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语文中考文言文试卷(2014安徽语文中考文言文题目)
1.2014安徽语文中考文言文题目
2014年安徽省【三】(15分)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香远益清 益: (4)亭亭净植 植:
(5)宜乎众矣 宜: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6.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17.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
【三】(15分)
14.(1)通“繁”多.(2)洗涤(3)更,更加。(4)“植”通“直”,立。(5)当然(5分,各1分,意思对即可)
15(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
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
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2分)
17.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4分)
2.初中课外文言文题要多一些(大概4
一、杨氏入山之大穴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区别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或含义。
入山之大穴 与众共之 杨谢而从之 2。 在括号中填写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同出。
3。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吗?由哪句话可看出来? 4。
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呢? (一)认真艾子 ①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 ②于田舍。 有老父 ③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
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返以告。
艾子曰:“执也未达④,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
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 「注释」①艾子:作者为褒贬或讽喻现实而假托的战国时代的人物。 ②浆:解渴的薄酒。
③老父:老年的男子。 ④达:通达事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使执子乞浆于田舍() ②艾子饮而甘之( ) 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与“执子返以告”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愿以闻于官B。吾赖是以食吾躯C。
执子揖而请D。而吾以捕蛇独存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对执子和通子的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对于“认真”二字,你在平时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皇后智劝太宗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 (选自《贞观政要》)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晏子请数其罪云( ) ②使公以马杀人( ) ③必轻吾国() 2。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有几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3.近来湖南常德2010到2015语文中考文言文题目
2010年温州市中考《三国志》选段(11分) 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 原文: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
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
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第21题,实词解释(4分)1. '会表卒'中的‘会’ 2. '遂将其众去'的‘将’ 3. '诸葛亮说先主攻琮'的说4. '或谓先主曰'的‘或’ ( 答案:会;适逢;将:带领;说;劝说;或;有的人) 第22题翻译‘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3分) (答案:今天虽然拥有大军,但穿着盔甲的人少,如果曹操军队来,靠什么抗拒他们啊?) 第23题 刘备是仁君,从文中找依据。
(答案:“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2010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三](15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节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节选)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云归而岩穴暝 暝: (2)野芳发而幽香 芳: (3)而或长烟一空 一: (4)把酒临风 把: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17.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中景物描写的内容。
(4分)《醉翁亭记》(节选): 《岳阳楼记》(节选): 18.依据选文,填写下表。(3分)篇目写人的活动的语句相同的内心感受《醉翁亭记》(节选)《岳阳楼记》(节选)2010年芜湖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题(三)(15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
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
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比行百里始奋迅(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然非精洁则不受 19.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 20.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 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 阐述,他们都希望 。
(4分)2010年南京(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
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崖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
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疾绝。〔注〕①丹青:指绘画。
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若云兴霞蔚 (2)恒自梢至根 (3)尤善丹青 (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的一项是( )(2分)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C.辍耕。
4.2014安徽语文中考文言文题目
2014年安徽省【三】(15分)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香远益清 益: (4)亭亭净植 植: (5)宜乎众矣 宜: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6.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 17.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 【三】(15分) 14.(1)通“繁”多.(2)洗涤(3)更,更加。(4)“植”通“直”,立。
(5)当然(5分,各1分,意思对即可) 15(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 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 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2分) 17.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4分)。
5.中考文言文点击之桃花源记试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