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祐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明·归?)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明·归?
【答案】【小题1】B【小题1】A【小题1】A【小题1】(1)对待佣人有恩惠(很慈爱),佣仆即使被责打了,背后(事后)也不忍心责怪她。
(2)我很想奉命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3)院子里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死的那一年亲手栽植的,现在已经高高地站立着,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答案解析】【小题1】旧时不敢直称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叫讳。【小题1】A前,后“以”是因为;B前“之”是动词,到,后“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前“其”活用为第一人称,我的,后“其”是指示代词,这;D前“乃”表示转折,竟,竟然,后“乃”副词,才。
【小题1】B“母何氏”是指归有光外祖母姓何[文中对先妣惯称孺人,归的外祖家姓周];C作者幼年丧母,所忆有限,文中所记多为家人所述,且文中说:“追惟一二,……馀则茫然矣。”D文章结尾有抒情文字。
【小题1】(1)3分,“遇”1分,“虽”1分,“后言”1分(2)3分,奔驰1分,日笃1分,告诉1分(3)3分,手植1分,盖1分,句意通顺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
十六岁嫁到我家。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
淑静,就是我的大姊。过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
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 过一年生淑顺,再过一年生有功。
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我因为多子女而受苦)。”
有一个老婆子(家里雇用的保姆)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怀孕了。 ”先母举起杯,把水一气喝完,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病故。儿女都还小,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娘是睡着了。
真是伤心啊!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眼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 ”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最像母亲。
先母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
外祖父世世代代住吴家桥。吴家桥在昆山县城东南,离县城三十里,经过千墩浦,到南直桥,沿着小河往东就到。
村子里聚居着许多人家,全都姓周。 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
外祖父常常和和气气和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欢。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
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干活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头差人送点东西来。
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像是穷得揭不开锅(像是朝不保夕的样子)。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
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娘的衣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间间房里干净整齐。
待佣人很慈善,佣仆即使被责打了,背后(事后)也不忍心责怪她。 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
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私塾读书。
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私塾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母亲去世十一年后,大姊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母亲生前应允的。故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母亲生前给我订定的。
一年以后我有了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先母。半夜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
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复蒋松如书 (清)姚鼐
【答案】【小题1】A【小题2】B【小题3】D【小题4】A【小题5】(1)而且又因此了解了君子的内心,虚心善诱,乐于吸取他人的长处到了这种程度。
(4分)(2)利禄的道路一打开,那些研究这种学问的人,把它当作获取富贵的手段罢了。 (3分)(3)汉儒的言论,并不是没有超过宋儒而应当吸取的内容。
(3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舍:谦辞。舍侄,侄儿。
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试题分析:文中无“由侄儿给蒋松如寄信”,注意把选项与原文一一比对,排除错误选项。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关键字(1)“虚怀善诱”译为虚心善诱,“善”译为长处, (2) “途”译为道路,“学者” 指研究学问的人,“以为”译为以之为,把…。作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注释: [1]闾(lǘ)里:乡里。 [2]聩(kuì):天生耳聋。
霿(mèng):晦,昏暗。[3]麒麟: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和凤凰一样,多作为吉祥的象征。
用来形容文章,则是指文辞优美有文采。[4]欣忭(biàn):欣喜愉悦。
忭,快乐。[5]识(zhì):通“志”,记。
行间:文字中间。 此句说自己见到蒋的大作后,回信表明看法。
[6]引绳:加以纠正。绳,纠正。
[7]高明:对人的尊称,意思是指对方的见识、学术比自己高明。[8]被:受,承当。
专辄:专擅,专断。辄,车箱两旁可凭依处,引申为倚恃妄作之意。
[9]手书:亲笔信。[10]衷:内心。
[11]草木臭(xiù)味:草和木是同类的东西,气味相同,故喻同类的人为草木臭味。《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臭,气味。[12]曲:曲折深刻。
[13]古儒:此指汉代的经学家。拙滞:拘泥,笨拙。
[14]汉学:亦称“朴学”,指汉儒考据训诂之学。 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推崇汉儒的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空谈义理。
到乾隆嘉庆年间,姚鼐、戴震等人更发展以汉儒的训诂方法,虽有成就,但也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脱离实际的学风,与桐城派的崇尚宋儒理学对立。[15]专己:自专,独断专行。
[16]因:所以。[17]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即当时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文体。
[18]戴东原: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思想家、学者,对经学、语言学有重要贡献。
他以训诂探讨古书义理,有力的批评了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19]钱献之:钱坫,字献之,江苏嘉定人。
清代书画家、学者。姚鼐曾作《送钱献之序》,畅谈当时理学、汉学之争。
[20]木铎(duóo):木舌的铃,古代用于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用之。《论语八佾》:“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朱熹的《论语集注》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你们何必担心丧失官职呢?天下黑暗已经很久了,上天将把孔子作为传播光明政治的喉舌。 [21]苏氏说:苏氏解释“木铎”一段,认为上天使孔子失位,周游四方,像木铎一样辛苦于道路。
[22]集注:即朱熹的《论语集注》。[23]盆成:人名,战国时人,仕齐而被杀。
[24]蓉庵:疑为蒋炳的号。蒋炳,字晓沧,阳湖(今江苏常州)人。
雍正举人,擢御史,为官三十余年,有政绩。 [25]颖州:府名,治所在今安徽阜阳。
此指蒋炳儿子蒋熊昌。熊昌曾任颖州知府,这里用官职称呼。
同年:乡试、会试同榜考取者称为同年。姚鼐与蒋熊昌同榜中进士。
[26]教言:教诲之言。对别人意见的尊称。
[27]愚陋:自我的谦称。[28]宥:原谅。
3.《“张昪字杲卿,韩城人,举进士”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
作者:文言文阅读(19分)张昪。
字杲卿,韩城人,举进士。为楚邱主簿,南京留守王曾称其有公辅器。
夏竦经略陕西,荐其才,换六宅使、泾原秦风安抚都监;未几,以母老,求归故官,得知绛州,改京西转运使,知邓州,又以母辞。 或指为避事,范仲淹言于朝曰:“张昪岂避事者?”乃许归养。
内侍杨怀敏夜直禁中,而卫士为变,皆极论之。昪性质朴,不善择言,至斥张贵妃为一妇人。
谓怀敏得志,将不减刘季述②。仁宗读之不怿,以语陈升之。
升之曰:“此忠直之言,不激切,则圣意不可回矣。 ”帝乃解。
初,青唐③。蕃部蔺毡,世居古渭,积与夏人有隙,惧而献其地。
摄帅范祥无远虑,亟城之。诸族畏其逼,举兵叛。
昪至,请弃勿城。先是,副总管刘涣讨叛羌,逗挠不时进.昪命他将郭恩代之,羌乃溃去。
涣黜甚功,谰讼恩多杀老稚,以撼昪。 朝廷命张方平守秦,徙涣泾原,亦徙昪青州。
将罪算,方平辞曰:“涣、昪有阶级,今互言而两罢帅,不可为也。” 昪乃复留。
至和二年,召兼侍读,拜御史中丞。刘沆在相位,以御史范师道、赵抃尝攻其恶,阴欲出之。
昪曰:“天子耳目之官,奈何用宰相怒而斥?”上章力争之,沆竞罢去。 帝见昪指切时事无所避,谓曰:“卿孤立,乃能如是。”
对曰:“臣仰托圣主,致位侍从,是为不孤。今陛下之臣,持禄养望者多,而赤心谋国者少,窃以为如陛下乃孤立尔。”
帝为之感动。嘉祐三年,擢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枢密使。
见帝春秋高,前后屡进言储嗣事。 荚宗立,请老。
帝曰:“太尉勤劳王家,讵可遽去?”但命五日一至院,进见无蹈舞。司马光上疏言:“昪为人忠谨清直,不可干以私,若使且居其位,于事亦未有旷废也。”
昪请不已,始赐告,令养疾。拜太子太师致仕。
熙宁十年薨,年八十六。赠司徒兼侍中,谥曰康节。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注】①昪:biàn。②刘季述:唐昭宗时宦官.发动宫廷政变的奸臣。
③青唐:吐蕃城名。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内侍杨怀敏夜直禁中 直:当值B.亟城之 城:筑城墙C.见帝春秋高 春秋:年岁D.始赐告 告:报告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异“指切时事无所避”的一组是(3分)①至斥张贵妃为一妇人 ②谓怀敏得志,将不减刘季述 ⑧清弃勿城④昪命他将郭恩代之 ⑤天子耳目之官,奈何用宰相怒而斥 ⑥前后屡进言储嗣事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昪有公辅才器,很得上司的赏识和推荐,范仲淹、司马光分别赞许他不“避事”和“忠谨清直”。
B.蔺毡想归顺大宋王朝寻求庇护,来与夏人抗争,然而范祥末能怀柔安边,反而大修工事,使得那些少数民族部落以为大宋将要进兵,纷纷反叛。C.仁宗皇帝说张昪“孤”,张昪却说我仰托圣主,并不孤,反倒认为现今人臣们未能尽职尽责、谋忠于国,皇帝才叫孤立。
D.张昪事母其孝,多次向朝廷清求辞官归养,一直到英宗继位,他依然要求回家奉养老母,英宗没答应,只是让他五日一朝,进见皇帝时不必行舞蹈礼。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或指为避事.范仲淹言于朝曰:“张昪岂避事者?”(2)涣黜其功,谰讼恩多杀老稚,以撼昪。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