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文言文的道理(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美德故事.很多家长都用此故事来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要懂得谦让. 相传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在他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从故事中我们认识到: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长的习惯.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这个故事的漏洞:一 违背儿童天性的虚伪 四岁的孩子,应该是天真烂漫,稚拙天真的.在作出选择的时候,更过的是出于本能和诚实. 在众多兄弟面前,第一个作出选择,根据儿童的天性,如果梨好吃,孔融能吃完大的,他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拿最大的,如果他人小,胃口小,只能吃完一个小的,他就可以选择拿小的. 可是,他为了讨得父母的欢心,非得编出一套理由来,把大的既留给哥哥,也留给弟弟,哄得父亲心花怒放.他这样做有明显的功利性,就是讨父母的欢心.为什么呢?因为孔融在家中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处于容易被父母忽略的位置,为了让父母注意他,小小年纪的他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投其所好. 所以,孔融让梨的真相:是在跟几位兄弟争宠的过程中,违背天性的虚伪的选择. 我儿子四岁时,我曾试探过他,摆出一盘梨,问他要大的还是要小的,他说要小的,因为他只能吃完小的.这个答案更诚实,更符合孩子的天性.二 无原则无规矩的圆滑 凡事都有一定之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孔融说出的让梨理由,貌似有道理,实则标准混乱,完全以个人主观意愿为主,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丝毫的理性可言. 比如,他的第一个理由:“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如果这条理由成立,年纪小的应该让大的,那么,他就应该始终坚持这条原则才是,可是,在父亲问他“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立刻推翻了前面的理由,狡辩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推敲一下:我小,大的应该让给哥哥;我大,大的应该留给弟弟.这两条标准原本就是对立的,二者只能取其一,不可兼得,孔融为了取悦于父母,根据需要随意颠倒黑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他随心所欲地篡改规则,让父亲喜欢了,却把他的兄弟们都推上了一个难于选择的境地,到底该坚持哪条标准呢? 文明社会,首先是靠法律和制度来规范的,而不是为了突出某些人某些事,就前后不一,朝令夕改,任意胡为的.三 不尊重他人的独断专行 孔融拥有优先选择权. 他并没有征求哥哥弟弟的意见,而是自作主张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还振振有词地以年纪为由,证明这种选择的合理性。
他并没有想过,哥哥们是否真的愿意吃大的,小弟弟是否真能吃完大的.他更没有想过,六个孩子,他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凭啥资格先拿? 结果,标准被他篡改了,好人让他当成了,他出尽风头,而他的兄弟们却因为他的榜样作用,因为他的双重的混乱标准,不得不进行尴尬而矛盾的选择. 在这里,我们发现孔融极端自我,他只是关心自己怎么想,自己应该怎么样,并不关心别人的想法,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孔融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有与他年龄不相称的虚伪和圆滑,他的父亲不但没有识破,反而把他的做法当作美德到处宣扬.结果, 使孔融养成恃才傲物、不任世事的性格。他长大后, 因其性格缺陷,上司董卓不喜欢他,曹操也讨厌他。
最终被曹操以“欲规不轨”、“跌荡放言”而诛杀,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孔融悲剧性的人生,与父亲错误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
假如父亲在吃梨这件事上,纠正孔融的自以为是,让几个孩子按照一定之规或者实力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梨,鼓励孩子诚实,正直,也许他的人生结局就会不一样。 每个家长都应该努力教给孩子诚实, 凭实力竞争,遵守规则和制度.但孔融让梨的故事,教给孩子的却是成人式的虚伪,圆滑和自私.。
2.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记载于《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原文如下: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翻译过来就是: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然后按照长幼顺序把梨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3.孔融让梨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道理
孔融让梨故事让我明白了: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拓展资料:
孔融让梨故事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4.孔融让梨的启示
一天,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孔融让梨》这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非常懂事、聪明。
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子来,叫孔融先拿。而孔融拿了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的梨应该给他吃。”
读完之后,一种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么懂事,他的一举一动,机灵巧妙的回答深深迷住了我,实在令人印象深刻。简朴的语句中,洋溢着可贵的尊老爱幼品质,蕴藏着那中谦让的美德。
孔融与童年的我比起来简直天壤之别,一件令人惭愧的事又在脑海中飘荡着。那事发生在我五岁的时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动画片,我看了看钟,糟糕!电视剧大结局呀。
我立即拿起遥控器换了台。弟弟一下子变了眼色,跑过来与我争吵。
闻声惊动了奶奶,奶奶从一楼上来,了解了情况后,就说:“浩仔,做哥哥的让下弟弟,而且是弟弟先看的,你还可以下一楼看啊,干嘛一定要在这看。”我说:“就不!”“听话!”奶奶叫。
我瞪了奶奶一眼,就气冲冲地回房间了。晚上,趁奶奶在看电视,我刻意在电视机前左摆右摆,拳打脚踢,奶奶叫我别挡着,我假装没听见。
最后奶奶也没说什么,就出去了。直到逝世的那一天,我情不自禁想起奶奶对我的疼爱,有想起了这件令人后悔的事,当时我厂狠透自己了,巴不得自己五马分尸。
我真对不起奶奶,我自己没有做到先人后己,尊老爱幼,还埋怨奶奶,现在想起来心里真不是滋味。我们做什么首先要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要谦让别人,做到先人后己,自己的收获才会更多,更丰富。
谦让,是一种美德,有时一种尊重,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贡献,是一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救济药。学会谦让,做到谦让,那你一定能品尝到最大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