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七上试卷(七年级语文试卷题目出一张七年级语文试卷 要两篇阅读一篇是文言文)
1.七年级语文试卷题目出一张七年级语文试卷、要两篇阅读一篇是文言文
一、基础知识(共14分,每小题2分)1.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啜泣(chuò) 玷污(zhān) 贪婪(lán) 丰硕(shuò)B.眩目(xuán) 鹤唳( lì) 济南(jì) 风韵(yùn)C.小憩(qì) 黄晕(yùn) 朗润(rùn) 奢望(shē)D.竦峙(sǒng) 贮蓄(chú) 梦寐 (mèi) 管弦 (xuán)2.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阴晴圆缺 突如其来 多愁善感B.心旷神怡 瘁然长逝 险象迭生C.玲珑剔透 德高望众 坚韧不拨D.专心志致 水更清冽 盘虬卧龙3.词语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失之患(忧虑) 擎天撼地(举起)B.繁弦急管(弦乐器) 获益匪浅(非、不)C.见贤思齐(看齐) 山岛竦峙(挺立)D.不亦说乎(愉快) 举世无双(举起)4。
与前面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留恋品味?A.有多少“第一次”把不可磨灭的印象给你留下啊!B.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C.有无数个“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D.难道没有无数个“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吗?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晚会以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的耳边。B.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的体质增强了。
C.在学校这条道路上,是一条非常陡的坡。D.我读了这篇文章很感到激动。
6.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A.几处早鹰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D.夕阳西下,肠断人在天涯。
7.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他的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B.《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稼轩长短句》中的第一章。C.《秋天》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D.《童趣》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主要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积累运用(12分)8.填空(5分)①稻花香里说丰年 ②潮平两岸阔 ③曲径通幽处 ④我寄愁心与明月 ⑤宁为玉碎 9。
把下面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2分)①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②相反,过于优裕的家庭,使子女觉得一切来得容易,因而难以和长辈沟通。③所以,“家贫出孝子”的话是有道理的。
④贫困家庭的子女目睹长辈的艰辛,经历生活的困苦,因而他们能理解父母,体贴父母,进而孝敬父母。 答:合理语序是: 10.某书店要在店内醒目的地方挂一个条幅,条幅上写一句格言。
请把你认为适合的格言写出来。(2分) 答: 11。
仿照下面两句话的格式和含义续写两句话。(3分) 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分温馨 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间增添一分春色; 答: 三、阅谈理解(共44分)(一)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3-17题。
(共10分)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 着一ɑ_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b_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c_,城外又那么d_,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
a b c d (2分)13。概括第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分) 14。
雪本来是白色的,文中却说它“微微露出点粉色”,为什么?(2分) 15.对“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下点小雪的妙处在于更能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气候特点。 B.下点小雪的妙处在于使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C.因为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D.因为下点小雪,济南的山景更美,更像一幅小水墨画。
16。“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句话中“绿的精神”指什么?(2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17—20题(8分)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甚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2.初一上学期文言文试卷
一、文学常识:《童趣》《论语》《山市》《世说新语》《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的作者字号、朝代、作品、评价。
二、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 1、果大亡其财( ) 驱之别院( ) 而内自省也( ) 父子相保( ) 差可拟( ) 松柏之后调也( ) 2、项为之强( ) 徐喷以烟( ) 怡然称快( ) 果如鹤唳( )吾日三省吾身( )人不知而不愠( ) 诲女知之乎(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 恒不一见( ) 始悟为山市( )士不可以不弘毅( ) 连亘六七里( ) 或凭或立( )人烟市肆( )( ) 下车引之( )差可拟( ) 不筑( )倏忽如拳如豆 ( ) 3、无何、未几、既而、逾时、俄而 ( ) 4、三省吾身( ) 三人行( ) 5、余忆童稚时( ) 吾日三省( ) 诲女(汝)知之乎( ) 君与家君期日中( )( ) 尊君在不( ) 三、特殊字词 1、通假字: 诲女知之乎 通 意思是 项为之强 通 意思是 ;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 是知也 通 意思是 ;一切无有 通 意思是 裁如星点 通 意思是 ;尊君在不 通 意思是 2、古今异义 唯危楼一座 古义: 今义: ;必将有盗 古义: 今义: 与友期行 古义: 今义: ;居十日 古义: 今义: 相委而去 古义: 今义; ;去后乃至 古义: 今义: 死者十九 古义: 今义: ;与儿女讲 古义: 今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 今义: 3、一词多气 ①其邻人之父( ) ①必将有盗( ) ①层层指数( ) ②父子相保 ( ) ②其马将胡( ) ②鞭之数十( ) ①或千或百 ( ) ①居然城郭( ) ①大亡其财( ) ②或凭或立 ( ) ②居十日 ( ) ②亡而入胡( ) ①其邻人之父( ) ①去后乃至( ) ①有善术者( ) ②其恕乎 ( ) ②家祭勿忘告乃翁 ②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可终生行之者乎(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 ②有善术者( ) ②学而不思则罔 ( ) ①公欣然曰( ) ①见藐小之物( )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然数年恒不见( ) ②人皆吊之 ( ) ②独以跛之故( ) ③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 ③松柏之后凋也( ) ③温故而知新( ) ①独以跛之故( ) ①以丛草为林( ) ④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徐喷以烟( ) ②项为之强( ) ⑤而二虫尽为所吞( ③以虫蚁为兽( ) ③开始悟为山市 4、词的活用 天雨墙坏 鞭数十 智子疑邻 四、请补充下列句中省略成分 神定,( )捉蛤蟆,鞭( )数十,驱之( )别院。 一日,( )见二虫斗( )草间。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 )楼上。 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五、注意文言翻译时语序的调整: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六、断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挑水、背水),常一人居外。 及 其 家 穿(凿)井 告 人 曰 吾 穿 井 得 一人 有闻 而 传 之 者 曰 丁 氏 穿 井 得 一 人。
国人道(说、讲)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七年级课内外文言文习题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8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①恐已暮矣( )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 ④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6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②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 ③自工( ) ④疵病不必待人指摘( )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4分) ①学而时习之( ) ②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③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④多作自能见之(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4、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4分) (三)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4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席上啖菱( ) ②或曰( ) ③啖菱须去壳( )④欲以清热也(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4分)( ) 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4分) (四)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6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兔走触株(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 ③冀复得兔( )④而身为宋国笑(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4分) (五)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18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4分) ①女还( ) ②顾反为女杀彘( ) ③特与婴儿戏耳( ) ④婴儿非与戏也( )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4分)( ) 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 C、妻止之 D、曾子之妻之市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4分) (六)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8分)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 ①而置之其坐( 同 ) ②反归取之( 同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4分) ①反归取之( ) ②何不试之以足( )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 )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4分) ① ②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2分) 答: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竞赛卷参考答案 (一) 1、①晚 ②怎么 ③ 听说 ④ 好 2、B 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好学,仿佛点燃的蜡烛的光亮。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二) 1、①曾经 ② 写 ③精,妙 ④小毛病 2、①指代学过的知识 ② 他,指欧阳修 ③文字、文章 ④疵病,文章缺点 3、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并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 4、唯勤读书而多为之(多读书多写作) (三) 1、① 吃 ② 有人 ③ 剥掉 ④想要 2、B 3、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4、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四) 1、① 跑 ② 放下 ③ 希望 ④ 自己 2、A 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五) 1、① 同“汝”,你 ② 回来 ③ 罢了 ④ 开玩笑 2、D 3、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儿子欺骗。
4.人教版7年级课内文言文,题目和答案
《世说新语》课内外四则练习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寒雪日内集( ) 俄而( ) 雪骤( ) 公欣然( )曰 撒盐空中差( )可拟( ) 未若( )柳絮因风起(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3)撒盐空中差可拟。
5.请从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其古义与今义。6.《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7.简答。
《咏雪》只是客观地写出谢家子弟咏雪的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褒贬却已在其中,一望而知,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你还能把雪比作什么?(2)春雪 ---韩愈的对雪的比喻与谢道韫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处?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院作飞花 (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解释下列加点(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尊君在不?( ) (2)门外戏( )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_________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_______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过:______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______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_____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_____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_________ 引:_________ 顾:_________10.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2) (3) (3) 12.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14.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咏 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讲论文义(诗文)。俄而雪骤(急),公欣然(高兴地)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像什么)?”兄子胡儿曰:②“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③“未若(不如,比不上)柳絮因(顺着,随着,趁着)风起。”公大笑乐。
即(是)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 刘义庆 编著的 《世说新语》 一文。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翻译文中标有序号和横线的句子:①、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②、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③、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 ”、人物“ 谢太傅与儿女 ”、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5、主讲人对谢道韫、谢朗的答案优劣未作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你认为他笑什么?你能否发挥想象,补充主讲人笑后所说的一句话吗?答:(1)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6、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答: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7、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欢快、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答:(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