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用文言文怎么说(九年级上册文言文21课陈涉世家重要句子翻译及作用?九年级上册文言)
1.九年级上册文言文21课陈涉世家重要句子翻译及作用?九年级上册文言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
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陈涉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说:"如果有一天富贵了,不要彼此忘记。
"同伴们笑着回答说:"你做雇工为人家耕地,哪里谈得上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调贫苦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驻在大泽乡。 陈胜、吴广都被按次序编入戍边的队伍里面,担任了小头目。
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都要斩首。
陈胜、吴广于是一起商量说:"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全国百姓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 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儿子,不应当立为皇帝,应当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扶苏因为多次劝戒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杀了他。
百姓多数听说他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做楚国的将领的时候,多次立有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
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果真把我们的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
"吴广认为陈胜所说的正确。于是二人去占卜。
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事情都能成功,将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这件事向鬼神卜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首先威服众人罢了。
"于是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道:"陈胜王",放在别人用网捕获的鱼的肚子里面。戍卒买到那条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陈胜又暗中派遣吴广到戍卒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去,在晚上用竹笼罩着火装作鬼火,像狐狸一样叫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戍卒们夜里都惊慌恐惧。 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互相示意的看着陈胜。
吴广向来爱护士卒,士兵们有许多愿意替他效力的人。押送戍卒的两个军官喝醉了酒,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惹军官恼怒,让军官责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
军官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军官又拔出宝剑来威吓,吴广跳起来,夺过宝剑杀死军官。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吴广召集并号令众戍卒说:"你们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误了朝廷规定的期限,误期就会杀头。
就算朝廷不杀我们,但是戍边的人十个里头肯定有六七个死去。再说好汉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都说:"听从您的命令。
"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心愿。军队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
他们筑起高台,在台上结盟宣誓,用尉的头祭告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吸收民众参军后接着攻打蕲县。蕲县攻下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部队去夺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了。
在行军时又沿途吸收群众参加起义军,等到到达陈县,起义军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的谯门中同起义军作战。
守丞战败,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议事。
三老、豪杰都说:"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秦王,进攻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陈胜就立为王,宣称要重建楚国。
在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涉。 。
2.此次古文怎么说
“此次”在古文中可用“此次”“此度”“此番”。例如下:
用“此次”:此次亏空,多由用兵。(《清史稿本纪八·圣祖本纪三》)丙寅,以此次巡幸木兰,沿途武职懈忽,杨廷璋、王进泰等均下部严议。(《清史稿·高宗本纪四》)
用“此度”:军未还,遇疾,遗言曰:“此度疾病,异于前后,自省必无起理。……”(《南齐书卷三十八·萧景先传》)此度分明告谕后,诸色选人等如更不禀指挥,依前妄陈文状,当送御史台勘问,必无轻恕。(晋少帝《禁选人妄陈文状敕》)
用“此番”:往者先可汗在日,每年约马不过三四千匹,马既无多,物亦易办。此度所纳,前后一万四千,……《全唐文·张九龄·敕突厥可汗书》)此番灾变,似欲为儒林一扫积垢。(《明史·列传第七十六·许天锡传》)帝曰:“此番待奉使愈周至,馆舍极宏壮,思恭等所得马亦皆上驷,可知其永好之意也。”(《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二十八》
3.七年级上次课外文言文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8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①恐已暮矣( )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 ④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6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②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 ③自工( ) ④疵病不必待人指摘( )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4分) ①学而时习之( ) ②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③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④多作自能见之(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4、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4分) (三)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4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席上啖菱( ) ②或曰( ) ③啖菱须去壳( )④欲以清热也(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4分)( ) 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4分) (四)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6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兔走触株(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 ③冀复得兔( )④而身为宋国笑(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4分) (五)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18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4分) ①女还( ) ②顾反为女杀彘( ) ③特与婴儿戏耳( ) ④婴儿非与戏也( )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4分)( ) 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 C、妻止之 D、曾子之妻之市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4分) (六)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8分)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 ①而置之其坐( 同 ) ②反归取之( 同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4分) ①反归取之( ) ②何不试之以足( )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 )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4分) ① ②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2分) 答: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竞赛卷参考答案 (一) 1、①晚 ②怎么 ③ 听说 ④ 好 2、B 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好学,仿佛点燃的蜡烛的光亮。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二) 1、①曾经 ② 写 ③精,妙 ④小毛病 2、①指代学过的知识 ② 他,指欧阳修 ③文字、文章 ④疵病,文章缺点 3、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并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 4、唯勤读书而多为之(多读书多写作) (三) 1、① 吃 ② 有人 ③ 剥掉 ④想要 2、B 3、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4、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四) 1、① 跑 ② 放下 ③ 希望 ④ 自己 2、A 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五) 1、① 同“汝”,你 ② 回来 ③ 罢了 ④ 开玩笑 2、D 3、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儿子欺骗呵。妈妈欺骗儿子,儿子自然不信任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