当时的清王朝已进。人极为兴盛的乾隆时代,经济文化也出现了相当繁荣的兴旺景象,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复杂了起来。
彭端淑在多年的为官生涯中,看到了清王朝表面繁荣下面民生维艰的社会现实,官场中的明争暗斗,最高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因而内心逐渐滋生了一种愤懑和惆怅之情,消极避世的隐追思想也逐渐地发展了起来。他在一次监督运送大十去粤西的归途中,失足落水,虽幸免于死,但却认为这是大难即将临头的预兆。
他仰天长叹:“人于宦途不满意,辄以咎人,此谁挤之者!今不葬鱼腹,天于我厚矣,复何望焉。”即由广东辞官归蜀。
归蜀后,彭端淑便在成都锦江书院“以实学课土”担任主教,开始了他一生中作育人才的教学生涯。锦江书院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在成都原文翁石室遗址上建立的省立最高学府。
学员选自省内秀才以上人员,学员学费、生活费由清政府拨给该院的学田供给,在院学生有两百人左右的规模,著名学者李调元曾是该院学生。彭端淑主锦江书院讲席之后,以他广博的学识,竭尽他晚年的全力于教书育人。
此时,他对宦海仕途生活极为厌倦,甚至悔恨自己过去热衷什途力争功名是误落尘网,陷入歧途。他在《寄仲尹》这首诗中说:“‘疲驴消日月,薄宦久;”‘脱羁地,鸿雁游海天。”
直到老死,彭端淑把他一生中的最后约二十年时间,全部贡献给了四川的文化教育事业。他在《戊戌草·寒食》一诗中有明确的记载:“锦江栖迟二十年,每逢寒食一清然。”
这对他讲席书院的时间和心境都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 彭端淑一生苦工诗文,他一直坚持“诗学汉。
魏,文学左、史,皆诣极精微”。但在文学道路上,他却是有一番曲折经历的。
他在《白鹤堂晚年自订诗稿》的序中说:“余一生精力尽于制义,四十为古文,五载成集,近五十始为诗,已二十五年矣。”“制义’即人股文。
可见,彭端淑在五十岁以前,主要是致力于八股和古文。尽管他在古文方面“学之可为至笃”,然而在清廷专制统治和“文字狱”的压力下,他是不敢也不可能“妄有所作”的;而束缚思想的八股文也妨碍了他在文学上的发展。
直到近五十岁时,他的一些作品才表现出激越奋进。深沉稳健的倾向,给人以鼓舞和教益。
为官时的经历使彭端淑对民生维艰的社会现实有深刻的体会,因而在他的诗中对广大贫苦农民寄予了满腔的同情。每当荒年歉收,饥民无衣无食,他总是忧心如焚。
他在《夏镇》一诗中愤愤地写道:“粟米贵如珠,顿年遭水浸。男妇多鸠形,鱼虾实为命。”
在《七月十六日》一诗中又对长年勤劳耕作的贫苦农民寄予了“忧早几经旬,农夫心独苦'的深情赞叹! 彭端淑写景的诗很有情味。如记锦江春色的《清明》:“步出郭西行,惊心节复更。
花残寒食雨,春老杜鹃声。荠麦村村秀,新烟处处生。
锦城风物好,无那故乡情。'如果不是春大到成都郊外走上几趟,如此有情味的诗情是怎么也体会不到的。
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可惜不少已经散佚。他与其弟彭肇殊、彭遵泅曾共性于京师,俱以文知名于当时,一时有“丹棱三彭”之称。
当然,在“三彭”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 也最大。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
彭端淑活了八十一岁,死后葬于彭山县公义场罗家山,至今尚有坟台遗址。 【注释】 为学:做学问,求学。
资:天资,资质。 昏:头脑迷糊。
逮:到,及。 材:才能。
庸:平凡,平庸。 旦旦:天天。
怠:懒惰,松懈。 倍:超过。
屏弃:摒弃,舍弃。 圣人:指孔子。
道:思想,言论。 卒:终于,最终。
鲁:迟钝。 用:用处,功用。
岂:难道。 常:不变的,固定的。
鄙:边远的地方;边境。 语:读四声,告诉。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何如:如何,怎么。
6.文言文《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7.为学 文言文主要内容
高中语文在阅读中探讨贫乏与丰富在阅读中探讨贫。
在阅读中探讨贫。② 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 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原话作答的,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 二、审真审题,定向扫描 阅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语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目,把握题目要求,即是把握题目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目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目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总之,题目提示了答题范围,题目规定了答题角度,题目提供了答题思路,题目隐含了答题信息,题目体现了答题规律。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目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目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目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目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目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目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目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
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
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论证方式、理论论据、思想感情等 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为不懂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要领,往往失分较多,且大多失分非常可惜,甚至是无谓的失分。因此,我们在平时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训练时,我们一定要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取得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内容提要:根据新课标及目前中考的实际情况,中学语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学生在这方面失分很多,本文概括了阅读理解考试中的典型题型,并告诉我们相应的答题技巧。 关键词:阅读理解 新课标 典型题型 答题技巧 现在全国各地的初中语文教学和考试都在进行大的变革,体现在中考上有这么几点:一是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缩小,而且涉及的多为背诵及文学常识;二是现代文阅读从课内转向课外,目前绝大多数省市只考课外篇目;三是由客观性试题转向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主观性试题,而且答案并不唯一,只需言之成理。
因此,现代文课外阅读实际上已成为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目前来讲,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应试过程中,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是掌握得不。
8.《为学》文言文字词解释
ok,你看这个:
.cn/200406/ca473067.htm
天下的事情有难和易的区别吗?(其实是没有的,)(你)去做了,那么(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很容易。不去做,再易的事情也会很难。人们从事学习,有难和易的区别吗?(其实也是没有的,)(你)去学了,那么再难的学问也很容易;不去学习,那么再易的学问也会很难。
我的天资昏昧,赶不上别人(聪明);我的才能平凡,也赶不上别人(有才学)。(但是)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懈怠,等到快成功了,(我也就)不知道我是真的昏昧还是(真的)平凡了。吾的天资聪明,超过别人几倍,我的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但是,假如)我摒弃不用,那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以此而论,昏庸聪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蜀地的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贫穷的对富有的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富有的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贫者)回答说:“我只要一个瓶,一个碗就足够了。”富有的说:“我好多年来都想攒钱乘船而下,还没有成行,你靠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他的情况告诉给了富有的和尚。富有的和尚感到惭愧。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两个和尚,富有的不能到,而贫穷的却到了。人们要有志向,难道不如蜀地的和尚吗?所以聪明和有才学,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那些)自认为聪明而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一定会)自己毁了自己。昏昧和平庸,有(一定的)限制但又没有一定的限制;(只有那些)自己不限于自己的昏昧和平凡,并且用心学习而不懈怠的人,才会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