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功名的文言文(诚意文言文翻译)
1.诚意 文言文翻译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
小人闲居[2]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3],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4]。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6],故君子必诚其意。
[7]】 [1]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辞。
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恶,好,上字皆去声。
谦,读为慊,苦劫反;快也,足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也。
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2] 闲,音闲。
闲居,独处也。[3]厌,郑氏读为黡。
厌然,消沮闭藏之貌。[4]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
然欲掩其恶而卒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5]引此以明上文之意。
言虽幽独之中,而其善恶之不可掩如此,可畏之甚也。[6]胖,步丹反,安舒也。
[7]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结之。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1] [1]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又曰:“知至而后意诚。”盖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发必有不能实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
然或已明而不谨乎此,则其所明又非己有,而无以为进德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后有以见其用力之始终,其序不可乱而功不可阙如此云。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 诚其意者,首在认自本心,识自本性。
知心是妙智慧体,明体而达用,真信达真诚。认识不透,无真知。
觉悟不透,不能入门。因其信不坚、意不诚,要诚其意是自欺也。
贪欲感其心,爱欲劳其神。欲爱之心放不下,达诚意是自欺也。
知人生如幻,厌社会家庭,想世外另有桃源,厌社会人生如臭是自欺也。急求大学之道,爱大学之理,穷之不舍,惜如命。
爱不释手而放弃一切,意为之好好,是求之太过急也。大学者,内圣外王之模范。
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顾圣不顾凡,早晚也得完。
顾凡不顾圣,早晚也没命。大学成就自然诚诚,非意识之厌烦与好好。
实践真理者是真诚意。即慎思、理明、达实是真行者。
盲目急于求成过之,精进勿懈怠。大学是培育人之典范的指南针。
当何行、大智慧者自明。诚意完全是从心意下功夫、开发天赋妙智慧之行驰。
理明透彻心自明者一达,非一朝一夕之速成。诚意的基础功是:纯诚无二念。
千思万虑,彼伏此起,一念接一念,思万物、生万象、虑万事、应万变,精神集中,此即是一念纯诚的诚意功夫。一个心一个念都千差万别,繁琐复杂的豆腐账,账目才能清晰,了然万念空。
这就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独立思考功夫。即是:“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即安而后能虑。不明定静安虑本质者可能出现不正常的心态意识,把虑当成是自心不安静、当成是胡思乱想。
虑是一念,虑千差万别不同的事,并没有二念从生。意生乱念是二念生,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
虑之一念纯是正常思维活动。生二妄念,即想停止思维活动达到空寂无念是虑之患。
患者臭也。不理他,让念来去自由,即无好无臭的自然之道。
还自然本来之一心一念,唯一无二是慎独。此即诚意也。
这就是黄帝的“独立守神”,老子的“抱元守一”,孔子的“执中贯一”,释迦的“万法归一,一性圆明”来源于诚则灵,灵则明的诚意功夫。心明妙智慧开,正大光明之心现前,这就是意诚而后心正。
心如草木顽石、什么都不想是诚意之大忌,是正心之大患。文王穷理尽性达天命,大舜执中精一万法通,达摩全凭心意下功夫。
不思不得,所以虑而后明明德。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 社会人生,成家立业,功名利禄,光宗耀祖、人前显贵、蒸蒸日上之心人皆有,这是正确的。但应素其位而行,士农工商各尽其职、不越乎其外。
而且上进之心不甘人后是正确的,绝对能步入光明大道。否则,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人见利不见害,鱼见食不见钩。人见利忘义,奸巧险恶。
老子说祸福无门由人自招。此章从内心开刀,慧剑斩断内心世界之杀盗淫酒妄。
土壤再适合、心不生不良种子,恶果自然不生。船到江心补漏难,马到临崖收缰晚。
上欺祖、下灭子,遗臭万年,实乃不修诚意正心之过也。不杀无凶犯相,不盗没贼相,不邪淫没有奸相。
酒本无罪,不理智者生醉鬼相。一切由心生、由心造。
正心圆满功德相,独立思考去污除垢,显光明做君子。跳舞本身没错,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交活动,心邪意乱遭奸杀。
男做君。
2.司马光文言文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溅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温公幼时,患①记问不若②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③矣;独(10)下帷绝编(11),迨④能倍诵⑤乃⑥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⑦言:“书不可不成诵。或⑧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⑨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本文选自 《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这里借此指指读书勤奋。
①患:担忧。 ②若:如。
③众:众多 ④迨:到;等到。
⑤倍诵:“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⑥乃:才 ⑦尝:曾经 ⑧或:有时
⑨咏:吟咏。 ⑩独:独自
⑪下帷绝编:分别指董仲舒和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两个典故。现指很努力、专心地读书。
司马光幼年时,担忧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众多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还在专心学习,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才停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功夫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马车上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3.求古文翻译
尽量翻译,不过有些不太懂,难道这是情书?哈哈,说正题吧。
悄悄思念那个风度翩翩的少年啊,弱冠之年就毕业了,在高中的时候一起学习,当我们两个都相互喜欢的时候,约你出去道别,我就要离开你了。努力学习三年,不抛弃不放弃,天天向上,要考上好大学(第一名)。回忆以前的事,不能自已。好姑娘,你若是记得并且遵守我们的盟约,等到你头发长到腰际之时(寓意长大了),能功成名就,我便要表达我的爱慕之情。遵守盟约,和你结婚,绝对不喜欢其他人。就不晓得你是不是会答应我。如果你答应,我会很高兴。
不管我们隔得远不远,我们一定还会再见,你要晓得天长地久,我们的盟约还在。
想到往事,不能自已,看到你很高兴,祈求你的爱意,亲启
4.表达千里寻功名的诗句有哪些
1、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吴钩,一种形似剑而弯的刀。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称。这里泛指武器。凌烟阁,古代朝廷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像的高阁。
这是李贺所写《南园》诗十三首的第五首,表达弃文就武,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的愿望。
诗的首句“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势急切,气魄豪迈,既是泛问,也是自问,在鼓动别人的同时,也在鼓励自己,抒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爱国情。接下来的次句承前启后,气势磅礴,喊出挥刀杀敌、驰骋战场、收复失地的心声,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希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令人读了为之精神振奋。诗的后两句则是呼吁有志男儿“带吴钩”效命沙场,以鼓励别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烟阁上那些功臣一样,为国建功立业。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语出宋代辛弃疾《破阵子》词。替君王完成统一大业,博取生前身后不朽的美名。二句词表达了作者的忠君爱国和追求个人功名的思想。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