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允源的文言文(虞漙字允源)
1.虞漙字允源
虞漙字允源,这句话意为有一个人,姓虞名溥,字允源。
原文: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
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日:“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
请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唐虞之对,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
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成体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
于是至者七百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日: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盎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
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
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
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日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又日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
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关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
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贡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鸟集于郡庭。
注《春秋》经、传,撰《/I表传》及交章诗赋数卡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古代人在名字方面比较严格。
分为姓、名、字三个部分。姓是记住祖宗用的;名是用来区别自己与他人的,字则是对名的注释。
古人的字,也称 ”表字“,是一个人的名字的注解、补充和延伸,与名相呼应,互为表里。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 “字”。
有身份、有地位、有文化的人,一般都有 “字”。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有两种情况:1、“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2、“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
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参考资料华语网:。
2.高允传译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
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赞叹道:“高允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情文雅俊朗,如镜子闪光一般,将来必定是一代人杰,只可惜我见不到了。”十几岁时,为祖父奔丧,回到家乡,把家产交给两个兄弟管理,而自己作了和尚,法名法净。
不久就还俗了。他生性喜欢文史典籍,身背书籍,远到千里之外拜师求学,学有所成,精通儒家经典和天文历法占卜等,特别喜欢《春秋公羊》。
魏世祖召高允谈论刑法和政务,高允的话很合世祖的心意。于是世祖问:“国家众多事务中,哪一件是首先应该做的?”这时国家常占据良田而且京城中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多,高允于是说:“我从小出身微贱,知道的只是种田,请允许我讲一讲农事。
古人说,方圆一里地有田地三顷七十亩,方圆百里就有田三万七千顷。如果辛勤耕地一亩就多收三斗,不辛勤每亩就少收三斗。
方圆百里一减一增,粮食就有二百二十万斛之数,况且这么广大的天下呢 ?如果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即使遇上荒年又有什么可担忧呢 ?”世祖认为他说得好,于是就解除了田禁,把良田都拿出来分给百姓。 辽东公翟黑子受世祖宠信,奉命出使并州,接受了下级一千匹布的贿赂,不久被发觉。
黑子向高允请教应付的办法,说:“皇上问我,我是坦白自首呢,还是隐瞒 ?”高允说:“你是皇上身边的宠臣,回答皇上问话应该忠实,这又能表明自己忠诚,治罪之事肯定不用担忧。 ”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都说主动讲实话,治罪是很严重的,应该隐瞒这些事。
黑子认为崔览等人和自己亲近,反而对高允怨怒,说:“按你说法,是诱骗我去死,你多么不正派啊 !”于是和高允继绝了关系。黑子因为不老实回答皇上被世祖疏远了,后来终于获罪被杀。
给事中郭善明,性情奸诈,想表现自己的才能,就怂恿高宗大造宫室。高允劝谏说:“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趁着农闲时,是不建造的。
现在建国已久,宫室已经齐备,永安前殿完全可以用来使各国朝见,西温室完全可以使皇上用来安居,紫楼上登高远望,完全可见远近之风景奇观的壮丽殿堂应该慢慢来完成它,不可一时实现。 计算一下,砍伐木材,运土石及各种杂工要二万人,又有人充当工匠,老人孩子送饭,总计要四万人,半年才能完成。
古人有句话:“一个男人不种田,就有人受他的饥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因她而受饥寒。况且几万人,那荒废损耗的数量,也就很多了。
用古人的道理来推论,有今人的事实来证明,都是这种结果。 这的确是圣明的君主应该考虑的。”
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3.刘侗的《水尽头》的译文!
从观音石阁向西是溪水,小溪是泉水的下流;同时又有石头,是陡峭山岩伸出的;还有竹林,竹子长在溪水周围的石头旁边。北京过去很少见到竹子,到了这里,竹子成林成亩。竹子长到一丈高才分枝杈,竹笋长到一丈高,笋壳还没有脱落。竹粉生于竹节,竹笋高出竹林,嫩笋长到篱笆外面去了,竹子的生长子孙要比母体大呢。
过了隆教寺再向西,听到泉水的声音。水流长而声音短,是因为下流平坦。花要水渠引泉水来为花服务,竹要水渠引泉水来为竹服务,泉水就忙得来不及发出声响了。泉水在未为花、竹服役时,它仍不过是岩石和泉水了。石缝中涌出澌澌作响的泉水。人们踩着石头过去,水珠沾湿了衣服。小鱼在石缝间安静从容地游着,听到脚步声则躲了起来,有的钻到水草里,有的钻到泥沙里。
这里的各种花和水藻,山里的僧人和园丁老人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草分不出种类,游客就采集各种花来竞赛游戏。游客采花,不过百步距离。把各自采的花拿出来,有一半互不相同。然而春天的花比不上秋天的柿叶。树叶是紫色的,果实红彤彤,风和日丽的时候,清早每棵树上都像是布满了星星,到傍晚则像漫山燃起野火。能造成上述迷人景色的果树,在香山是杏,在仰山是梨,在寿安山就是柿子。
向西登上圆通寺,向太和庵前望去,山中的人指指点点着说这里是水的尽头,泉的发源地。到了就看到很多的石头中有两块坑状的石头,泉水应该就从它们中间涌出。鸟发出的声音,树发出的声音都很大,泉水声很小不能马上听见。坐了很长时间才分辨出来。说,那是鸟的声音,那是树的声音,这是泉水的声音。
继续向西登上废弃的广泉寺,北边半里,是五华寺。然而游客们瞻仰了卧佛就返回了,说,卧佛没有泉水。
4.《“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
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
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
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
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 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
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
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
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
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里就业 就业:求学 B。言甚称旨 旨:心意C。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 宠:受宠 D。 为首为讳乎? 首:头领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世祖引允与论刑政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
验之于今 固一世之雄也C。悉以授民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
黑子请计于允曰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B。
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他犯了受贿之罪,被发觉。 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皇上的责罚,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反而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
于是翟黑子对世祖不以实情坦白,世祖因此杀了他。D。
郭善明想表现自已,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19。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3分)(2)“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
(4分)参考答案:16。 D 主动坦白17。
C均为介词,把(A前为介词,跟,同;后为动词,动词,结交,亲附。B前为代词;后结构助词,的。
D,前介词,向;介词,引出对象,不译)18。C(“于是翟黑子对世祖不以实情坦白,世祖因此杀了他”与原文不符。
原文说“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看来黑子这次只是被皇上疏远了,被杀是后来“因别的事”造成的。
属于移花接木。)19。
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20。 (1)(高允)很小(或“很早”)就成为孤儿(或“死了父亲”),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或“认为他很奇特”)。
(共3分。“夙、异”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如果公家(或:官府)和百姓都有(粮食)储备,即使遇上荒年又担忧什么呢(或:又有什么可担忧呢 ?)世祖认为他说得好。 (共4分。
“虽、凶、善“各一分,语句通顺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 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有不凡的心胸,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疑,赞叹道:“高允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气文雅俊朗,如镜子闪光一般,未来必定是一代人杰,只惋惜我见不到了。”
十几岁时,为祖父报丧,回到家乡,善于管理家务产交给两个兄弟管理,而自己作了以及尚,法名法净。 不久就返俗了。
他素性喜欢文史典籍,身背册本,远到千里之外认师修业,学有所成,精通儒家经典以及天文历法占卜等,特别喜欢《春秋公羊》。魏世祖召高允谈论刑法以及政务,高允的话很合世祖的心意。
于是世祖问:“国度浩繁事务中,哪一件是首先应该做的?”这时候国度常占领肥沃的田地而且京城中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许多,高允于是说:“我自小出身微贱,知道的只是耕田,请允许我讲一讲稼穑。 昔人说,方圆一里地有地步三顷。
5.跪求文言文出处
文言文出处:《管子》;
《管子》一书托名管仲所作。它大约是战国及其后的一批零碎着作的总集。汉代刘向编订时定为86篇,今存76篇。
管仲,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早年经商,公元前685年为齐卿,辅佐桓公,在经济、政治方面有很多革新,齐国因之富强,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管子》一书的军事思想十分丰富,它全面地反映了齐国法家学派对战争理论问题的理性认识。在战争观、治军理论、国防建设思想作战指导思想上,均有精辟的论述。
一是战争观上强调战争的重要作用,肯定战争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认为战争直接决定着君主地位的尊卑,国家处境的安危,是实现君尊贵、国家安定的重要途径。“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参患》)反对无条件的偃兵息武,指出兵不可废置。同时,也主张“慎战”,反对轻易发动战争。认为战争是本身充满危险的事情,“兵事者,危事也。”
二是在治军上把军队建设与修明政治、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共同促进。“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治国》)把严明赏罚作为治军的中心环节。“赏罚不信,五年而破。”(《八观》)“战而必胜者,法度审也。”(《兵法》)主张加强军队的教育和训练。“器盖天下,而士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七法》)“定选士,胜。”(《幼官》)重视军队的武器装备,把完备而精良的武器装备看作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明确主张,“凡兵有大论,必先论其器。”(《参患》)强调要在武器装备方面胜过敌人,做到“器无敌”。重视对将帅的培养和使用,认为国家的安危往往取决于将相大臣,所以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罗致,“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七法》)
三是作战指导方面主张把握时机,利用形势,精于筹算,争取主动。“为兵之数……存乎明于机数,而明于机数无敌。”(《七法》)所谓“明于机数”,就是指对战机的把握和对情况的筹算。主张知彼知己,明察敌情,了解全局。“为兵之数……存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无。”(《七法》)“遍知天下”,不单是指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还包括对所有相关国家的态度、力量、可能采取的行动等情况的全面了解。主张用兵行动诡秘,变化无方,灵活自如,因敌制胜。高度推崇“无方,胜之机。”(《幼官》)“无方”即用兵打仗无固定的模式,“机”即关键之点。主张用兵进敌强点,乘隙蹈虚。“释实而攻虚,释坚而攻脆,释难而易。”(《霸言》)
6.2015四川卷文言文翻译
2015四川卷文言文译文(节选自《晋书·虞溥传》):虞溥字允源,是高平昌邑人,父虞秘,是偏将军,镇守陇西。
虞溥跟随父亲到陇西,专心研读古代典籍。当时在操场阅兵比武,人们都争着去看,虞溥从不看一眼。
郡中举为孝廉,任郎中,补尚书都令史。逐渐迁任公车司马令,任鄱阳内史。
大建学校,广招学生门徒,转发文书通告属县说:“学校是用来坚定情操涵养性情而积累众多优良品质的途径。情操在心中确立了就体现在行为上,优良品质形成了名望就在教化中显露,所以中等人品的人随着教化而转移,优良品质积累起来好的习性也就形成了。
唐、虞的时候,家家都可以封爵,等到衰落的时候,又家家都可以诛杀,这难道不是教化用来培养习俗,用来改变人的品行吗?自从汉氏失去控制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江表被寇乱隔绝,王者的教化长期废弛,学校教育被荒废而无法进行。现在四海一统,万里统一,亿万民众都在太平的环境里休养生息,应当崇尚道德,广开学业,以帮助协调社会的和谐,广大发扬昌明的教化。”
就具体地制定了条例规定。于是来求学者有七百多人。
虞溥便作文勉励训诫他们说:来读书的学生都是绅士之流,年轻志盛,刚刚开始涉足学业,学习研究经典,这是有大作为的事,树立道德的基础。圣人的学问淡而少味,所以初学的人不喜欢。
等到满了一年以后,阅读的书籍更加广博,学习的知识更加众多,天天听到未听说过的,天天看到未见到过的,然后胸襟开朗,敬业乐群,不觉得教化突然使自己受到熏陶,至高无上的大力使自己达到神妙的境界。所以学习对人的熏染,超过了颜料。
我见到颜料时间一长就会褪色,没有见过长时间的学习而退步的。工匠染布时,先把要染的布准备好,然后准备染料,布和染料都准备好了,染布的工作就可以完成了。
学习也是这样,孝悌忠信就好像是白布。君子在内端正心态,在外修习自己的行为,如果有余力,就可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又德行。
学习的人不担心才能不够,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向往千里马的马,就能成为千里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是颜渊之类的人。
有说锲而舍之,朽木不可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楼。这不就是验证吗?现在学生口中诵读圣人的经典,亲自接受学校中的训导,等到三年,可以小有成效。
而美名流传,有新的称誉,朋友敬而乐之,朝中之大夫静而赞之。于是州府交相聘任,挑选职位去做官,这不是很好的吗?至于包含美质抒发文藻,下笔流畅而华丽,论述世上的事情,探究深奥的道理,使得杨、班收起笔来,仲舒张口结舌,仅是有才能的者的作为,而不是平常的人。
然而积累一勺勺的水成为江河,积聚小土粒增高山峰,如果没有志气不勤奋刻苦,当然不能成功。学生如果断绝人间的杂务,专心学习,长年累月,日积月累,那么也就是或慢或快,或先或后罢了,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不能实现呢?虞溥处理政务胃炎而不凶暴,教化大行,有白鸟停在郡府庭上。
注解《春秋》《左传》,撰写《江表传》以及文章诗赋几十篇。在洛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子虞勃,过江向元帝上《江表传》,诏令保存在秘书阁。原文: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
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
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
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
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
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
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
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
斯非其效乎!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
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溥为政严而。
7.《魏源传》文言文翻译
《明史 魏源传》 原文: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
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
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
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
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
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
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
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
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
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
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
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
朝廷不听。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
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
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
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
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
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
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译文: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考中进士,授职监察御史。
辨明松江知府黄子威被诬陷的事,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课税。魏源巡视考察陕西,西安发生大瘟疫,治疗救活了很多人。
上奏说:“各官府粮仓储存的粮食有1090多万石,足以维持十年。现如今百姓因发生瘟疫而妨害了农事,我请求(让他们)交纳钞券代替两税的一半。”
皇帝听从了他的请求。他两次遭遇父母丧事,都在守丧期间被重新任用。
宣德五年,黄河以南地区因干旱发生饥荒,百姓大多辗转迁徙。皇帝认为魏源清廉正直又有作为,任命他为左布政使,让他乘驿马快速赴任。
当时侍郎许廓前往河南安抚灾民,朝廷商议又起用在家守丧的布政使李昌祺,让他官复原职。魏源与许廓、李昌祺打开粮仓救济,免除拖欠的赋税和各种杂役,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
不久,雨也降了下来,当年粮食大丰收。过了三年,魏源被召回朝廷,任刑部左侍郎。
第二年,永丰百姓夏九旭等占据大盘山作乱。皇帝认为魏源是江西人,命令他前往安抚,都督任礼率兵跟随其后。
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于是皇帝又命令他们二人在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 英宗即位,(魏源)升任刑部尚书。
正统二年,命令魏源整治大同、宣府各边镇,准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魏源派遣都督佥事李谦守卫独石。
巡察天城、朔州各要塞,命令将吏分区守卫。设置威远卫,增加修筑开平和龙门城,从独石到宣府,增设瞭望敌情的堡垒。
免除屯军租税一年,储存火器作为边防装备,那些依附权贵逃避兵役的人全部收编到军队中。不久,因为宣府、大同的军务长久松懈,请求朝廷召回巡抚佥都御史卢睿,推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
这时,谏官把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作为魏源的罪名,一起上疏弹劾他。皇帝认为魏源有功劳,放置不予追究。
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值班房相互责骂,陈智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皇帝下发诏书,责备了他们俩。 有一年发生旱灾,魏源审核上奏疑难案件,并且请求推行到全国,朝廷批复同意。
不久因断案不当获罪,跟侍郎何文渊一起被关进监狱。得到宽恕,又因为上奏辽王朱贵烚的罪状,不说跟他有关内乱的事,和三司官员一起都被关进钦犯监狱。
过了几个月,魏源被释放并官复原职。魏源在刑部时间长,断案大多平和宽缓。
陕西佥事计资说,武官犯其他罪的,等同专类罪名,给予俸禄减半(的惩罚),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为他所说的过于苛刻,上奏停止了这一做法。
六年,因为脚病,朝廷特命他只须在初一和十五上朝。八年,退休回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