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初中文言文中常用词翻译)
1.初中文言文中常用词翻译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总汇 A 安(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2)衣食所安(养) B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1)前人之述备矣。
(周全、详尽)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3)犹得备晨炊(准备) 比(1)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 鄙(1)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2)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 毕(1)毕力平险(尽) (2)群响毕绝(全部) 兵(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 (2)上使外将兵(军队) 薄(1)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2)薄暮冥冥(迫近) C 长(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2)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3)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4)死者长已矣(永远) (5)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6)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头领) 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2)执策而临之(鞭子,马鞭) (3)策勋十二传(记录) 诚(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的确) (2)帝感其诚(诚心)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称(1)称其气之小大(相称,适合) (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3)流辈皆称其贤(称赞) 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2)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驰(1)愿驰千里足(骑) (2)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出(1)方其出海门(发、起) (2)出则方叔、召虎(在边疆打仗) (3)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4)计将安出(产生) 从(1)木兰从军(参加)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听从,顺从) (4)便舍船,从口入(沿着,顺着) D 大(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壮观,雄伟) (2)又一大儿醒(年纪大) (3)定伯曰"大善"(很,非常) 当(1)木兰当户织(对)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正在……的时候)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应当) (4)锐不可当(抵挡)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伐无道,诛暴秦(正道,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政治局面) (4)得道者多助(仁政) (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告诉) 得(1)既出得其船(寻到,找到)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体会)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看到) (5)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6)二者不能得兼(能够) (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以,能够) (8)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度(1)不教胡马度阴山(度过) (2)度已失期(揣测,估计) (3)崔九堂前几度闻(次)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正(端头) (2)不能指其一端(项目)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端正) 等(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 (2)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 E 日(1)不知日之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太阳) (2)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 F 凡(1)则凡数州之土壤(凡是) (2)凡三往(总共) 方(1)方七百里(见方) (2)方以长(长方形)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时候) 发(1)野芳发而幽香(开) (2)一时齐发(发出) (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 (4)发闾左谪(征发) (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 霏(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子) 分(1)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 (2)必以分人(分配,分给) (3)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4)忠陛下之职分也(fèn,职分,本分) 奉(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 (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赋(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 G 顾(1)顾野有麦场(看)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故(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3)故余虽愚(所以) (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2.初中语文版课文所有文言文、字词解释、翻译
自己去买一本文言文全解,比较方便. 初中阶段通假字大集合下面是初中阶段出现的通假字:1、罔通惘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学儿》2、厝通措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4、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5、衡通横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6、见通现 风吹草低见牛羊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8、贴通帖 对镜贴花环《木兰辞》9、策通册 策勋十二转《木兰辞》10、著同着 著我旧时衫《木兰辞》11、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12、诎通曲 佛印绝类弥勒……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核舟记》13、简通拣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1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15、说通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16、要通邀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桃花源记》17、有通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18、属通嘱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19、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20、坐通座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21、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22、邪通耶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23、食通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24、材通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25、祗通只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6、蕃通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27、唱通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28、阙通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29、少通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3、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4、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5、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25、……子黑子九距之。
(《公输》)距:通“拒”,挡。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