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民权文言文介绍(翻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易)

1.翻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易

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木工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纹理较顺的部位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功夫到了,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

一、原文:出自:西汉 戴圣《礼记·学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二、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教学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更把功劳归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勤苦而学生收效甚微,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还要埋怨老师教导无方。

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木工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纹理较顺的部位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功夫到了,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不善于提问题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如同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弱,用力大,钟声则强,等到尽力撞击时,则发出最为洪亮的一声。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恰巧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呀。

扩展资料

一、创作过程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二、人物简介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 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2.庄周家贫

译文: 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河监侯借粮。

河监侯答应说:“行。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得到后借给您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

我问他说:‘鲋鱼,来吧!你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 您能有一斗一升的水使我活吗?’我说:‘行。

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发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你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

” 关于这段话,有一个成语《涸辙之鲋》,请欣赏一下 原文 庄周①家贫,故②往贷粟③于监河侯。监河侯④曰“诺⑤。

我将得邑金⑥,将贷子⑦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⑧作色⑨,曰“周昨来,有中道⑩而呼者,周顾(11)视车辙(12)中有鲋鱼(13)焉(14)。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15)者耶(16)?'对曰:‘我,东海之波臣(17)也。

君岂有(18)斗升之水而活(19)我哉?’周曰:‘诺,我且(20)南游(21)吴越之王(22),激(23)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24)与,我无所处(25)。 吾得斗升之水然(26)活耳。

君乃言此,曾(27)不如早索(28)我于枯鱼之肆(29)(30)!'”。 注释 (1)庄周:庄子的姓名,战国时宋国人。

(2)故:因此。 (3)贷粟(sù):借粮。

粟,谷子,去皮后称为小米。 这里泛指粮食。

贷,借。 (4)监河侯:即魏文侯。

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假托的人物。 (5)诺(nuò):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

(6)邑金:封建统治者在自己的封地里剥削得来的收入。邑:古代贵族受封的领地。

(7)子:您,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8)忿(fèn)然:生气的样子。

(9)作色:脸上现出怒色。作,发作,发出。

(10)中道:道中,半路上。 (11)顾视:回头看。

顾,回头。 (12)辙(zhé):车轮在地上碾出的痕迹。

(13)鲋(fù)鱼:鲫鱼。 (14)焉:在那里。

(15)何为:做什么。 (16)邪:通“耶(音‘yé’)”,疑问语气词,相当干现代汉语的“吗”“呢”。

(17)波臣:海神的臣子。 (18)岂有:有没有。

(19)活:使……活。 (20)且:将要。

(21)游:游说。 (22)吴越之王:吴:周代诸侯国,国都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越:周代诸侯国,国都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23)激:引(水)。

遏阻水势,使它急流。 (24)常与:经常在一起的,这里指水。

(25)处:居住、存身的地方。 (26)然:则,就。

(27)曾(céng):还,简直。 (28)索:寻找。

(29)枯鱼之肆:卖鱼干的铺子。肆:店铺。

(30)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简直不如早些到卖鱼干的铺子里找我! 翻译 庄周家里穷,所以到监河侯那里借粮米。 监河候说:“可以,我将要收到封邑中的收入,借给你三百斤米可以吗?”庄周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路上听到呼喊的声音,四面张望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鲫鱼。

我问它说:‘鲫鱼啊,你是做什么的呢?’鲫鱼回答说:‘我是东海中的小百姓。你能给一升半斗的水救我的命吗?’我说:‘可以,我要去南方游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忿然作色说:‘我失去了我不能离开的水,困在这里,我只要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可以活,你如果说这些,简直不如早些到卖鱼干的铺子里找我!’”。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寓意 比喻陷于困境、需要能解燃眉之急的人,讽刺达官贵人漠视穷人的苦难。

新意:揭示以权谋私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辨析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支票。

同时讽刺世人不从实际出发,做些无效的事。 鲋鱼的回答可以用“远水解不了近渴”概括。

例句 如鲁迅曾在《坟•娜拉走后怎样》里写道:“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 ” 词语应用• 【示例】: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急谋升斗之水一样。

◎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 【近义词】:涸辙之枯、嗷嗷待哺 【反义词】:绝处逢生 。

商丘,民权,文言文,介绍

3.急求梁史列传第二十六翻译

中国南朝梁将领。

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人。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

后为武威将军,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 梁大通元年(527),与寻阳太守韦放合攻魏之涡阳(今安徽蒙城)。

魏遣征南将军元昭率数万步骑来救,陈庆之乘魏军远来新至,仅率200骑击破其前锋。 后又与诸将连营而进,背涡阳城与魏军相持。

自春至冬,交战频繁,将士疲惫。有的将领建议退兵,他力主决战。

魏军筑就13垒以控制梁军,他领兵夜出,破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梁军乘胜强攻,俘斩甚多,其余九垒皆溃。

北魏后期,朝政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大通二年,北魏发生内乱,镇压叛乱的尔朱荣大肆屠杀北魏皇室,魏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降梁,并请梁朝出兵助其称帝帝。

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以元颢为魏王,并以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兵7000人护送元颢北归。 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陈庆之领兵乘北魏征讨邢杲起义军之际,乘虚攻占荥城(今河南商丘东),进逼梁国(今河南商丘)。

魏将丘大千率众7万分筑九城,以抵御梁军。陈庆之率军进攻,一日之内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

元颢遂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城南称帝。授予陈庆之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

时魏济阴王元晖业率羽林军2万来援,进屯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考城四面环水,守备严固。

陈庆之命部下在水面筑垒,攻陷其城,全歼2万,俘元晖业获,租车7800辆。 梁军直趋洛阳,所过之处,魏军望风而降。

五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众扼守荥阳(今属河南)、虎牢(今荥阳西北汜水镇)等地,以保卫京都洛阳。元颢攻占梁国后,封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继续督军西上攻荥阳。

魏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等率羽林军7万守荥阳,以据梁军。魏军兵锋甚锐,加上荥阳城坚,陈庆之攻之不克。

时魏将上党王元天穆大军将至,先遣其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胡骑5000、骑将鲁安率夏州步骑9000增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骑兵1万,进据虎牢。

魏军共计30万人,对梁军进行合围。元颢派人劝杨昱投降,但被拒绝。

不久,元天穆与尔朱吐没儿相继而至,魏军一时旗鼓相望。 时荥阳城未克,梁军将士皆恐,陈庆之解鞍秣马,对将士们说:“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

天穆之众,并是仇雠。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

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梁书·陈庆之列传》)。乃亲自擂鼓攻城,只一鼓,梁军便悉数登城。

勇士宋景休、鱼天愍首先登上城墙,梁军相继而入,遂克荣阳,俘杨昱。 不久,元天穆等引兵围城,陈庆之遂率3000精骑背城而战,大破之,鲁安于阵前投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单骑获免。

陈庆之收缴荥阳的储备,牛马谷帛都不可胜计。陈庆之旋即进攻虎牢,尔朱世隆不敢战,弃城而逃,梁军俘魏东中郎将辛纂。

魏孝庄帝元子攸为避陈庆之锋芒,被迫撤至长子(今山西长子西)。 元颢遂入洛阳,魏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颢入宫。

元颢改元大赦,以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不久,上党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4万攻克大梁,并分遣王老生、费穆进据虎牢,刁宣、刁双入入梁、宋。

陈庆之闻后,率军掩袭,魏军皆降。 元天穆率十余骑北渡黄河而逃,费穆攻虎牢,将克,忽闻元天穆北逃,自以为无后继,遂降于陈庆之。

陈庆之又进击大梁、梁国,皆克之。梁武帝闻讯后,再次亲书诏书进行嘉勉。

陈庆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阳城中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梁书·陈庆之列传》)。 陈庆之又以7000之众,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无前 不久,魏大军反击,攻陷洛阳,他因兵少失败,潜返南方。

中大通四年(532年),高欢诛杀尔朱氏(参见高欢击尔朱氏之战),夺取北魏朝政大权。中大通六年(534年)和七年(535年),高欢和宇文泰先后立元善见和元宝炬为帝(参见北魏分裂之战),史称东魏和西魏,北魏从此灭亡。

陈庆之南归后,特尊重北人,朱异觉得奇怪,便问他,陈庆之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三》)? 十二月,梁武帝以陈庆之为持节、都督缘淮诸军事、奋武将军、北兖州刺史。 时有妖僧僧强自称天子,土豪蔡伯龙也起兵与之相应,众至3万,攻陷北徐州。

济阴太守杨起文弃城而逃,钟离太守单希宝被害。梁武帝诏令陈庆之前去征讨,并亲自临白下城为其饯行。

梁武帝对陈庆之说:“江、淮兵劲,其锋难当,卿可以策制之,不宜决战”(《梁书·陈庆之列传》)。 陈庆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斩蔡伯龙、僧强,传首建康。

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梁武帝以陈庆之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余如故。陈庆之到任后,遂围悬瓠(今河南汝南),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

4.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既然拿这没办法,就当成命里注定好了的安然接受算了。喻指对于现实的无奈和残酷,要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语出于《庄子》。

拓展资料:

原文:《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此而甘心承受。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5.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一直把弓弦拉得很紧而不松孢一下,即使是周文王、周武王也无法办到;一直松弛而不紧张,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这样做的。有时紧张,有时放松,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

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杂记下》

孔子的学生子贡随孔子去看祭礼,孔子问子贡说:“赐也乐乎?”子贡答道:“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孔子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译:孔子问子贡说:“子贡开心吗?“子贡回答道:“一个国家的人都开心得像狂人,我不知道他们的快乐在哪里。“孔子说:“一直把弓弦拉得很紧而不松孢一下,即使是周文王、周武王也无法办到;一直松弛而不紧张,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这样做的。有时紧张,有时放松,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

扩展资料

一、相关成语

一张一弛 [ yī zhāng yī chí ]

【解释】: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二、人物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三、作者简介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 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商丘民权文言文介绍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