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文言文解释(文言文《钓鱼》)

1.文言文《钓鱼》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度米文库

文言文钓鱼的阅读答案【篇一:文言文阅读周练及答案(1)】txt>;班级:姓名:座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

弘之钓鱼文言文解释,弘之钓鱼文言文翻译,姜太公钓鱼文言文翻译

2.文言文(说钓)全文意思

说 钓(清)吴敏树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

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

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

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

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

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

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蓝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钧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1]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2]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3],吏于天官[4],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

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

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注释: [1]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官吏及相应的的衙门称有司。 [2]科举:初试指县试、府试,俗称考秀才,由府学教授、州学学正、县学教谕(合称“学官”)主持。

乡举:秀才(诸生)参加乡试(省级考试),得中取为举人。 [3]礼部:主管教育的部。

举人进京会试,由礼部主持。考试中式,再经殿试,即成进士。

[4]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吴敏树(1805--1873),清代散文家。字本深,号南屏,湖南巴陵(今岳阳)人。

道光举人,官浏阳县教谕。其文风接近桐城派。

所著有《柈湖文录》、《柈湖诗录》等。 【译文】 我住在乡村平日赋闲,喜欢钓鱼游泳。

我对钓鱼的门道并不精通,但也颇得其乐趣。每逢初夏中秋时节,吃过早饭后,出门即可望见村中池塘,蓝天绿水,波光泛然,赶紧理好钓竿鱼线,带着提篮就出发了。

到水塘边,找个水草很少的地方,投点鱼食下去吸引鱼儿游来,随后放下挂了饵料的鱼钩等候。蹲在一旁细观浮子,等到浮子动作起来,急提竿,就能得到大鱼了。

但不知为何,浮子一点不动,我慢慢的牵引鱼线,但仍不动。等到手脚都累了,把钓竿固定在岸边,我从旁四下观察,浮子仍然是一动不动。

大概有一小时之后,那浮子才开始动了一动,提竿一看又没有鱼上钩。我想,应该是有鱼在刺探饵料,很快会有鱼来上钩的了。

又等了一个多小时,浮子又动了,跟前次浮子的动态不太一样,提竿钓到了一条鲫鱼,有四五寸长。我又想,既然有鱼来了,很快能钓到大鱼了吧。

我起身等着,聚精会神,一有动静就能立刻提起钓竿,有时能钓上一条,但始终跟第一条差不多,没有出现大鱼。已经到中午了,肚子都饿了。

我很想回去吃饭,但都忍着不回去继续钓鱼,直到村里人吃完午饭到田头来,我才收竿,拎了鱼回家。到家后,妻儿都问,有无钓到鱼。

我则拿篮子给他们看,一笑以对。午饭后,我仍然出去钓鱼,还去了别的池塘找钓鱼佳处。

一直到天黑了才回家,收获也就跟上午差不多。有时某天能钓到条稍大的鱼,我必定几次都还去该处钓鱼,但通常不见得能再钓到更多的鱼了,有时甚至一条都没有。

我常怀疑是我的钓鱼技巧不熟稔,请教了经常钓鱼有经验的人,他们说也有类似的情况。

文言文,钓鱼,解释

3.文言文(说钓)全文意思

说 钓

(清)吴敏树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蓝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钧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1]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2]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3],吏于天官[4],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注释:

[1]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官吏及相应的的衙门称有司。

[2]科举:初试指县试、府试,俗称考秀才,由府学教授、州学学正、县学教谕(合称“学官”)主持。乡举:秀才(诸生)参加乡试(省级考试),得中取为举人。

[3]礼部:主管教育的部。举人进京会试,由礼部主持。考试中式,再经殿试,即成进士。

[4]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吴敏树(1805--1873),清代散文家。字本深,号南屏,湖南巴陵(今岳阳)人。道光举人,官浏阳县教谕。其文风接近桐城派。所著有《柈湖文录》、《柈湖诗录》等。

【译文】

我住在乡村平日赋闲,喜欢钓鱼游泳。我对钓鱼的门道并不精通,但也颇得其乐趣。每逢初夏中秋时节,吃过早饭后,出门即可望见村中池塘,蓝天绿水,波光泛然,赶紧理好钓竿鱼线,带着提篮就出发了。到水塘边,找个水草很少的地方,投点鱼食下去吸引鱼儿游来,随后放下挂了饵料的鱼钩等候。蹲在一旁细观浮子,等到浮子动作起来,急提竿,就能得到大鱼了。但不知为何,浮子一点不动,我慢慢的牵引鱼线,但仍不动。等到手脚都累了,把钓竿固定在岸边,我从旁四下观察,浮子仍然是一动不动。大概有一小时之后,那浮子才开始动了一动,提竿一看又没有鱼上钩。我想,应该是有鱼在刺探饵料,很快会有鱼来上钩的了。又等了一个多小时,浮子又动了,跟前次浮子的动态不太一样,提竿钓到了一条鲫鱼,有四五寸长。我又想,既然有鱼来了,很快能钓到大鱼了吧。我起身等着,聚精会神,一有动静就能立刻提起钓竿,有时能钓上一条,但始终跟第一条差不多,没有出现大鱼。已经到中午了,肚子都饿了。我很想回去吃饭,但都忍着不回去继续钓鱼,直到村里人吃完午饭到田头来,我才收竿,拎了鱼回家。到家后,妻儿都问,有无钓到鱼。我则拿篮子给他们看,一笑以对。午饭后,我仍然出去钓鱼,还去了别的池塘找钓鱼佳处。一直到天黑了才回家,收获也就跟上午差不多。有时某天能钓到条稍大的鱼,我必定几次都还去该处钓鱼,但通常不见得能再钓到更多的鱼了,有时甚至一条都没有。我常怀疑是我的钓鱼技巧不熟稔,请教了经常钓鱼有经验的人,他们说也有类似的情况。

4.詹何钓鱼文言文注释

一、原文: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蓧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詹何曰:“曾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惟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尘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二、注释:

1.纶:钓鱼的丝绳。

2.芒:谷头端细长而尖锐的刺。

3.荆蓧(diào):楚国产的细竹。

4.剖粒:剖开的米粒。

5.引:牵引,这里指钓上。

6.汩流:湍急的河流。

7.先大夫:这里指已经逝去的父亲。

8.蒲且子:古代善射者。

9.弋(yì):射箭。

10.弱弓纤缴:拉力很小的弓,纤细的丝绳。缴,射鸟时系在箭上的丝绳。

11.连双鸧(cāng):一箭连射两只黄鹂鸟。

12.放:通“仿”。

13.聚沫:聚拢的泡沫。

三、译文

詹何用单股的蚕丝做钓鱼的丝绳,用芒刺做钩,用细竹做钓竿,用剖开的米粒做为钓饵,在有百仞深的深渊中、湍急的河流里钓到的鱼可以装满一辆车,钓丝还不断,钓钩没有被扯直,钓竿没有被拉弯。

楚国的国王听说了这件事觉得很惊异,就把他叫来问他原因。

詹何说:“听我曾经当过大夫的父亲说过,古代善射的人射箭啊,曾经用拉力很小的弓、纤细的丝绳,顺着风一射,一箭连射两只黄鹂鸟,(因为)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原因啊。我按照他的这种做法,模仿着学习钓鱼,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现在我在河边持竿钓鱼时,心中不思虑杂事,只想鱼,丢线沉钩,手上用力均匀,外物没有能扰乱(我的心神)。鱼看见我的钓饵,就像尘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样,吞食它不会怀疑的。所以我能以弱制强,以轻御重啊。大王您治理国家如果可以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应付了,还能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吗?”

楚王说:“说的好。”

四、出处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作者列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著有《列子》。

5.江太公钓鱼文言文的解释

原文: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

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

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好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罴,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大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

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

周西伯拘麦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

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怕得以出,反国。

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 周西伯昌之脱■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怕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

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大公之谋计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

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揖,后至者斩!”遂至盟津。

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

武王曰:“未可。”师还,与大公作此《太誓》。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

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

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社,群公奉明水,卫康叔封布采席,师尚父牵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讨纣之罪。

散鹿台之钱,发矩桥之粟,以振贫民。封比干墓,释箕子囚。

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

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

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

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译文:太公望吕尚,是东海边上人。他的祖先曾经当过掌管四方部落的长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立过许多功劳。

虞舜、夏禹的时候被封在吕,或者是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或者被封给旁支子孙,或者成了平民,吕尚就是他们的后代。

本来姓姜,因随用封邑作姓氏,因此叫吕尚。吕尚大概曾经很贫穷困苦,年纪老了,利用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怕姬昌。

姬昌准备出去打猎,事先占卜吉凶,卜辞上说:“这次出猎所获得的不是龙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所得到的将是成就霸业的辅佐良才。”周西伯姬昌于是去打猎,果然在渭水北面遇到了姜太公,同姜太公交谈之后大为高兴,说:“自从我的先代君主大公说:‘一定会有圣贤之士来到周国,周国将依靠他得以兴盛起来。

’说的就是先生你这个人吧?我太公盼望先生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姬昌用车载着他一起回去,拜他为师。

也有人说。姜太公博学多闻,曾经在商纣手下做过官,商纣暴虐无道,姜太公就离他而去。

周游列国劝说诸侯,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最后才前往西部投奔周西伯姬昌。还有人说,吕尚是一位平民百姓,隐居在东海边上。

周西伯姬昌被商纣王拘禁在■里,姬昌手下散宜生、闳夭两人平素了解吕尚的才能,于是前往聘请吕尚出山辅佐姬昌。吕尚也说:“我听说西伯贤明,又能善待有才能的人,我何不投奔到他那儿去呢。”

吕尚、散宜生、闳夭三人替西伯寻找美女和奇珍宝物,献给商纣王,用来赎回西伯,西伯因此得以被纣王释放出来,返回自己的国家。上述各种说法在言及吕尚得以臣事周国时虽然各不相同,但在说到他后来成为周文王、武王的老师这一关键问题时却是一致的。

周西伯姬昌从里脱身回来之后,便同吕尚暗中谋划施行德政以推翻商朝政权,这些事大都是用兵的权谋和奇妙的计策。所以后世谈论用兵以及周朝所使用的秘计权木都尊崇太公为鼻祖。

周西伯为政公正持平,等到他裁决了虞、芮两国的争端之后,诗人称道西伯姬昌是秉承了上天的旨意而叫做文王。后来周讨伐崇国、须密、大夷等诸侯国,大规模修建都城丰邑。

当时天下有三分之二都归附了周国,其中多是出于太公的谋划。文王去世后,武王即位。

九年之后,武王想继承文王未竟的大业,向东征讨商纣,以观察试探各诸侯国是否听从号令。军队出发时,师尚父姜大公左手持着黄金为饰的大斧,右手握着白牦牛尾为饰的军旗举行誓师大会,他说:“苍兕啊苍兕,集合你们的部队,交给你们船只,迟到的将要处斩!”于是军队前进到盟津。

事先没有约定而到会的诸侯共有。

6.《钓鱼记》文言文解答

翻译:我曾经独自漫步过溪流,(看见)有两位老人分别坐在(一块)石头的两旁钓鱼,其中甲得到的鱼特 多,并且很轻易就钓到。

乙一天都没有收获。(乙)就扔下钓竿问甲道:“鱼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差 别这么大呢?”甲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 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鱼,神态(总是)变鱼(自然)就逃离啊,哪里还会有收获呢!”乙 按照他教的做,一连钓到几条鱼。

我感叹道:“这意思说到了事物的宗旨,成为哲理了啊!”应该记下来。

7.詹何钓鱼文言文注释

一、原文: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蓧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

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詹何曰:“曾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

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惟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

鱼见臣之钩饵,犹尘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

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二、注释:1.纶:钓鱼的丝绳。

2.芒:谷头端细长而尖锐的刺。3.荆蓧(diào):楚国产的细竹。

4.剖粒:剖开的米粒。5.引:牵引,这里指钓上。

6.汩流:湍急的河流。7.先大夫:这里指已经逝去的父亲。

8.蒲且子:古代善射者。9.弋(yì):射箭。

10.弱弓纤缴:拉力很小的弓,纤细的丝绳。缴,射鸟时系在箭上的丝绳。

11.连双鸧(cāng):一箭连射两只黄鹂鸟。12.放:通“仿”。

13.聚沫:聚拢的泡沫。三、译文詹何用单股的蚕丝做钓鱼的丝绳,用芒刺做钩,用细竹做钓竿,用剖开的米粒做为钓饵,在有百仞深的深渊中、湍急的河流里钓到的鱼可以装满一辆车,钓丝还不断,钓钩没有被扯直,钓竿没有被拉弯。

楚国的国王听说了这件事觉得很惊异,就把他叫来问他原因。詹何说:“听我曾经当过大夫的父亲说过,古代善射的人射箭啊,曾经用拉力很小的弓、纤细的丝绳,顺着风一射,一箭连射两只黄鹂鸟,(因为)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原因啊。

我按照他的这种做法,模仿着学习钓鱼,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现在我在河边持竿钓鱼时,心中不思虑杂事,只想鱼,丢线沉钩,手上用力均匀,外物没有能扰乱(我的心神)。

鱼看见我的钓饵,就像尘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样,吞食它不会怀疑的。所以我能以弱制强,以轻御重啊。

大王您治理国家如果可以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应付了,还能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吗?”楚王说:“说的好。”四、出处本文选自《列子·汤问》,作者列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

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著有《列子》。

钓鱼文言文解释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