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省略句省略动词例子(谁有大约100句文言文的省略句例子?)
1.谁有大约100句文言文的省略句例子?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字串3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如: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如: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舞剑(为乐)。 《鸿门宴》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三)省略宾语 如:①项伯乃也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鸿门宴》 ②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之)较。
《聊斋志异》 (四)省略介词 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尔。 《赤壁之战》 ②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其言。
《聊斋志异》 (一)主语省略 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当需要第三人称作主语时,或重复前句名词,或干脆省略,所以古汉语中主语省略就比较多。 1、承前省。
如: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
译为: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是承前宾省主。译为:永州的野外出产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2、蒙后省。如: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蒙后主省主。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3、对话省。如: 蔺相如固止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二)谓语省略 一般情况下,谓语省略较少,但古汉语时有所见。译时一般要补出。
1、承前省。如: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承前谓省谓。译为:陈胜封自己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
2、蒙后省。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蒙后谓省谓。译为: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3、对话省。如: 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孙膑》)对话环境中省略谓语“将”。译为: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我是受过膑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
(三)宾语省略 1、动词的宾语的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一般都是承前省,省略的往往都是多次“之”。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叶公好龙》)承前宾省宾。译为:叶公看见它,连忙躲开(它)逃走。
如果动词后已有介宾短语作补语,它的宾语(代词)也往往省略。如: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译为: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他)到檐下。 否定句中,代词作的宾语也常省略。
如: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指南录〉后序》)译为:在扬州城下,进退不由(自己)。
2、介词的宾语的省略 介词“以”“与”“为”等之后的代词宾语常常被省略。(“于”后的不省。)
如: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孙膑》)译为:齐国的使者把(他)当作奇才,秘密的用车子载着,同(他)一起到齐国。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缶。
(四)兼语省略 在兼语句中,使令动词“使”“令”等后的代词兼语常常省略。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译为: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边境去带兵打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译为:就邀请(渔人)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来招待他。 (五)介词省略 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省略,但古汉语的“以”“于”在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时,常被省略,如果同时有宾语,更易于被省略。
1、介词“于”的省略。如: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于咸阳”作“聚”的补语,同时有宾语“之”,因此,介词“于”。
2.在线等文言文省略句例句
省略句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
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
(一)主语省略 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当需要第三人称作主语时,或重复前句名词,或干脆省略,所以古汉语中主语省略就比较多。 1、承前省。
如: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
译为: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是承前宾省主。译为:永州的野外出产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2、蒙后省。如: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蒙后主省主。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
3、对话省。如: 蔺相如固止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
(二)谓语省略 一般情况下,谓语省略较少,但古汉语时有所见。译时一般要补出。
1、承前省。如: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承前谓省谓。译为:陈胜封自己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
2、蒙后省。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蒙后谓省谓。译为: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3、对话省。如: 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孙膑》)对话环境中省略谓语“将”。译为: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我是受过膑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
(三)宾语省略 1、动词的宾语的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一般都是承前省,省略的往往都是多次“之”。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叶公好龙》)承前宾省宾。译为:叶公看见它,连忙躲开(它)逃走。
如果动词后已有介宾短语作补语,它的宾语(代词)也往往省略。如: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译为: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他)到檐下。 否定句中,代词作的宾语也常省略。
如: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指南录〉后序》)译为:在扬州城下,进退不由(自己)。
2、介词的宾语的省略 介词“以”“与”“为”等之后的代词宾语常常被省略。(“于”后的不省。)
如: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孙膑》)译为:齐国的使者把(他)当作奇才,秘密的用车子载着,同(他)一起到齐国。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缶。
(四)兼语省略 在兼语句中,使令动词“使”“令”等后的代词兼语常常省略。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译为: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边境去带兵打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译为:就邀请(渔人)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来招待他。 (五)介词省略 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省略,但古汉语的“以”“于”在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时,常被省略,如果同时有宾语,更易于被省略。
1、介词“于”的省略。如: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于咸阳”作“聚”的补语,同时有宾语“之”,因此,介词“于”省略。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这些武器集中(到)咸阳。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现在我到了,大王(在)偏殿接见我。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译为:屈原来到江滨,披散着头发(在)湖边,一边走着一边吟诗。
2、介词“以”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译为: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它,何况是活马呢?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促织》)译为:又(用)鸡试验斗蟋蟀,果真像成名说的。 (六)分句的省略 古汉语中,有时也出现分句省略的情况,要通过上下文来分辨,翻译时要补出来。
如: 哗然而骇者,( ),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译为:吓得乱叫乱嚷的,(不仅是人),即使是猪狗也不得安宁呀。
项伯杀人,( ),臣活之。(《鸿门宴》)译为:项伯杀了一个人,(按律当斩),我救活了他。
3.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列出几个句子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七年级文言文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我一共发了两个 这是第一个 、判断句 古汉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等判断词表示。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者,……也”。
例:李将军广者者,陇西成纪人也。(5)“……,……者也”。
例: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6)“……,……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7)“……也”。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8)无标志词语。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二、省略句 (1)省略主语: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此)忠之属也。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动词: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便要(渔人)还家。(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急湍甚(于)箭。(5)省略量词: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 三、倒装句1.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吾谁与归?3.定语后置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战于长勺 告之于帝 四、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字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管夷吾举于士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五、固定格式 (1)“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3)“得无……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第二个 一、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方式。1、用“者”(表停顿)“也”(表判断)表示。
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者,……也” 例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者,……” 例如:粟者,民之所种。(3)“……,……也” 例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5)“……者也” 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用动词“为”表示。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3、用副词“乃”“则”“即”“皆”“非”等表示。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4、用判断词“是”表示。此种表示形式出现较晚。
例如: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二、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如下几种表示方式。1、用“于”表示:“……于……”。
例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为”表示:“为……”“为……所……”“为所……”。
如:例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巡船所物色。
若属皆且为所虏。3、用“见”(受)表示:“见……”“见……于……”“受……于……” 例如:秦城恐不可得。
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4、用“被”表示:“被……” 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无被动标志,意念上的被动。例如:戍卒叫,函谷举。
余羁縻不得还。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
有四种情况。(1) 承前省。
(2) 蒙后省。(3) 自称时省。
(4) 对话中省。2、省略谓语动词。
3、省略宾语。(1) 省略动词的宾语。
(2) 省略介词的宾语。4、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于”或“以”。四、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四种:1、宾语前置。
有六种情况。(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3) 用“之”“是”将宾语前置。
(4) 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5) 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前置。
(6) 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2、定语后置。
有以下三种情况。(1) 用“之……者”或“者”表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2) 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3) 数量词作定语常常后置。
例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3、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
(1)“于”(乎)宾短语常常后置。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2)“以”宾短语也有时后置。
例如:皆不可拘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