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常文言文(翻译文言文陈太常)

1.翻译文言文陈太常

陈音,字师召,福建莆田人,明朝天顺年间进士。此人文采德行都很不错,只是为人一生比较恍惚,总是记性好而忘性大!

有一天上班回来,陈音对跟班说道:“今天我要去访问某个官员。”可是跟班没有听见,直接驾马车回到了家中。陈音还以为已经到了他要拜访的官员的家中,来到客厅之后,便四处观望着,说:“这里的环境摆设全部跟我家的摆设很相像哦!”转身又看见墙上挂的字画,又说道:“这是我家的东西,怎么会挂在这里呢?”过了一会儿,他的家童也走了出来,他便大声喝斥道:“你为什么也到这里来了?”家童回答说:“这是您的家啊!”陈音这才开始明白了过来!

又一天,陈音整理书信文件,发现一个朋友的请帖,但是忘记了是以前的请帖,以为是最新的,便按照请贴上的日子,如期前往。这个朋友上了几道茶,见陈音没有离开的意思,便只好问陈因来他家有什么事情?陈音回答说:“我来吃你的酒啊?”主人感到非常惊讶,然而又不好问陈音究竟怎么回事,只好吩咐嫁人准备酒菜。等到酒足饭饱,陈音这才想起去年的今天,这个朋友曾经邀请过自己来他家吃饭。

2.翻译文言文陈太常

陈音,字师召,福建莆田人,明朝天顺年间进士。

此人文采德行都很不错,只是为人一生比较恍惚,总是记性好而忘性大!有一天上班回来,陈音对跟班说道:“今天我要去访问某个官员。”可是跟班没有听见,直接驾马车回到了家中。

陈音还以为已经到了他要拜访的官员的家中,来到客厅之后,便四处观望着,说:“这里的环境摆设全部跟我家的摆设很相像哦!”转身又看见墙上挂的字画,又说道:“这是我家的东西,怎么会挂在这里呢?”过了一会儿,他的家童也走了出来,他便大声喝斥道:“你为什么也到这里来了?”家童回答说:“这是您的家啊!”陈音这才开始明白了过来!又一天,陈音整理书信文件,发现一个朋友的请帖,但是忘记了是以前的请帖,以为是最新的,便按照请贴上的日子,如期前往。这个朋友上了几道茶,见陈音没有离开的意思,便只好问陈因来他家有什么事情?陈音回答说:“我来吃你的酒啊?”主人感到非常惊讶,然而又不好问陈音究竟怎么回事,只好吩咐嫁人准备酒菜。

等到酒足饭饱,陈音这才想起去年的今天,这个朋友曾经邀请过自己来他家吃饭。

文言文,太常

3.能否帮我翻译一下下面的这篇文言文

周书王士良传 【原文】 王士良,字君明,其先太原晋阳人也。

后因晋乱,避地凉州。魏太武平沮渠氏,曾祖景仁归魏,为敦煌镇将。

祖公礼,平城镇司马,因家于代。父延,兰陵郡守。

士良少修谨,不妄交游。魏建明初,尔朱仲远启为府参军事。

历大行台郎中、谏议大夫,封石门县男。后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军败,为步藩所擒,遂居河右。

行台纥豆陵伊利钦其才,擢授右丞,妻以孙女。士良既为姻好,便得尽言,遂晓以祸福,伊利等并即归附。

朝廷嘉之,进爵晋阳县子,寻进爵琅邪县侯,授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为殷州车骑府司马。东魏徙邺之后,置京畿府,专典兵马。

时齐文襄为大都督,以士良为司马,领外兵参军。寻迁长史,加安西将军,徙封符垒县侯。

齐文宣即位,入为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仍总知并州兵马事。俄除骠骑将军、尚书吏部中。

未几,入为侍中,转殿中尚书。顷之,复为侍中,除吏部尚书。

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

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乃许之。

因此卧疾历年,文宣每自临视。疾愈。

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扬人物。士良与尚书令赵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国,但有一介之善者,无不以闻。

及武成帝初,除太子少傅、少师,复除侍中,转太常卿,寻加开府仪同三司,出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宇文护联突厥发北齐,权景宣以兵围豫州,士良举城降。

授大将军、小司徒,赐爵广昌郡公。寻除荆州总管,行荆州刺史。

复入为小司徒。俄除鄜州刺史。

士良去乡既久,得临本乡,耆老故人犹有存者,远近咸以为荣。加授上大将军。

以老疾乞骸骨,优诏许之。开皇元年卒,时年八十二。

【译文】 王士良,字君明,他的祖先是太原郡晋阳县人。后来因为晋代战乱,避难到了凉州。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沮渠氏,(他的)曾祖王景仁归附了北魏,担任了敦煌镇将。(他的)祖父王公礼,(担任了)平城镇司马,于是在代郡安家。

(他的)父亲王延,(担任)兰陵郡守。王士良少时就处事谨慎,恪守礼法,不随便(与人)交往。

北魏建明初年,(王士良)被尔朱仲远启奏担任府参军事。(王士良)历任大行台郎中、谏议大夫,晋封石门县男爵。

后来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失败,被步藩捉住,于是移居在河右。行台纥豆陵伊利钦服他的才能,提拔他担任右丞,(并)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他。

王士良既然(与他)结为姻亲关系,便对他知无不言,于是就跟他讲明利害关系,伊利等人就一起归附了(北魏)。朝廷嘉奖他,晋封晋阳县子爵,不久晋封琅邪县侯爵,授任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京担任殷州车骑府司马。

东魏迁都邺城之后,设置京畿府,(任命王士良)专门掌管兵马。当时齐文襄做大都督,任命王士良担任司马,兼任外兵参军。

不久升任长史,加封安西将军,又转而晋封符垒县侯爵。北齐文宣帝(高洋)即位,(王士良)入京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兼任中书舍人,仍然总管并州兵马事。

不久授任骠骑将军、尚书吏部中。不久之后,入京担任侍中,转任殿中尚书。

不久,又担任侍中,授任吏部尚书。王士良少时丧父,侍奉继母梁氏因孝顺闻名。

到(继母)去世时,守孝合乎礼节。文宣帝不久起用他令他视事,王士良屡次上表表达(尽孝)的赤诚之心(拒绝出仕做官),皇帝再三不答应,他才答应诏令。

文宣帝看到他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就答应了他(的请求)。(王士良)因此卧病多年,文宣帝常常亲自去看望他。

(后来慢慢)病愈。孝昭帝(高演)即位,派遣三道使访求提拔人才。

王士良与尚书令赵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别巡视郡国,只要有一个符合要求的人才,无不禀告皇帝。到了武成帝初年,授任太子少傅、少师,又授任侍中,转任太常卿,不久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出京担任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

北周保定四年(564),宇文护联合突厥攻打北齐,权景宣待兵围困豫州,王士良带领全城投降。授任大将军、小司徒,赐广昌郡公爵。

不久授任荆州总管,兼任荆州刺史。又入京担任小司徒。

不久授任鄜州刺史。王士良离开故乡已经很久,(如今)得以回到原籍,乡里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老朋友还有在世的,远近之人都认为(这是)特别荣耀的事。

(后来又)加授上大将军。(后)因年老有病请求辞官回乡,朝廷特别下达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应(了他的请求)。

开皇元年(581)去世,享年82岁。【注释】1、修谨:谓行事或处世谨慎,恪守礼法。

《南史·袁泌传》:“泌字文洋,清正有干局,容体魁岸,志行修谨。”《明史·陆培传》:“培少负俊才,有文名,行谊修谨,客华亭,尝却奔女于室云。”

2、居丧:犹守孝。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中。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居丧而不哀,在戚而有嘉容,是谓不度。”《礼记·曲礼下》:“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丧复常,读乐章。”

唐韩愈《马府君行状》:“女子二人,在室,虽皆幼,侍疾居丧如成人。”《红楼梦》第64回:“贾珍、贾蓉此时为理法所拘,不免在灵旁藉草枕苫,恨苦居丧。”

巴金《秋》一:“姑母因五叔在居丧期中将喜儿收房……心中有些不满。”3、视事:就职。

4.陈际泰勤读文言文百度

陈际泰[明](公元一五六七年至一六四一年),字大士,临川人,流寓汀州。生于明穆宗隆庆元年,卒于明毅宗崇祯十四年,年七十五岁。

家贫,父使治田事,不能从师读,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读。又从外兄得《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中,即携至田所,踞高埠而哦,遂终身不忘。后返临川,与艾南英、罗万藻、章世纯等以时文名天下。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篇,所作多至万卷。经生学业之富,一时无出其右。

崇祯三年(公元一六三o年)举人;又四年,成进士,年已六十有八。又三年,除行人,居四年,护故相蔡国用丧,南行,卒于道。际泰所著有《太乙山房集》十四卷,《明史艺文志》及《易经说意》、《周易翼简捷解》、《五经读》、《四书读》,均《四库总目》传于世。

译文

陈际泰,明朝人,他幼年家贫如洗,无法与其他幼童一样进学读书,只好借邻居小孩的书,偷偷躲在一边自学。8岁时,得到表兄一本破烂《书经》,刻苦自学,揣摩其意,慢慢通晓其义。

10岁时,在外公家药笼中找到一本《诗经》,便日夜攻读。父亲要他下田劳动,他将书带在身边,一有空就诵背不止。14岁时,代父教蒙馆,先后向济川、钟美政、郝庶野等人学习写文章。

20岁时,认识了邱一敬,两人诗书相传,互相切磋。陈际泰家境贫寒,常受当地恶少欺凌,不久便返故乡临川。回乡后,结识了章世纯、罗万藻、艾南英,四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结“豫章社”。一起倡导时文,致力写作,以时文著称,被誉为“临川四大才子”、“江西四家”。

陈际泰才思敏捷,写作速度极快,有时一天能写二三十篇,一生之中作文多达万篇。史书称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在八股文方面造诣较高。他将经史古籍融会贯通,自辟门径,借题发挥,驰聘才思,抒发己见,被人称为八股文大家。

崇祯三年(1630),陈际泰才得中举人;崇祯七年中进士,时年68岁。十年,被授行人(掌册封、传旨的官),赴贵州监考。十三年,奉旨护送已故相国蔡国用灵柩回乡,次年于济宁途中染病去世,年七十五岁。

扩展资料

陈际泰是腾桥陈坊村(现属鹏田乡)人。父亲陈仪生,客居福建武平,以教私塾为业,家境清贫。43岁时生下陈际泰,因为年高得子,陈际泰父亲对其倍加珍爱,视若掌上明珠。但他没有溺爱儿子,为了锻炼儿子,增强体质,父亲时常安排他上山砍柴或从事其力所能及的其他农活。

在父亲的影响下,陈际泰自小就喜欢读书,甚至到了痴迷嗜书的程度。8岁时,陈际泰从姨表兄家做客,见他家有一本《书经》,无句读。本来这样的书大人读起来也觉有困难,但他如获至宝,便向表兄借来研读,表兄知道他天性聪颖好书,就把书借给了他。

陈际泰借得《书经》后,对书爱不释手,天天研读,并且逐渐通解了书中的意义。10岁时,陈际泰在其外公家作客。其外公是个郎中,一天,陈际泰在外公的药笼中发现有一本《诗经》,也没有经过外公同意,便拿了就跑。

父亲知道这事后,非常生气,于是叫来儿子训斥一番,便罚儿子到田中看管秧田。陈际泰也知道自己“偷”书的错误,没有申辩,便按照父亲的要求天天去看秧,当然看护秧苗时他不忘带上《诗经》研读。

十天后,秧苗出了水,陈际泰读《诗经》也有二十多篇了。后来陈际泰成为明末临川四大才子之首,与其童年刻苦读书是分不开的。

14岁时,陈际泰代父教蒙馆,并开始文章生崖。20岁时,他在独立创办学馆,期间,陈际泰认识了当地有名的教育届前辈邱一敬先生,他们彼此都喜欢探讨文章,交往日甚。然而邱一敬先生教馆有不少富家子弟,这些人起初并不把陈际泰看在眼里,待陈际泰到邱一敬处切磋文句时,时常找些寻衅为难陈际泰。

陈际泰看到当地恶少凌贫排外之风严重,遂迁回原籍临川。后来陈际泰以时文名藻临川,共作文章一万余篇,与同乡罗万藻及章世纯、艾南英并称“江西四家”和“临川四大才子”。是陈太侄子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陈际泰

5.大疱西封事文言文阅读

封事,臣子给皇上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大疱西,是指光禄寺大庖西室,明代光禄寺负责的是御膳食材的采买,凡祭飨、宴劳、酒醴、膳羞之事,都由光禄寺负责,大庖西室,就是指厨房西边的房子;朱元璋曾在此与解缙谈话,本文就是回答。史载此文缘由如下: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

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谕缙:"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缙即日上封事万言,略曰: 臣闻令数改则民疑,刑太繁则民玩。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

尝闻陛下震怒,锄根剪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终始如一者也。

臣见陛下好观《说苑》、《韵府》杂书与所谓《道德经》、《心经》者,臣窃谓甚非所宜也。《说苑》出于刘向,多战国纵横之论;《韵府》出元之阴氏,抄辑秽芜,略无可采。

陛下若喜其便于检阅,则愿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请得执笔随其后,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上接经史,岂非太平制作之一端欤?又今《六经》残缺。

《礼记》出于汉儒,踳驳尤甚,宜及时删改。访求审乐之儒,大备百王之典,作乐书一经以惠万世。

尊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皋陶、伊尹、太公、周公、稷、契、夷、益、傅说、箕子于太学。孔子则自天子达于庶人,通祀以为先师,而以颜、曾、子思、孟子配。

自闵子以下,各祭于其乡。鲁之阙里,仍建叔梁纥庙,赠以王爵,以颜路、曾昽、孔鲤配。

一洗历代之因仍,肇起天朝之文献,岂不盛哉!若夫祀天宜复扫地之规,尊祖宜备七庙之制。奉天不宜为筵宴之所,文渊未备夫馆阁之隆。

太常非俗乐之可肄,官妓非人道之所为。禁绝倡优,易置寺阉。

执戟陛墀,皆为吉士;虎贲趣马,悉用俊良。除山泽之禁税,蠲务镇之征商。

木辂朴居,而土木之工勿起;布垦荒田,而四裔之地勿贪。释、老之壮者驱之,俾复于人伦;经咒之妄者火之,俾绝其欺诳。

绝鬼巫,破淫祀,省冗官,减细县。痛惩法外之威刑,永革京城之工役。

流十年而听复,杖八十以无加。妇女非帷薄不修,毋令逮系;大臣有过恶当诛,不宜加辱。

治历明时,授民作事,但申播植之宜,何用建除之谬。所宜著者,日月之行,星辰之次。

仰观俯察,事合逆顺。七政之齐,正此类也。

近年以来,台纲不肃。以刑名轻重为能事,以问囚多寡为勋劳,甚非所以励清要、长风采也。

御史纠弹,皆承密旨。每闻上有赦宥,则必故为执持。

意谓如此,则上恩愈重。此皆小人趋媚效劳之细术,陛下何不肝胆而镜照之哉?陛下进人不择贤否,授职不量重轻。

建不为君用之法,所谓取之尽锱铢;置朋奸倚法之条,所谓用之如泥沙。监生进士,经明行修,而多屈于下僚;孝廉人材,冥蹈瞽趋,而或布于朝省。

椎埋嚚悍之夫,阘茸下愚之辈。朝捐刀镊,暮拥冠裳。

左弃筐箧,右绾组符。是故贤者羞为之等列,庸人悉习其风流。

以贪婪苟免为得计,以廉洁受刑为饰辞。出于吏部者无贤否之分,入于刑部者无枉直之判。

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 古者善恶,乡邻必记。

今虽有申明旌善之举,而无党庠乡学之规。互知之法虽严,训告之方未备。

臣欲求古人治家之礼,睦邻之法,若古蓝田吕氏之《乡约》,今义门郑氏之家范,布之天下。世臣大族,率先以劝,旌之复之,为民表帅。

将见作新于变,至于比屋可封不难矣。 陛下天资至高,合于道微。

神怪妄诞,臣知陛下洞瞩之矣。然犹不免所谓神道设教者,臣谓不必然也。

一统之舆图已定矣,一时之人心已服矣,一切之奸雄已慴矣。天无变灾,民无患害。

圣躬康宁,圣子圣孙继继绳绳。所谓得真符者矣。

何必兴师以取宝为名,谕众以神仙为征应也哉。 臣观地有盛衰,物有盈虚,而商税之征,率皆定额。

是使其或盈也,奸黠得以侵欺;其歉也,良善困于补纳。夏税一也,而茶椒有粮,果丝有税。

既税于所产之地,又税于所过之津,何其夺民之利至于如此之密也!且多贫下之家,不免抛荒之咎。今日之土地,无前日之生植;而今日之征聚,有前日之税粮。

或卖产以供税,产去而税存;或赔办以当役,役重而民困。土田之高下不均,起科之轻重无别。

膏腴而税反轻,瘠卤而税反重。欲拯困而革其弊,莫若行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义仓之举。

积之以渐,至有九年之食无难者。 臣闻仲尼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近世狃于晏安,堕名城,销锋镝,禁兵讳武,以为太平。一旦有不测之虞,连城望风而靡。

及今宜敕有司整葺,宽之以岁月,守之以里胥,额设弓手,兼教民兵。开武举以收天下之英雄,广乡校以延天下之俊乂。

古时多有书院学田,贡士有庄,义田有族,皆宜兴复而广益之。 夫罪人不孥,罚弗及嗣。

连坐起于秦法,孥戮本于伪书。今之为善者妻子未必蒙荣,有过者里胥必陷其罪。

况律以人伦为重,而有给配妇女之条,听之于不义,则又何取夫节义哉。此风化之所由也。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尚书、侍郎,内侍也,而以加于六卿;郎中、员外,内职也,而以名于六属。

御史词臣,所以居宠台阁;郡守县令,不应回避。

6.有古文翻译高手么

楼主好象跳着写的啊,搞不懂你想要哪句的翻译,全都给你吧,你自己找你要的那句。

选自《晋书•忠义传》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武帝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始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戎曰:“君复未见其父耳。”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与绍从子含相友善,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转豫章内史,以母忧,不之官。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距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文武显于功德,灵厉表于暗蔽。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寻征为御史中丞,未拜,复为侍中。河间王颙、成都王颖举兵向京都,以讨长沙王乂,大驾次于城东。乂言于众曰:“今日西讨,欲谁为都督乎?”六军之士皆曰:“愿嵇侍中戮力前驱,死犹生也。”遂拜绍使持节、平西将军。属乂被执,绍复为侍中。公王以下皆诣邺谢罪于颖,绍等咸见废黜,免为庶人。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复其爵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元帝为左丞相,承制,以绍死节事重,而赠礼未副勋德,更表赠太尉,祠以太牢。及帝即位,赐谥曰忠穆,复加太牢之祠。

====================================================================

翻译:

嵇绍,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慎重。武帝下诏书征用他,离家做秘书丞。嵇绍刚到洛阳,有人告诉王戎说:“昨日在人群中曾见到嵇绍,看他气宇轩昂,恰如野鹤立在鸡群中。”王戎说:“你还未见过他父亲呢。”尚书左仆射裴頠(wěi)也很器重他,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不会再遗漏人才了。”沛国的戴晞年轻有才气,同嵇绍的侄儿嵇含相互交好,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州里民众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后转任豫章郡内史,因母亲去世,未到任。

元康初年(291),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受宠爱的外戚的身份,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兼任国子博士。太尉、广陵公陈准死了,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使死者垂名不朽的,大德之人应当授予大名,微德之人就应授予微名,“文武”这些谥号,显扬死者的功德,“灵厉”这些谥号,标志着死者的糊涂昏昧。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附和情弊,谥法便不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这件事交给太常处理。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他。

不久嵇绍被征召为御史中丞,未拜受,又任侍中。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直驱京都,借以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帝王车驾驻扎城东。司马乂向属众宣告说:“今日西征,希望谁作都督呢?”军中将士都说:“希望嵇侍中尽力在前面引导,我们虽死犹生。”于是授予嵇绍使持节、平西将军。继而司马乂被俘,嵇绍重任侍中。公王以下的官员都到邺城向司马颖认罪,嵇绍等人均被罢官,免为平民。不久朝廷又有向北征伐的战役,征召嵇绍,恢复了他的爵位。嵇绍因天子蒙受风尘,接奉诏书驰往行驾住处。恰逢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鸾驾,飞箭如雨,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等到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元帝司马睿为左丞相时,承袭前制,认为嵇绍死节之事关系重大,而追赠之礼与功勋德操不合,又上表请求追赠太尉,用太牢礼祭祀。等到他即位为帝,赐谥号为忠穆,又用太牢礼祭祀。

陈太常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