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首时》翻译(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翻译
原发布者:李鹏亚
他文言文怎么说【篇一:他文言文怎么说】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例: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我忘记了拿尺码.”“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3、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
2.《太公望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9—12题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
故钓于渭以观之。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
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
愿令王子居于堂上,重帷而见其手,请因说之。”王子许。
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
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 伍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
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
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
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墨者有田鸠。
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
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
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
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故有道之士来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 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
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
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赢。
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饥马盈厩,嗼①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
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
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略有改动)【注】①嗼(mò):静默无声。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适:恰好,正好B.搏其手而与之坐 搏:握住,抓取C.与将军之节以如秦 节:礼节,气节D.故圣人之所贵 贵:重视,崇尚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请因说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B.子胥乃修法制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C.之秦之道 谨庠序之教D.齐以东帝困于天下 故内惑于郑袖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体现“待时”的一组是()①故钓于渭以观之②退而耕于野③若步之与影不可离④水冻方固,后稷不种⑤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⑥见贤人,则往不可止A.①②③B。
②④⑤C。①④⑥D。
①②④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伍子胥想办法拜见王子光,其目的就是想寻找时机得到重用,他等待数年,终于在吴国施展才能,兴国强兵,大败楚国,最终报了杀父之仇。
B.田鸠在秦国呆了三年,想见秦惠王却没见到;后来在一门客帮助下,到楚国拜见楚王,楚王喜欢他,他这才有机会见到了秦惠王。C.饥饿的马、狗在厩棚或窝中默然无声,是在等时机,一旦有了食物它们就不再默然无声;混乱世道的人民,一旦遇到贤能之人就会身心归附,这也是遇到了时机。
D.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要成功就需要适逢其时。因而想为百姓忧虑的贤明君主和杰出人士,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是遇上了合适的时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
(4分)(2)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3分)(3)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
(3分)。
3.文言文翻译
原文:
世传蓬莱、方丈、瀛洲在海之中,皆神仙所居,人莫能及其处。其言恍惚诡异,多出方士之 说,难于取信。而登州所居之邑曰蓬莱,岂非秦汉之君东游以追其迹,意神仙果可求也,蓬莱不得见,而空名其邑曰蓬莱?使后传以为惑。
据方士三山之说,大抵草木鸟兽神怪之名,又言仙者宫室伟大,气序和平之状,餐其草木,则可以长生不死。长往之士,莫不欲到其境而脱于无何有之乡。际海而望,翕然注想物外,不惑其说者有矣。
嘉佑辛丑,治邦逾年,而岁事不愆,风雨时若,春蓄秋获,五谷登成,民皆安堵。因思海德润泽为大,而神之有祠俾,遂新其庙,即其旧以构此阁(遂新其庙。即其旧以构此阁枣蓬莱阁今址旧为龙王庙。朱处约以重建为名,迁龙王庙于西偏,在龙王庙旧址建蓬莱阁。),将为州人游览之所。层崖千仞,重溟万里,浮波涌金,扶桑日出,霁河横银,阴灵生月,烟浮雾横,碧山远列,沙浑潮落,白鹭交舞,游鱼浮上,钓歌和应。仰而望之,身企鹏翔;俯而瞰之,足蹑鳌背。听览之间,恍不知神仙之蓬莱也,乃人世之蓬莱也。上德远被,恩涵如春,恍若致俗于仁寿之域,此治世之蓬莱也。后因名其阁曰蓬莱,盖志一时之事,意不知神仙之蓬莱也。
译文:
世上传说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屿在大海中间,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普通人没法到达那里。这种说法非常渺茫,奇怪异常,大多是出自方士的邪说,难以拿来相信。而登州府的所在地也叫蓬莱,难道不是秦、汉的皇帝东游追寻神仙的踪迹,认为神仙最终是可以寻求到的,而蓬莱没办法看见,只好空把这座城叫蓬莱吗?这让后来的传说充满困惑。
根据方士关于三座仙山的传说,大概讲了些草木鸟兽神怪的名称,又说神仙的宫殿、房屋多么伟大,风气、秩序多么平和的情形,食用了那些草木,就可以长生不死。长期向往这种境界的人,没有不想到那里,脱离到什么也没有的境地的。隔着大海眺望,思绪飘飞地幻想现实世界之外的情景,不被这种说法迷惑的人也是有的。
宋仁宗嘉佑年辛丑,我治理登州超过一年,而年景正常,风雨按时常来,春天积累,秋天收获,五谷丰收,人民都很安定。我因而想到大海的品德,最大的是润泽万物,而神灵都有他们接受祭祀的祠堂,于是新建了一座龙王庙,就着旧庙建了这座蓬莱阁,将来作为州里人民游览的地方所。(站在阁上观看),层层的山崖高达千仞,重重叠叠的海水连绵万里,浮动着的波浪涌动着金光,太阳从东方升起,晴朗的银河横贯天空,夜晚的天空升起明月,烟雾飘浮横亘,碧绿的山峰远远地排列,沙滩露出海面,潮水落下去了,白鹭飞来飞去,游鱼浮出海面,钓者的歌声相互和应。抬头仰望,身体好像要像大鹏一样展翅飞翔;低头俯瞰,脚好像踩在巨鳌的背上。听到的和看到的,让人迷迷糊糊地,不知道神仙的蓬莱,其实是人世间的蓬莱啊。皇上的恩德远远地撒播到四方,恩德含蓄丰富像春天一样,简直要把风俗上升到仁德、长寿的境界,这是太平世界的蓬莱啊。后来我因此把这座阁命名为蓬莱,是为了记述这个时代的事情,意义在于忘记了神仙的蓬莱。
4.文言文在线翻译
这是《《指南录》后序》吧,翻译如下:
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要求做一个忠臣,国君受到侮辱,做臣子的即使死了也还是有罪的;要求做一个孝子,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将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我只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这就是义;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修整武备,跟随国君出征,做为先锋,洗雪朝廷的耻辱,恢复开国皇帝的事业,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誓不与贼共存”,“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直到死了方休”,这也是义。唉!像我这样的人,将是无处不是可以死的地方了。以前,假使我丧身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掩饰自己对国君、对父母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实在料不到我终于返回宋朝,重整衣冠,又见到皇帝,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还有什么遗憾呢!
望采纳
5.急
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原句应该是: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
翻译如下:所以,有道之士在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到处隐匿藏伏起来,甘受劳苦,等待时机。【附录】原文全篇及其参考译文 首时 原文: 三曰:圣人之於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
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之辱。
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
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於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於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於堂上,重帷而见其衣若手,请因说之。”
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
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
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
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
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於楚王者,往见楚王。
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
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
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
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
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羸。
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郑子阳之难,猘狗溃之;齐高、国之难,失牛溃之。
众因之以杀子阳、高、国。当其时,狗牛犹可以为人唱,而况乎以人为唱乎?饥马盈厩,嗼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
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
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於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於万民,而卫取茧氏。
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於大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译文: 圣人的事情,好象很迟缓,无所作为,而实际却很迅速,能够成功,这是为了等待时机。
王季历为国事辛劳而死,周文王很痛苦,同时又不忘被封拘于羑需要里的耻辱.他所以没有讨伐纣,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武王臣事商纣,从早到晚都不敢懈怠,他也不忘文王被骂于玉门的耻辱。
武王继位十二年,终于在甲子日大败殷军。时机本来就不易得到。
太公望是东夷人,他想平定天下,可是没有贤明的君主。他听说文王贤明,所以到渭水边钓鱼,以便观察文王的品德。
伍子胥想见吴王僚,但没能见到。有个门客对王子光讲了伍子胥的情况,王子光见到伍子胥却讨厌他的相貌,不听他讲话就谢绝了他。
门客问王子光为什么这样,王子光说:“他的相貌正是我特别讨厌的。”门客把这话告诉了伍子胥,伍子胥说:“这是容易的事情。
希望让王子光坐在堂上,我在两层帷幕里只露出衣服和手来。请让我借此同他谈话。”
王子光答应了。伍子胥谈话谈了一半,王子光就掀起帷幕,握住他的手,然后跟他一起坐下。
伍子胥说完了,王子光非常高兴。伍子胥认为享有吴国的,必定是王子光,回去以后就在乡问耕作。
过了七年,王子光取代吴王僚当了吴王。他任用伍子胥,伍子胥于是就整顿法度,举用贤良,简选精兵,演习战斗。
过了六年,然后才在柏举大败楚国,九战九胜,追赶楚国的败军追了千余里。楚昭王逃到随,吴军于是占领了郢都。
伍子胥亲自箭射楚王宫,鞭打楚平王之墓三百下,以报杀父杀兄之仇。他先前耕作,并不是忘记了杀父之仇,而是在等待时机。
墨家有个叫田鸠的,想见秦惠王,在秦国呆了三年但不能见到。有个客人把这情况告诉了楚王,田鸠就去见楚王。
楚王很喜欢他,给了他将军的符节让他到秦国去。他到了秦国,才见到了惠王。
也告诉别人说:“到秦国来见惠王的途径,竟然是要先到楚国去啊!”事情本来就有离得近反而被疏远、离得远反而能接近的。时机也是这样。
有商汤、武王这样的贤德,而没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就不能成就王业,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而没有商汤、武王那样的贤德,也不能成就王业。圣人与时机的关系,就象步行时影与身不可分离一样。
所以,有道之士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就到处隐匿藏伏起来,甘受劳苦,等待时机。时机一到,有的从平民而成为天子,有的从诸侯而得到天下,有的从卑贱的地位进而辅佐三王,有的从普通百姓进而能向万乘之主报仇。
所以圣人所看重的,只是时机。水冻得正坚固时,后稷不去耕种,后稷耕种,一定要等待春天到来。
所以人即使有智慧,但如果遇不到时机,也不能建立功业。正当树叶长得繁茂的时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