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以致(译为“以致”的 带有“以”字的文言文句子有哪些?)
1.译为“以致”的、带有“以”字的文言文句子有哪些?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3、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4、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5、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6、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7、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
8、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9、予与四人拥zhidao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10、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致,以至”在古文与现代文中词义各有什么差别?
“以至”和“以致”都是连词,但在用法上有很大差别。
“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延伸和发展,一般指从小到大,从小到多,从浅到深。
例如:
1、从沿海城市以至广大农村,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表范围)
2、要学会游泳,必须一次、两次以至十次百次的反复练习。(表时间、数量)
3、在我们国家里,决不允许歧视以至虐待妇女。(表程度)
另外,“以至”有甚至的意思,用在一句开头,表示由于前一分句的情况而产生某种结果。
例如:
他专心致志的工作,以至有人招呼他也没有听到。
“以致”,有“因而造成”、“致使”的意思,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造成某种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望出现的结局。
例如:
事前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作出了这样错误的结论。
为了加强对这两个词的使用,附练习题如下:
1、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2、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非常艰苦,以至连肚子也填不饱。
3、由于不注意安全操作以致出了严重的事故。
4、遇事要积极思考,要想到问题的两面、三面以至多面。
5、对于在关键时候只顾个人,不顾集体以致贪生怕死,临阵逃脱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决查处。
6、他毫无准备,以至老师提问他一点也答不上来。
3.倡导“学以致用”的古文或者名言有哪些
1.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释义:无论做什么学问,都需要先立下远大志向。
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释义:看到他落笔,风雨为之感叹;看到他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
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释义: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前贤学习,老师越多,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
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释义:只有广见博识,才能择其精要者而取之;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为我用。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释义: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
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释义: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远;不走进深谷,不知道地有多深厚。
4.倡导学以致用的古文或者名言
你好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缉互光就叱脚癸协含茅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战国〕荀子 △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
——〔汉〕刘向 △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汉〕扬雄 △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
——〔汉〕戴德 △知而弗为,莫如勿知。——《孔子家语》△悬言物理,不可以言尽也;施之于事,言之难尽,而试之易知也。
——〔晋〕傅玄 △朝有所闻,则夕行之。——《后汉书》△知之者不如行之者。
——〔隋〕王通 △智不务多,务行其所知。——〔唐〕魏征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 △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唐〕白居易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责于知之。——〔宋〕司马光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宋〕程颐 △天下大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宋〕陆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 △知,譬则目也;行,譬则趾也。——〔宋〕杨万里 △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
——〔宋〕朱熹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宋〕朱熹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宋〕朱熹 △行动,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宋〕朱熹 △不随举子纸上学六韬,不学腐儒穿凿注五经。
——〔宋〕刘过 △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宋〕杨时 △学贵乎成,既成矣,将行之也;学而不能成其业,用而不能成其学,则非学矣。
——〔宋〕杨时 △知有浅深,则行有远近,此进学之效也。——〔宋〕杨时 △多闻识者,犹广储药物也,知所用为贵。
——〔宋〕杨时 △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宋〕吕祖谦 △学道者正如学射,才持弓矢,必先知的。
——〔宋〕胡宏 △独有一言,愿献于君者,曰行。——〔宋〕文天祥 △论学则观其身,论政则考其时。
——〔明〕方孝孺 △知行合一。——〔明〕王守仁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明〕王守仁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明〕王守仁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明〕王守仁 △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明〕王守仁 △耳目之闻见,善用之足以广其心。
——〔明〕王廷相 △年年岁岁笑书奴,生世无端同处女。世人何人不读书,书奴却以读书死。
——〔明〕李贽 △“体验”二字,学者最亲切。——〔明〕胡居仁 △学要来身上做。
——〔明〕胡居仁 △学者先当理会身心,此是万事之根本。——〔明〕胡居仁 △处难处之事,可以长识;调难调之人,可以练性,学在其中矣。
——〔明〕徐祯稷 △学者能集众长,合而为一,若易牙以五味调合则为全味矣。——〔明〕谢榛 △善学者志在乎圣人,而行无忽乎卑近。
——〔清〕黄宗羲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清〕王夫之 △才行而后知之真。
——〔清〕王夫之 △知所不豫,行且通焉。——〔清〕王夫之 △知行为二,虽知犹无知,虽致犹不致。
——〔清〕唐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清〕曹雪芹 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