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的文言文虚词整理(帮忙把里的虚词整理一下意思)
1.帮忙把<师说>里的虚词整理一下意思
1.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3.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2.师说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水道多绝,难行,可译为"和"以
1: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例如.用作连词。用法和";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在""从"。(《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或省去:
诸侯以公子贤: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而笑李渤之陋也;因为",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由于"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例如。(《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
作《师说》以贻之,或省去。(《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例如;以"前的动作行为;,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可译为"而"。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而";因此"。可译为"而"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跟",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可译为"。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与";",可译为"把":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例如;来""用来""以致"等。例如、行为产生的原因;"
3.师说重点实词,虚词有哪些
师说重点虚词有9条记录者)(4)<助>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
《师说》:“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3)<代>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文言翻译短语。
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师说》:“道之~存,师之~存也。”
则)(8)<连>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可是”。《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
其)(1)<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的”。《师说》“郯子之徒,~贤为及孔子。”
(7)<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以)(7)<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于)(3)<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
也)(2)<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3.表语气停顿。
《师说》:“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难矣。”乎)(1)<介>相当于“于”。
⒈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
《师说》:“生~吾前。”之)(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师说重点虚词参考资料: /wenyanxuci/师说重点虚词有12条记录族)②<名>类。
《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遗)②<动>放弃;舍弃。
《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少)②<名>年轻人;青年。
《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长)(3)<形>年纪大;辈分高。
《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4)<名>启发;事理。
《师说》:“闻~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贻)(1)<动词>赠送;送给。
《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解)(5)<动词>排解;化解。
《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通)(9)<副>全部;普遍。
《师说》:“六艺经传皆~习之。”孰)(4)<代>谁;哪个。
《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能无惑-”复)(3)<动词>恢复;还原。《师说》:“师道之不~,可知矣。”
传)(3)<动词>传授;教授。《师说》:“师者,所以~道受业解惑也。”
(4)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师说》:“六艺经~皆通习之。”
爱)(1)<动词>喜爱.《师说》:“~其子,择师而教之。”。
4.师说中的实词和虚词有哪些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词类活用】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吾未见其明也。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小学生的学校 众人-古:一般人 今:表示大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ou四声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u二声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 今:平常的【特殊句式】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 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不拘于时-被动,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 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则曰-省略句[编辑本段]【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传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 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
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即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18〕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19〕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
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
《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2〕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25〕谀(yú):阿谀、奉承。
〔26〕复:恢复。 〔27〕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
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
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28〕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0〕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
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1〕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32〕苌(cháng)弘:东周 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34〕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
5.文言文《师说》虚词实词解释
乃
⑴副词 良乃入,具告沛公 《鸿门宴 》 “才,就”
使烛之武、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劝学》
⑵代词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它”
焉
⑴兼词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然后力足以至焉 《游褒禅山记》
⑵代词 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⑶句末语气词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⑷形容词词尾 盘盘焉 《阿房宫赋》
6.韩愈的《师说》里面有哪15个虚词
《师说》虚词分析 师说 (唐)韩愈 古之(的)学者(……的人)必有师。
师者(语气助词,句中提顿,判断句标志),所以(用来……的人)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就,承接关系)知之(代知识与道理)者,孰能无惑?惑而(却)不从师,其(那些)为惑也,终不解矣(肯定语气)。
生乎(在)吾前,其(他)闻道也(句中,停顿,舒缓语气)固先乎(比)吾,吾从而(并列)师之(他,代词);生乎(在)吾后,其(他)闻道也(句中,停顿,舒缓语气)亦先乎(比)吾,吾从而(并列关系)师之。吾师道也,夫(议论的标志)庸(哪……呢?表反问)知其(他)年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那里管他年龄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原句,年龄是主语,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作谓语。
所以“之”为取消句子独立性。此种理解更有道理。
有注本说是语助词,无意义。)先后生于(比)吾乎(反问语气)?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的。
偏正结构中间的助词。)所(所字结构)存,师之(的。
偏正结构中间的助词。)所(所字结构)存也。
嗟乎(感叹语气),师道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传也(句中,停顿,舒缓语气)久矣(肯定语气),欲人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惑也(句中,停顿,舒缓语气)难矣(肯定语气)!古之(的)圣人,其(他们)出人也(句中,停顿,舒缓语气)远矣(肯定语气),犹且(递进关系,尚且)从师而(然后,承接关系。)问焉(句末语气,呢。
有注本说,是代词,是“之”。);今之(的)众人,其(他们)下圣人也(句中,停顿,舒缓语气)亦远矣(肯定语气),而(但)耻学于(向)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之,助词。所以,表示原因的连词?)为圣,愚人之所以(之,助词。
所以,表示原因的连词?)为愚,其(大概。表示揣测语气)皆出于(在)此乎(揣测语气,吧)? 爱其(自己)子,择师而(来。
表目的关系。)教之(代,儿子);于(对于)其(他)身也,则(却)耻师焉(句中停顿),惑矣!彼童子之(的)师,授之(他们,代儿童)书而(并列)习其(代书)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那些)道解其(那些)惑者也。
句读之(宾语提前标志)不知,惑之(宾语提前标志)不解,或师焉(啊),或不焉(啊),小学而(但)大遗,吾未见其(他们)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这些)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这些)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如此这般),则(就)群聚而(地,修饰关系)笑之(代,曰师曰弟子的人)。
问之(他们,代士大夫之族),则(就)曰:彼与(连词,并列关系)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就)足羞,官盛则(就)近谀。
呜呼,师道之(取消)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这些)人,君子不齿,今其(他们,君子)智乃(竟然)反不能及,其(加强反问语气)可怪也欤(语气助词连用,相当于“吗”)!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这些)徒,其(他们)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比)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六艺经传),不拘于(被)时,学于(向)余。余嘉其(他)能行古道,作师说以(目的关系,来)贻之(他)。
7.师说重点实词,虚词有哪些
师说重点虚词有9条记录
者)
(4)<;助>;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师说》:“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
(3)<;代>;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文言翻译短语。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师说》:“道之~存,师之~存也。”
则)
(8)<;连>;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可是”。《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
其)
(1)<;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的”。《师说》“郯子之徒,~贤为及孔子。”
(7)<;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以)
(7)<;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于)
(3)<;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
也)
(2)<;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3.表语气停顿。《师说》:“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难矣。”
乎)
(1)<;介>;相当于“于”。⒈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师说》:“生~吾前。”
之)
(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师说重点虚词参考资料: /wenyanxuci/
师说重点虚词有12条记录
族)
②<;名>;类。《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遗)
②<;动>;放弃;舍弃。《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少)
②<;名>;年轻人;青年。《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长)
(3)<;形>;年纪大;辈分高。《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
(4)<;名>;启发;事理。《师说》:“闻~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贻)
(1)<;动词>;赠送;送给。《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解)
(5)<;动词>;排解;化解。《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
通)
(9)<;副>;全部;普遍。《师说》:“六艺经传皆~习之。”
孰)
(4)<;代>;谁;哪个。《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能无惑-”
复)
(3)<;动词>;恢复;还原。《师说》:“师道之不~,可知矣。”
传)
(3)<;动词>;传授;教授。《师说》:“师者,所以~道受业解惑也。”
(4)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师说》:“六艺经~皆通习之。”
爱)
(1)<;动词>;喜爱.《师说》:“~其子,择师而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