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上陈抟文言文翻译(文言文阅读《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答案)
1.文言文阅读《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答案
一楼的翻译大致是不错的,但很多是意译的,漏译了许多意项,如果楼主只想了解一下大概意思,看他的也是不错的。
而且参考的原文也比《宋史》上的原文少了几段,不是很完整。 我翻译参考的是许嘉璐主编的《二十四史全译》,此版译本很严谨, 但也相当简约,而且是繁体的,我根据译本按现在的语言习惯,一些地方稍作了修改。
而且有些地名人名也和现在不同,一并改过来。望楼主明察,若还有疑问再和我联系。
马仁瑀,大名夏津人。十几岁的时候,父亲让他从师学习,他总是逃学回家。
后来又派到乡校学习《孝经》,十多天都没学会一个字。教书先生用竹板打了他。
他竟在夜里独自前去焚烧学堂,教书先生仅幸免于。他经常聚集乡里几十个小孩,和他们一起玩行游戏,做行军打仗的样子,他自称为将军。
每天和他们约好时间,鞭打那些来的晚的人,小孩们都畏惧佩服。他又买来水果平均分给小孩们,小孩们也更加亲附他。
长大后,擅长射箭,能挽二百斤的弓。 后汉乾佑年间,后周太祖(郭威)镇守邺城,马仁瑀十六岁,希望隶属在他的部下。
后周太祖平素听说他勇猛,见到他以后非常高兴,把他留下并安置自己身边。广顺初年,补任内殿直。
世宗继位以后,命令卫兵在御苑练习射箭,马仁瑀弓力最强,所发的箭大多能射中目标,世宗赐给他锦袍、银带。恰逢太原刘崇入侵,世宗亲征到高平,周军失利,将领们大多退却。
马仁瑀对众人说:“主公受辱大臣赴,要我们这些人做什么?”于是拉弓上马,挺身出阵射杀敌军,杀了几十人,士气更加振作,大军乘胜追击,刘崇于是被打败。 世宗到了上党以后,将领们因违反纪律被诛杀了七十几个。
提拔马仁瑀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回京以后,又升为散指挥使。跟随世宗征伐淮南,到了楚州,攻打水寨。
水寨中建有一百多尺高的飞楼,世宗观察,相距大概有二百步远。楼上了望的士兵厉声谩骂。
世宗非常愤怒,命令左右射他,因为太远没有人能射到。马仁瑀拉满弓,守兵应弦倒下。
淮南平定后,马仁瑀身受几十处伤,世宗赐给他良药,升为内殿直都虞侯。恭帝即位,下诏让他跟随太祖北伐。
起初,马仁瑀因为辅佐立国的功劳授任散员都指挥使,领任贵州刺史,不久升任铁骑右厢都指挥使,又担任胡捷左厢都指挥使,,领任扶州团练使。跟随太祖平定泽州潞州,凭着战功领任常州防御使,改任龙捷左厢都指挥使。
建隆二年,改任岳州防御使,不久又调任汉州防御使。 起初,下诏马仁瑀等领任荆湖各州,几年后,收复这几个地区。
到这时,将要征伐蜀地,又下诏让他们领任川陕各州。在这之前,薛居正负责朝廷科举事务,马仁瑀私下嘱托他录用自己所结交的人,待到张榜时,并没那个人。
报喜摆宴那天,马仁瑀借喝醉了,带着嘱托的那个人来到薛居正处,严厉斥责薛居正。被御史中丞刘温叟弹劾,皇帝因为他有战功,宽容了他。
王继动凭借是皇后的亲族骄横不法,欺凌藐视将领,人们都躲避着他。唯有马仁瑀意气不想让,曾经撸臂挽袖想打他。
恰逢皇帝将在郊外讲习武事,于是想相互报复,各自统帅士兵私自购买白色棍棒。太祖秘密知道了这件事,下诏停驶讲习武事,马仁瑀出任密州防御使。
宋太祖征伐晋阳,命令马仁瑀率领军队巡视边境,到了上谷、渔阳。契丹向来听说马仁瑀的名声,不敢出兵,(马仁瑀)趁机大肆掠夺,得到俘虏、牛羊数以万计。
太祖回来,马仁瑀也回到官署。第二年,盗贼在山东兖州起兵,首领周弼、毛袭非常勇猛剽悍,身材相貌奇特伟岸,周弼号称“长脚龙”。
监军几次讨伐抓捕都失败了,下诏让马仁瑀抓捕。马仁瑀率领部下十几个士兵进入泰山,就抓住了周弼,捕获了其他党羽,山东的周边从此安宁。
开宝四年,升任瀛州防御使。他哥哥的儿子曾经因为喝醉了酒误杀了一位平民,拘禁在监狱中罪当处。
被害人的家属自称并没有旧恨,只是过失误杀罢了,希望以过失杀伤罪论处。马仁瑀说:“我是官长,而侄子杀人,这是仗势欺人啊,不是过失。
我怎么敢因为自己的亲属而乱了国家的法律呢?”于是按法律定罪,并给受害人许多布匹财帛作安排丧葬的费用。太平兴国初年,马仁瑀调任辽州知州。
四年,皇帝征伐太原,命令马仁瑀和成州刺史慕容超、飞龙使白重贵,八作使李继升分兵攻城。征伐范阳的时候,命令马仁瑀率领井俊在虚龙北面进击契丹,契丹兵奔逃溃败。
军队回师,升任朔州观察使,决判瀛洲事务。七年,终年五十岁。
追授河西军节度,安葬费用由官方供给。
2.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宋史 列传隐逸上》种放
种放(955年-1015年),字明逸,号云溪醉侯,河南洛阳人,父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
七岁能写文章,精于易学。不应科举,父亡随母亲隐居终南山,讲学为生,撰写的《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人们很是称许。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推辞了。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书张齐贤对皇帝再次举荐种放,种放仍旧推辞了。
咸平四年(1002年),张齐贤任京兆太守,再次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应诏而面圣。而后数年中,种放奔走于朝廷与终南山之间,数次归山后又数次再度出山入仕。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种放再次来朝觐见,陪祭汾阴,被授予工部侍郎。种放晚年侈靡丧清节, 《宋史》记载:“颇饰盥服”,“于长安广制良田,岁利甚博”。
谏官王嗣宗参奏了种放,恰逢赦恩而停止。后种放再次辞官归隐。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种放晨起,穿上道士衣裳,召门生一起饮酒,几巡酒后安然离世,终年60岁。上诏赠工部尚书。
3.隐逸古文翻译,谢谢
爱莲说》 -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 译文水上,陆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爱莲说》 -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盛:特别,十分。
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乎:当然。宜:应当。
众:多。 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 古义: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4.晋书卷九十四隐逸译文
郭文,字文举,是河内郡轵县人。年轻时热爱自然山水,崇尚避世隐居。十三岁时,每次游历山水,往往流连忘返,十多天不回来。父母去世,服孝完毕,不结婚,离家而去,游历名山大川,经过华阴山时,观赏考察石室中的石函。洛阳陷落后,挑着担子进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无人烟的地方,把木头斜靠在大树上,上面盖上草垫子,就住在那里面,四周也没有墙壁。当时经常有猛兽作乱,进入住宅伤害人,然而郭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人住了十年,竟没有遭到祸患。总是着鹿皮衣服,头上包着葛布巾,不喝酒不吃肉,开垦出一土地,种点豆子和小麦。采摘竹叶和树上的果实,换盐来供自己生活。有的人给他很低的价钱,他也就换给了他。后来人们认识了解了郭文,就不再给他很低的价钱了。他除了吃饭之外还有些剩余的谷物,总是救济那些贫穷的人。别人到他家送东西给他,总是接受一点不太好的,以表示不拂人家的好意。有一次有一头猛兽在他的小屋旁边咬死了一只大麇鹿,郭文告诉了别人.他们把它拿去卖了,分了一些钱给郭文。郭文说:“我如果需要钱,我就会自己去卖。之所以告诉你们,正是因为我不需要钱。”听的人心里都很感慨。打猎的人经常到郭文那儿寄宿,郭文夜里为他们挑水,脸上毫无厌倦之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一起去拜访他,带着他一起回来。顾飏认为他走山路也许需要皮袄,赠给他熟皮制成的皮袄一件,郭文没有要,辞别了他们,回到了山中。顾飏派手下人追他,把衣服放在了他的小屋中,郭文没有说什么,这件皮衣竟烂在了小屋中,郭文最终也没有穿它。
王导听说了他的大名,派人去迎接他,郭文不肯坐车船,而是挑着担子自己走。到了以后王导把他安置在西园内,园中果树成林,又有鸟兽麇鹿,因而让郭文住在那里。朝中的官员都跑去看他,郭文没精打采伸腿坐着,旁若无人。温峤曾经问郭文说:“人人都有亲戚朋友来往.以此为乐,先生您抛弃了他们,有什么快乐呢?”郭文说:“本想学道成仙的,没有想到碰到了动荡的时代,要想回去也没办法了,所以只好这样。”又问他说:“饿了就想吃饭,年纪大了就想成家这是自然而然的,先生怎么单单没有这些欲望呢?”郭文说:“欲望是由于人们老去想它而产生的,不想也就没有欲望。”又问他:“先生—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郭文说:“埋葬在地下的人也是被蚂蚁吃掉的,有什么两样。”又问他:“猛兽是要伤害人类的,世上的人都很害怕,先生您偏偏不怕吗?”郭文说:“人如果没有害兽的心思,兽也不会害人。”又问他:“如果社会不安宁,人们也不得安身。现在将请您出仕做官以济时匡政,怎么样?”郭文说:“山野草莽之人,怎么能够辅佐朝政。”王导曾经会集各位宾客,歌舞宴会,试着让人去请郭文来。郭文目不斜视,两眼直瞪瞪地向前,走在华丽的殿堂犹如穿行在山间荒野。住在王导西园中七年,没有出来过。一天早晨,忽然要回到山里去,王导没有同意。后来逃跑了,回到临安,在山里盖了房子住下。临安令万宠把他接去县里。等到苏峻谋反时,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5.文言文阅读《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答案
一楼的翻译大致是不错的,但很多是意译的,漏译了许多意项,如果楼主只想了解一下大概意思,看他的也是不错的。
而且参考的原文也比《宋史》上的原文少了几段,不是很完整。 我翻译参考的是许嘉璐主编的《二十四史全译》,此版译本很严谨, 但也相当简约,而且是繁体的,我根据译本按现在的语言习惯,一些地方稍作了修改。
而且有些地名人名也和现在不同,一并改过来。望楼主明察,若还有疑问再和我联系。
马仁瑀,大名夏津人。十几岁的时候,父亲让他从师学习,他总是逃学回家。
后来又派到乡校学习《孝经》,十多天都没学会一个字。教书先生用竹板打了他。
他竟在夜里独自前去焚烧学堂,教书先生仅幸免于。他经常聚集乡里几十个小孩,和他们一起玩行游戏,做行军打仗的样子,他自称为将军。
每天和他们约好时间,鞭打那些来的晚的人,小孩们都畏惧佩服。他又买来水果平均分给小孩们,小孩们也更加亲附他。
长大后,擅长射箭,能挽二百斤的弓。 后汉乾佑年间,后周太祖(郭威)镇守邺城,马仁瑀十六岁,希望隶属在他的部下。
后周太祖平素听说他勇猛,见到他以后非常高兴,把他留下并安置自己身边。广顺初年,补任内殿直。
世宗继位以后,命令卫兵在御苑练习射箭,马仁瑀弓力最强,所发的箭大多能射中目标,世宗赐给他锦袍、银带。恰逢太原刘崇入侵,世宗亲征到高平,周军失利,将领们大多退却。
马仁瑀对众人说:“主公受辱大臣赴,要我们这些人做什么?”于是拉弓上马,挺身出阵射杀敌军,杀了几十人,士气更加振作,大军乘胜追击,刘崇于是被打败。 世宗到了上党以后,将领们因违反纪律被诛杀了七十几个。
提拔马仁瑀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回京以后,又升为散指挥使。跟随世宗征伐淮南,到了楚州,攻打水寨。
水寨中建有一百多尺高的飞楼,世宗观察,相距大概有二百步远。楼上了望的士兵厉声谩骂。
世宗非常愤怒,命令左右射他,因为太远没有人能射到。马仁瑀拉满弓,守兵应弦倒下。
淮南平定后,马仁瑀身受几十处伤,世宗赐给他良药,升为内殿直都虞侯。恭帝即位,下诏让他跟随太祖北伐。
起初,马仁瑀因为辅佐立国的功劳授任散员都指挥使,领任贵州刺史,不久升任铁骑右厢都指挥使,又担任胡捷左厢都指挥使,,领任扶州团练使。跟随太祖平定泽州潞州,凭着战功领任常州防御使,改任龙捷左厢都指挥使。
建隆二年,改任岳州防御使,不久又调任汉州防御使。 起初,下诏马仁瑀等领任荆湖各州,几年后,收复这几个地区。
到这时,将要征伐蜀地,又下诏让他们领任川陕各州。在这之前,薛居正负责朝廷科举事务,马仁瑀私下嘱托他录用自己所结交的人,待到张榜时,并没那个人。
报喜摆宴那天,马仁瑀借喝醉了,带着嘱托的那个人来到薛居正处,严厉斥责薛居正。被御史中丞刘温叟弹劾,皇帝因为他有战功,宽容了他。
王继动凭借是皇后的亲族骄横不法,欺凌藐视将领,人们都躲避着他。唯有马仁瑀意气不想让,曾经撸臂挽袖想打他。
恰逢皇帝将在郊外讲习武事,于是想相互报复,各自统帅士兵私自购买白色棍棒。太祖秘密知道了这件事,下诏停驶讲习武事,马仁瑀出任密州防御使。
宋太祖征伐晋阳,命令马仁瑀率领军队巡视边境,到了上谷、渔阳。契丹向来听说马仁瑀的名声,不敢出兵,(马仁瑀)趁机大肆掠夺,得到俘虏、牛羊数以万计。
太祖回来,马仁瑀也回到官署。第二年,盗贼在山东兖州起兵,首领周弼、毛袭非常勇猛剽悍,身材相貌奇特伟岸,周弼号称“长脚龙”。
监军几次讨伐抓捕都失败了,下诏让马仁瑀抓捕。马仁瑀率领部下十几个士兵进入泰山,就抓住了周弼,捕获了其他党羽,山东的周边从此安宁。
开宝四年,升任瀛州防御使。他哥哥的儿子曾经因为喝醉了酒误杀了一位平民,拘禁在监狱中罪当处。
被害人的家属自称并没有旧恨,只是过失误杀罢了,希望以过失杀伤罪论处。马仁瑀说:“我是官长,而侄子杀人,这是仗势欺人啊,不是过失。
我怎么敢因为自己的亲属而乱了国家的法律呢?”于是按法律定罪,并给受害人许多布匹财帛作安排丧葬的费用。太平兴国初年,马仁瑀调任辽州知州。
四年,皇帝征伐太原,命令马仁瑀和成州刺史慕容超、飞龙使白重贵,八作使李继升分兵攻城。征伐范阳的时候,命令马仁瑀率领井俊在虚龙北面进击契丹,契丹兵奔逃溃败。
军队回师,升任朔州观察使,决判瀛洲事务。七年,终年五十岁。
追授河西军节度,安葬费用由官方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