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贤伯乐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回答19)
1.阅读文言文,回答19
试题答案:小题1:(2分)(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小题1:(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
(1分,直译、意译均可。)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1分)小题1:(1分)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近即可)小题1:(2分)联系“伯乐”、“马”(1分),“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小题1:(示例孔子疑惑不解:自己是一个大圣人、大教育家,为什么会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呢?他又发出感叹:时代变化太快,自己跟不上形势了! 揭露了一些人才招聘单位只看学历而不看实力的现实。
2.伯牙与钟子期翻译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
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开始弹绵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
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
3.伯乐相马,燕昭王千金买千里马骨,九方皋相马,王亥驯马的文言文及
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之神曰伯乐治马。以人间,人以善相马优劣之人,亦曰伯乐。为首之人本名孙阳伯乐,其为春秋时之人。以其善马之论甚佳,人遂忘其本字,可称伯乐,延及于今。一次,伯乐受楚之属,买能日行千里之马。伯乐向楚王说,千里少有,求之不易,须至方行,请王无须急,其力将事。伯乐去好数个国,连素多名马之燕赵间,并细访,劳倍至,犹未得中者良。一天,伯乐自齐还,在路上,见一匹马牵盐车,甚苦地在坡上行。马得呼呼喘,每迈一步都甚难。伯乐谓马素亲,不由至前。马见伯乐近,骤昂首来瞪大眼,大言深奥,若谓伯乐道何须。伯乐即从声中知,此为一匹马难之。伯乐善御之人曰:“这马在疆场上驰骋,然其所马都比,而以挽车,他却不如常马。公犹售予乎。”。”御人以伯乐为大痴,这匹马匹之觉矣,引车无力,吃得过多,骨立,毅然从之。伯乐牵马,直趋楚国。伯乐马至楚王宫,拍马之颈曰:“吾与汝得好主人。”。”马如见伯乐也,举前以地震得作声,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钟磐石,直上云霄。楚王闻马嘶声,走出外间。伯乐指曰:“王,吾以马与君携矣,请细细观。”。”楚王见伯乐牵之马瘦得不成状,愚以为伯乐之,有点不乐,因言日:“吾信汝会看马,乃令汝马,可卿买者何马也,其马步都难,能上阵乎?”。”伯乐曰:“其实马,但拉了一段车,又食不精,故视甚瘦。但精养,不出半个月,必将复力。”。”楚王闻说,有点疑惑,乃命圉人尽把马喂好,果,马更精神骏。楚鞭跨马,但觉两耳生风,喘息之功,已出百里之外。后为王骥骋沙场,立下不少功。楚王谓伯乐重。
4.帮忙翻译一篇半文言文 跪求
高考作文士运论?原文:余读《左传》、《汉书》、《三国志》,寻寻觅觅以求运道,成功诸法,然每见古之名士不得其主未尝不废书而叹焉。
至如三国之李萧远作《运命论》曰:“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余未尝不涕泗横流,扼腕叹息曰:“古今之士、之贤、之圣岂受制于三者乎?至如仲尼受困陈蔡,李广难封,哀哉。”
后余饱览古今贤士之文,远近名圣之迹,乃释怀,有三叹作焉:一曰士运在此不在彼,再曰士运在勤不在求,三曰士运在我不在他。谓予弗信,请见陈词如下:昔者仲尼学富五车、胸藏礼乐,遍施仁义欲以正道援天下于溺,学于郯子、师襄、老聃之徒欲以广其闻,周游天下欲以布其道。
其志壮哉,其行壮哉,其言壮哉。然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遍历七十国而不一遇其主,岂不叹哉!然其尊庠序之教,而有颜回出;修古之圣典,而有六艺作。
其志彰矣,不然以我百代后一孤陋书生,岂得闻其名而后深赞哉。孟子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人有不弃于壮志之道而后必有不知有处得之。此余所谓“士运在此不在彼。”
战国之时,齐有孟尝田文,赵有平原赵胜,楚有春申黄歇,魏有信陵无忌。当是时,有志之士投之则中,未有不得意之人。
余以为弗是也,孟尝之徒独养鸡鸣狗盗之徒,未有匡扶国家之才贤。是故苏秦散尽资才而不说听其言,后起六国而权倾天下。
曩时其所孜孜求之而不得,当时尽有矣;曩时其所躞蹀之公卿门,当时尽开矣。富埒人主,权衡国君,谁得而当之?是矣王勃曰:“ 老当益壮,守(宁)移白道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此非余所谓“士运在勤不在求”乎?伯牙遇子期乃畅其意,相如因得意逐名汉武,商鞅得景监方说秦王。士运在人手乎?奈何以我之力,以我之学,以我之滔滔雄辩需假人之手? 余思淳于髡闻之必仰天大笑,疑缨索绝。
俞伯牙有绕梁之音,司马相如蕴绝世之才,公孙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变法。韩退之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窃以为余为千里马亦先已于伯乐矣。“士运在我不在他”昭矣。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言天下皆慕圣德 。
《运命论》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又曰:“通之斯为川焉,塞之斯为渊焉,升之于云则雨施,沉之于地则土润,体清以流(洗)物,不乱于浊;受浊以济物,不伤于清。”
又曰:“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是也夫。
余訚訚于此,欲作沛然之辞以广余意,终日孜孜不倦于古今典籍,所为何事?所拥何志?张载《日知录》志曰(《近思录》记张载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翻译:我读《左传》、《汉书》、《三国志》,寻寻觅觅以寻求时运前途、成功等方法,但是每当看到古代的名士不得其主,无不丢开书叹息。
再如(看到)三国李萧远写《运命论》说:“治世乱世都是运气决定,穷困显达都是命运决定,贫贱显贵都是时机决定。”我无不涕泗横流,扼腕叹息说:“古今的士人、贤人、圣人难道都受制于这三者吗?就像孔子受困陈蔡,李广难以封侯,真是悲哀啊。”
而后我饱读古今圣贤的文章才终于释怀,三叹而发出感慨:第一士人之命运在此不在彼,第二士人之命运在勤劳而不在求取,第三士人之命运在自己不在别人。若说我的话不可信,请听我解释如下:古代孔子学富五车,胸藏礼乐,遍施仁义,想要以正道救天下于水火,向郯子、师襄、老聃这些人学习,想拓广自己的见闻,周游天下想要传布自己的思想。
他的志向多么雄壮!他的行为多么雄壮!他的言语多么雄壮!可惜他运气不好,命运多有坎坷,走遍了七十多个国家而没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君主,岂不让人感叹啊!然而他重视学校教育,教出了颜回这样的学生;修编古代的书籍典章,编成了六经这样的书籍。他的志向已经彰显了,否则以我百代之后的一介孤陋书生,岂能听说他的盛名而深深赞服他呢?孟子说:人总要先自轻自贱,而后别人才会侮辱他。
人如果能不抛弃伟大志向和道义,那就一定能在某个方面得志。这就是我说的“士人之命运在此不在彼”。
战国的时候,齐国有孟尝君田文,赵国有平原君赵胜,楚国有春申君黄歇,魏国有信陵君无忌。那时候,有志之士一出仕就得志,没有不得意的人。
我认为不是这样。孟尝君这些人只会豢养些鸡鸣狗盗之徒,没有匡扶国家的才能。
因此苏秦散尽资财而不得重用,在六国之后奋起,最终却权倾天下。之前勤勉寻求而不得,这时全部获得了。
之前来往徘徊不能进的公卿之门,这时全部四敞大开。其富贵和权利比得上国君,谁能及的上他呢?因此王勃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不是我所说的“士人之命运在勤劳而不在求取”吗?伯牙遇到子期才畅达了自己的心意,司马相如通过杨得意投靠汉武帝门下,商鞅通过景监才能游说秦王。士人的命运在别人的手中吗?为何凭自己的实力、凭自己的才学、凭自己的滔滔雄辩还要假借别人之手呢?我想淳于髡听见了一定要仰天大笑,笑断自己的帽带吧。
俞伯牙能弹奏绕梁之音,司马相如胸藏绝世之才,公孙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变法。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