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文言文读书(课外文言文积累)

1.课外文言文积累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

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二)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栏杆上的横木),兢兢握固,自分(料想)失手必堕深渊矣。

过者告曰:“毋怖,第(只管)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

久之,力惫,失乎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

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执一隅以自矜严(矜持自负)者,视此省哉!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有盲手道涸溪 道: ②视此省战 省: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译: ②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译: 14读了这则寓言后,你获得了哪些 答: (三)东坡画扇 (宋)何薳 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

始逾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我。

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

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

⑧逾:走出。⑨逋(bū):拖欠。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某家以制扇为业 (2)适父死 (3)至懊悔不胜而去 2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 、即以付之曰(把) 24.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25.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3分) (四)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复徙舍学宫之旁 12. 简答题(3分)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五)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则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当时著名学者)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王冕传》)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父命牧牛垄上 ( ) ②琅琅达旦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听已,则默记。 译文: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译文: 12.本文记叙了王冕苦学的哪两件事?从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六) 贾人渡河 济阴之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之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 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12、解释下列短语中加点字的(2分) 予尔十金( ) 向许百金( ) 许金不酬( ) 13.文中“渔者载而升诸陆”一句中的“诸”与《愚公移山》一文中“ ”一句中的“诸”意思相同,可解释为: 。

14.文中与“向许百金”中的“向”相对的词是: ;与“舟簿于石又覆”中的“又”相呼应的语句是: 。(2分) 15.贾人许百金而酬十金的原因是:(用文中语作答。)

对此,你的看法是: 。 渔者见死不救的原因是:(用文中语作答。)

。(3分) (七)、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

刻苦读书的文言文,关于读书的文言文短篇,读书文言文翻译

2.学习文言文该读些什么书

真正能够解决文言阅读的障碍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多读。读得多,积累就深厚,文言阅读的语言障碍才能从根本上被消除。我个人的经验是,只要认真读完《史记》和《聊斋志异》,文言阅读的基本问题就全部解决了。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影响之大,之深,之远,超过了你们的想象。由于其影响巨大,后人写历史,写文章,常常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史记》,这个模仿当然也包括语言的形式。所以读《史记》很重要。读《史记》,你们可以只读其中的本纪、世家和列传,至于书、表,就算了。读好了《史记》,再去读一般文言文尤其是史传文,基本上都不在话下了。此外顺便说,读好了《史记》,你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了解人性。你会懂得,成功的人物之所以成功,倒霉的人物之所以失败,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它的道理的。

大家都知道它的作者蒲松龄,是一个考场上长期失意的人。这就是说,他参加了许多次考试,但他很背时,总是考不上。然而参加考试的次数一多,就特别熟悉普通的表达程式。蒲松龄不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他是个小知识分子。苏东坡文章很自在,是因为他是个大知识分子。苏轼才高,当时文名也高,所以胆子大,于是写文章就非常自在,想怎样写就敢怎样写。小知识分子,心理常常是自卑的,尤其是写文章的时候,他不敢放胆去写,容易循规蹈矩遵守表达规范,因此《聊斋志异》的语言,是比较规范的文言文。而小知识分子,沉沦社会底层,他内心又常常渴慕高雅,仰慕风雅,于是喜欢卖弄,所以你在《聊斋志异》中,常常能观察到许多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诸多文言文语言现象。通假现象容易带来文字古雅的错觉,在某些层面不高的知识分子心目中是很高雅的手段。比如“悦”字,这个字清代早就有了,但蒲松龄们写文章的时候,偏偏要把“悦”写成“说”。他们是这样想的:《论语》上不是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我把“悦”写作“说”,那不是直追古人、隐然与圣贤相似了吗?

《聊斋志异》追仰《史记》,很多篇章末尾模拟“太史公曰”作“异史氏曰”,也是一个证据。当然,追慕古人,并非《聊斋志异》有价值的地方。《聊斋志异》是作为小说文本才那么有价值。蒲松龄的杰出是后人发现的,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竟然是杰出的。不过,《聊斋志异》谨守规范、追慕古雅的语言,恰好使它成为我们现在解决文言文语言问题的一个绝佳范本。

司马迁无疑是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同时也是最具有文学才华和历史成就的人,他是一个大知识分子,大得来规范了后代的历史,影响了后代的文学,所以读一部《史记》,就相当于读了后代若干部史书,容易使我们的文言水平大大提升。蒲松龄显然是他那个时代颇受冷落的人,他的学问也不能称雄于那个时代,但他作为小知识分子的拘谨、自卑和保守,为我们创作了非常规范的文言文文本。

多读文言文很有必要,这比枯坐在那里阅读10本文言字典、文言语法著作,更为重要。高中三年,读完这两本书的时间,完全足够。可惜的是很多人不了解这个方法。其实《史记》读起来十分有趣,你看里面所描写的现实人生,精彩程度甚至超过了善于虚构的许多小说家的想象。我是坐在厕所中,断断续续读完《史记》的。真的,很轻松,很有趣,很精彩。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了解文言语法不重要。那当然是重要的,不过带给我们的好处有限,而且,那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有败坏我们的文言阅读兴趣的风险。至于读文言字典,那也很重要。事实上,你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常常需要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我只是说,具体文本的阅读更为重要,读多了,词汇积累就自动完成,文言语法就无师自通。蒲松龄学过文言语法吗?没有。他那时根本就没有所谓古代汉语语法这门课程。但是,他的《聊斋志异》,比现在的古汉语专家刻意写出的古文,通泰得多,自然得多。至于现今高考考场上那些所谓的古诗文作文,根本不通,幼稚得可笑还在那里卖弄,但居然还可以骗得高分。

文言文,积累,读书

3.关于读书的文言文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有: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南宋·朱熹《读书之要》

译文: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诗》

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努力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太迟。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译文: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译文: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5、书到用时方恨少。——明·佚名《增广贤文》

译文: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南宋·朱熹《训学斋规》

译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其弟子《论语·雍也》

译文: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积累文言文读书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