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侍陛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唐陛侍,字赞宸)

1.文言文,唐陛侍,字赞宸

原文:

唐侍陛,字赞宸,江苏江都人,巡抚绥祖孙。乾隆中,以荫生授南河山盱通判。历任宿虹、铜沛、里河、外河同知。以治河绩考最,擢湖北郧阳知府,母忧去 官。四 十七年,服阕,会河决青龙冈,屡筑屡圮。大学士阿桂督治,以侍陛习河事,疏调赴工。阿桂方与总河议改河之策,决计于侍陛,侍陛曰:“今全河下注,非土埽所 能当;欲逆挽归正道,难矣。但于南岸上游百里外开引河,则不与急流争,其全势易掣。以逸待劳,此上策也。”于是定计开兰阳引河,至商丘归 正 河,以侍陛总其事。工成,被诏嘉奖。擢开归道。时新引河堤初成,溜逼甚险,复于仪封十六堡增开引河。夏汛水至,果分为二派:一由新引河,一由仪封旧城之南 达所增引河。又于毛家寨增筑月堤,睢汛七堡建挑水坝,水势乃畅下,无溃决。五十三年,测河势将有变,请于铜瓦厢大堤后增筑撑堤,总河兰锡第以无故兴大工难 之,固请乃可。次年夏,铜瓦厢内塌,势岌岌。总河李奉翰新至,视河,曰:“奈何?”侍陛曰:“待其塌多,必大决。今当于堤之下口新筑撑堤内掘开数丈使水回溜而入入必淤淤则大堤撑堤合为一河直注之力已杀堤乃可保” 从之,堤合险平。锡第曰:“君之出奇制胜者,在前之预筑撑堤也。” 侍陛前官铜沛时,亦用放淤平险之法;又在宿虹时,里河淤浅,水将没堤,效黄河清水龙法,疏其淤而堤安;于徐州城外增筑石工,石矶嘴增烂石,城乃无患。卫河 水弱,漕艘不利,掘地引沁以助卫。其应变弭患多类此。尝论治河之道曰:“河行挟沙,治法宜激之使怒而直以畅其势,曲以杀其威。守此岸则虑彼岸,治上游则虑下游。”世以为名言。寻补山东运河道,调兖沂曹济道。以失察,左迁。遂乞病归。——(选自《清史稿·唐侍陛传》,有删节)

参考译文:

唐侍陛,字赞宸,江苏江都人,是巡抚唐绥祖的孙子。乾隆年间,凭借荫生的身份被授予南河山盱通判。历任宿虹、铜沛、里河、外河知府副职。因为治理河 道的效 绩考核最好,被提拔为湖北郧阳知府。因母亲去世辞掉官职。乾隆四十七年,服丧结束,恰逢黄河的青龙冈河段决口,多次修筑,多 次坍塌。大学士阿桂监督治河,因为唐侍陛熟习治河的事情,上疏调他赶赴工地。阿桂正跟总河商议修改河道的计划,由侍陛来决定。侍陛说:“现在全部的黄河水 向下灌注,并不是土筑的护岸工程能抵挡的;想迎着水将水牵引归入正道,困难啊。只要在南岸的上游一百里外开引河道,就不跟湍急的水流竞力,它的全部水势也就容易控制了。 以逸待劳,这是上策。”于是决定开掘兰阳段的引河,到商丘再归入正河,由侍陛总体负责这件事。工程完成后,受皇帝诏令嘉奖。侍陛被提拔为开归道。当时新的 引河堤刚刚建成,小水流迫近非常危险,又在仪封的十六堡增开新的引河。夏天汛期的大水流到这里,果然分为两支:一支由新的引河流走,一支由仪封旧城流到南 达增挖的引河。又在毛家寨增加修筑呈半月形的堤防,睢水汛期时在七堡建挑水坝,水势就畅通而下,没有大水冲开堤坝的事情发生。乾隆五十三年,唐侍陛测查到 黄河的水势将有变化,请求在铜瓦厢大堤后增加修筑撑堤,总河兰锡第认为他无故举办大的工程责备他,经过坚决请求才被许可。第二年夏天,铜瓦厢堤坝内部塌 陷,局势岌岌可危,总河李奉翰刚刚到达,视察河道,问:“怎么办?”侍陛说:“等到它垮塌的多了,一定会有大的溃决。现在应当在大堤的下口重新修建撑堤, 里边掘开几丈,让水回溜(水在前进中受阻时,发生回漩的水流现象)进入。进入后一定淤积,淤积后,那么大堤撑堤就合而为一。河水径直灌注的力量就会减小, 大堤就可以保住了。”总河李奉翰听从了他的建议,二堤合而为一,危险去除。兰锡第说:“你之所以能出奇计制服水患,在于水患之前预先修筑了撑堤啊。”侍陛 以前在铜沛为官时,也曾经使用放淤平险的办法;又在宿虹时,里河淤积变浅,水将漫过大堤,侍陛仿效治理黄河的清水龙法,疏导了它的淤泥而保证了大堤的安 全,在徐州城外增加了筑建石工,石矶嘴增加碎石,城池才免去了祸患。卫河水势较弱,通过水道运送粮食的船只航行不顺畅,就开挖水道引来沁水增加卫水的流 势。他应对变化消弭灾患大多类似这种情况。他曾经谈论治河办法说:“河水流动挟持沙石,治理的方法应该是阻遏它,使之愤怒,然后疏直河道使它的威势畅通无阻碍,弯曲河道使它的威势衰微。防守此岸就要考虑到对岸,治理上游就要考虑到下游。”世人都把它作为至理名言。不久补任山东运河道台,调任兖沂曹济道台。因为督察有疏失,被贬职,就以生病的借口请求回归故里。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亲 政 篇明

【答案】【小题1】B)【小题1】A【小题1】B【小题1】(1)正是人们所说的殿堂之上天子比万里还远,即使想进言,也无从说起啊。

(“于”“由”、句意各1分。)(2)君主在太阳出来的时候去临朝听政,退朝后到路寝处理政事。

(“视朝”“适”、句意各1分。)(3)希望皇上远的效法圣祖,近的学习孝宗,完全铲除近代的阻塞隔膜的弊病。

(“惟”“法”“壅隔”、句意各1分。) 【答案解析】【小题1】(象:效仿。

【小题1】(③是作者的观点;④是孝宗去世留下的遗憾;⑥是作者的建议。)【小题1】(不是“一直以来缺少内朝制度”,而是内朝制度没有恢复,从文中“岂非内朝之遗制乎”“今内朝未复”可知。)

【小题1】略。

文言文,翻译,唐侍陛

3.唐玄宗戒酒 文言文翻译

次柳氏旧闻 (唐)李德裕 著 次柳氏旧闻 1 大和八年秋,八月乙酉,上于紫衣殿听政,宰臣涯已下奉 职奏事.上顾谓宰臣曰:"故内臣力士终始事迹,试为我言之. "臣涯即奏:"上元中,史臣柳芳得罪,窜黔中,时力士亦从 巫州,因相与周旋.力士以芳尝司史,为芳言先时禁中事,皆 芳所不能知.而芳亦有质疑者,芳默识之.及还,编次其事, 号曰《问高力士》.上曰:"令访故史氏,取其书."臣涯等 既奉诏,乃召芳孙,度支员外郎璟询事.璟曰:"某祖芳,前 从力士问覼缕,未竟.复著唐历,采摭义类相近者以传之.其 余或秘不敢宣,或奇怪,非编录所宜及者,不以传."今按求 其书,亡失不获.臣德裕,亡父先臣与芳子,吏部郎中冕,贞 元初俱为尚书郎.后谪官,亦俱东出.道相与语,遂及高力士 之说,且曰:"彼皆目睹,非出传闻,信而有征,可为实录." 先臣每为臣言之.臣伏念所忆授,凡十有七事.岁祀久,遗稿 不传.臣德裕,非黄琼之达练,能习故事;愧史迁之该博,唯 次旧闻.惧失其传,不足以对大君之问,谨录如左,以备史官 之阙云. 玄宗之在东宫,为太平公主所忌,朝夕伺察,纤微闻于上. 而宫闱左右亦潜持两端,以附太平之势.时元献皇后得幸,方 娠,玄宗惧太平,欲令服药除之,而无可与语者.张说以侍读 得进太子宫中,玄宗从容谋及说,说亦密赞其事.他日,说又 入侍,因怀去胎药三煮剂以献.玄宗得其药,喜,尽去左右, 独构火殿中,煮未及熟,怠而假寐.弓蚃之际,有神人长丈 余,身披金甲,操戈绕药鼎三匝,煮尽覆而无遗焉.玄宗起视, 异之,复增火,又抶一剂,煮于鼎中.因就榻,瞬目以候之, 而见神覆煮如初.凡三煮皆覆,乃止.明日,说又至,告其详, 次柳氏旧闻 2 说降阶拜贺曰:"天所命也,不可去."厥后,元献皇后思食 酸,玄宗亦以告说,说每因进经,辄袖木瓜以献.故开元中, 说恩泽莫之与比,肃宗之于说子均,垍,若亲戚昆弟云.芳本 张说所引,说尝自陈述,与力士词协也. 玄宗初即位,体貌大臣,宾礼故老,尤注意于姚崇,宋璟, 引见便殿,皆为之兴,去则临轩以送.其他宰臣,优宠莫及. 至李林甫以宗室近属,上所援用,恩意甚厚,而礼遇渐轻.及 姚崇为相,尝于上前请序进郎吏,上顾视殿宇不答,崇再三言 之,冀上少售,而卒不对.崇益恐,趋出.高力士奏曰:"陛 下初承鸿业,宰臣请事,即当面言可否.而崇言之,陛下不视, 臣恐宰臣必大惧."上曰:"朕既任崇以庶政,事之大者当白 奏,朕与之共决;如郎署吏秩甚卑,崇独不能决,而重烦吾耶 "崇至中书,方悸不自安,会力士宣事,因为言上意,崇且 解且喜.朝廷闻者,皆以上有人君之大度,得任人之道焉. 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引用,及同升也,崇颇轻之.无何, 请知古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士事,以吏部尚书宋璟门下过官. 知古心衔之,思有以中之者.时崇二子并分曹洛邑,会知古至, 恃其家君,或招顾请托.知古归,悉以上闻.它日,主召崇, 从容谓曰:"卿子才乎皆何官也又安在 "崇揣知上意,因奏 云:"臣有三子,两人皆分司东都矣.其为人欲而寡慎,是必 以事干知古.然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 动崇,而意崇私其子,或为之隐.及闻崇所奏,大喜,且曰: "卿安从知之 "崇曰:"知古微时,是臣之所慰荐,以至荣 达.臣之子愚,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故必干之."上于是 明崇不私其子之过,而薄知古之负崇也.上欲斥之,崇为之请 曰:"臣有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特原之,臣为幸大矣.而 犹为臣逐知古,海内臣庶必以陛下为私臣矣,非所以俾元化也. 次柳氏旧闻 3 "上久乃许之.翌日,以知古为工部尚书,罢知政事. 源乾曜因奏事称旨,上悦之,于是骤拔用,历户部侍郎, 京兆尹,以至宰相.异日,上独与力士语曰:"尔知吾拔用乾 曜之速乎 "曰:"不知也."上曰:"吾以其容貌,言语类 萧至忠,故用之."力士曰:"至忠不尝负陛下乎陛下何念之 深也 "上曰:"至忠晚乃谬计耳.其初立朝,得不谓贤相乎 "上之爱才宥过,闻者无不感悦. 萧嵩为相,引韩休为同列.及在位,稍与嵩不协,嵩因乞 骸骨,上慰嵩曰:"朕未厌卿,卿何庸去 "嵩俯伏曰:"臣 待罪相府,爵位已极,幸陛下未厌臣,得以乞身.如陛下厌臣, 臣首领之不保,又安得自遂 "因陨涕.上为之改容,曰:" 卿言切矣,朕思之未决.卿第归,至夕当有使.如无使,旦日 宜如常朝谒也."及日暮,命力士诏嵩曰:"朕惜卿,欲固留, 而君臣始终,贵全大义,亦国家美事也.今除卿右丞相."是 日,荆州始进柑子,上以素罗包其二以赐之. 玄宗好神仙,往往诏郡国征奇异士.有张果者,则天时闻 其名,不能致.上亟召之,乃与使偕至.其所为,变怪不测. 又有刑和璞者,善算心术视人,投算而能究知善恶夭寿.上使 算果,懵然莫知其甲子.又有师夜光者,善视鬼,后召果与坐, 密令夜光视之.夜光进曰:"果今安在臣愿得见之."而果坐 于上前久矣,夜光终莫能见.上谓力士曰:"吾闻奇士至人, 外物不足以败其中,试饮以堇汁,无苦者乃真奇士也."会天 寒甚,使以汁进果.果遂饮,尽三卮,醇然如醉者,顾曰:" 非佳酒也."乃寝.顷之,取镜视其齿,已尽焦且黧矣.命左 右取铁如意以击齿,尽堕,而藏之于带.乃于怀中出神。

4.“侍”字怎么翻译 古文

侍 shì 【动】 (形声。

从人,寺声。本义:在尊长旁边陪着) 同本义侍,承也。

——《说文》 曾子侍。——《孝经》。

郑注:“卑在尊者之侧为侍也。” 侍中。

——《后汉书·邳彤传》。注:“有左右曹,入侍天子。

故曰侍中。” 中常侍。

——《后汉书·朱穆传》。注:“秦官也。”

使侍人僚租告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遂即天子位,群臣以次侍。

——《汉书·文帝纪》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侧耳以请。——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引申为服侍、侍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先进》 媵侍于户外。——《仪礼·士昏礼》 执荐者百人侍西房。

——《荀子·正论·五祀》 又如:侍面(当面孝敬侍奉);侍祠(陪祭);侍巾巾节(侍侯你梳头洗脸;做妻子的谦称);侍箕帚(服侍洒扫,即做婢妾的意思);侍班阁子(值班室。内侍与禁卫值日办公处);侍御(在天子左右侍奉车驾的人);侍立 恭顺地站立在旁边伺候;侍臣(侍奉帝王的廷臣);侍生(明清地方官拜访乡绅名流时的谦称;地方官见同辈或晚辈妇女时用的谦称;后辈对前辈的自称);侍中(官名。

秦始置,两汉相沿,系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随侍皇帝) 进言,进献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

5.大庖西封事文言文翻译

封事,臣子给皇上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大疱西,是指光禄寺大庖西室,明代光禄寺负责的是御膳食材的采买,凡祭飨、宴劳、酒醴、膳羞之事,都由光禄寺负责,大庖西室,就是指厨房西边的房子;朱元璋曾在此与解缙谈话,本文就是回答。史载此文缘由如下: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

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谕缙:"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缙即日上封事万言,略曰: 臣闻令数改则民疑,刑太繁则民玩。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

尝闻陛下震怒,锄根剪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终始如一者也。

臣见陛下好观《说苑》、《韵府》杂书与所谓《道德经》、《心经》者,臣窃谓甚非所宜也。《说苑》出于刘向,多战国纵横之论;《韵府》出元之阴氏,抄辑秽芜,略无可采。

陛下若喜其便于检阅,则愿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请得执笔随其后,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上接经史,岂非太平制作之一端欤?又今《六经》残缺。

《礼记》出于汉儒,踳驳尤甚,宜及时删改。访求审乐之儒,大备百王之典,作乐书一经以惠万世。

尊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皋陶、伊尹、太公、周公、稷、契、夷、益、傅说、箕子于太学。孔子则自天子达于庶人,通祀以为先师,而以颜、曾、子思、孟子配。

自闵子以下,各祭于其乡。鲁之阙里,仍建叔梁纥庙,赠以王爵,以颜路、曾昽、孔鲤配。

一洗历代之因仍,肇起天朝之文献,岂不盛哉!若夫祀天宜复扫地之规,尊祖宜备七庙之制。奉天不宜为筵宴之所,文渊未备夫馆阁之隆。

太常非俗乐之可肄,官妓非人道之所为。禁绝倡优,易置寺阉。

执戟陛墀,皆为吉士;虎贲趣马,悉用俊良。除山泽之禁税,蠲务镇之征商。

木辂朴居,而土木之工勿起;布垦荒田,而四裔之地勿贪。释、老之壮者驱之,俾复于人伦;经咒之妄者火之,俾绝其欺诳。

绝鬼巫,破淫祀,省冗官,减细县。痛惩法外之威刑,永革京城之工役。

流十年而听复,杖八十以无加。妇女非帷薄不修,毋令逮系;大臣有过恶当诛,不宜加辱。

治历明时,授民作事,但申播植之宜,何用建除之谬。所宜著者,日月之行,星辰之次。

仰观俯察,事合逆顺。七政之齐,正此类也。

近年以来,台纲不肃。以刑名轻重为能事,以问囚多寡为勋劳,甚非所以励清要、长风采也。

御史纠弹,皆承密旨。每闻上有赦宥,则必故为执持。

意谓如此,则上恩愈重。此皆小人趋媚效劳之细术,陛下何不肝胆而镜照之哉?陛下进人不择贤否,授职不量重轻。

建不为君用之法,所谓取之尽锱铢;置朋奸倚法之条,所谓用之如泥沙。监生进士,经明行修,而多屈于下僚;孝廉人材,冥蹈瞽趋,而或布于朝省。

椎埋嚚悍之夫,阘茸下愚之辈。朝捐刀镊,暮拥冠裳。

左弃筐箧,右绾组符。是故贤者羞为之等列,庸人悉习其风流。

以贪婪苟免为得计,以廉洁受刑为饰辞。出于吏部者无贤否之分,入于刑部者无枉直之判。

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 古者善恶,乡邻必记。

今虽有申明旌善之举,而无党庠乡学之规。互知之法虽严,训告之方未备。

臣欲求古人治家之礼,睦邻之法,若古蓝田吕氏之《乡约》,今义门郑氏之家范,布之天下。世臣大族,率先以劝,旌之复之,为民表帅。

将见作新于变,至于比屋可封不难矣。 陛下天资至高,合于道微。

神怪妄诞,臣知陛下洞瞩之矣。然犹不免所谓神道设教者,臣谓不必然也。

一统之舆图已定矣,一时之人心已服矣,一切之奸雄已慴矣。天无变灾,民无患害。

圣躬康宁,圣子圣孙继继绳绳。所谓得真符者矣。

何必兴师以取宝为名,谕众以神仙为征应也哉。 臣观地有盛衰,物有盈虚,而商税之征,率皆定额。

是使其或盈也,奸黠得以侵欺;其歉也,良善困于补纳。夏税一也,而茶椒有粮,果丝有税。

既税于所产之地,又税于所过之津,何其夺民之利至于如此之密也!且多贫下之家,不免抛荒之咎。今日之土地,无前日之生植;而今日之征聚,有前日之税粮。

或卖产以供税,产去而税存;或赔办以当役,役重而民困。土田之高下不均,起科之轻重无别。

膏腴而税反轻,瘠卤而税反重。欲拯困而革其弊,莫若行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义仓之举。

积之以渐,至有九年之食无难者。 臣闻仲尼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近世狃于晏安,堕名城,销锋镝,禁兵讳武,以为太平。一旦有不测之虞,连城望风而靡。

及今宜敕有司整葺,宽之以岁月,守之以里胥,额设弓手,兼教民兵。开武举以收天下之英雄,广乡校以延天下之俊乂。

古时多有书院学田,贡士有庄,义田有族,皆宜兴复而广益之。 夫罪人不孥,罚弗及嗣。

连坐起于秦法,孥戮本于伪书。今之为善者妻子未必蒙荣,有过者里胥必陷其罪。

况律以人伦为重,而有给配妇女之条,听之于不义,则又何取夫节义哉。此风化之所由也。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尚书、侍郎,内侍也,而以加于六卿;郎中、员外,内职也,而以名于六属。

御史词臣,所以居宠台阁;郡守县令,不应回避。

唐侍陛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