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追敌有节文言文答案(狄青追敌有节翻译)
1.狄青追敌有节翻译
译文:狄青驻守泾原(地名)的时分,一次和匈奴会战,大胜,追击敌人好几里路。敌人突然逃到悬崖边上,预想再往前就会遭险。狄青的士兵都要奋勇攻击。狄青却马上鸣金停止前进,敌人得以逃走。调查哪个地方,果真接近深渊,官兵们都懊悔没有出击。
只要狄青说:“不是这样。逃命的敌人,突然停止而抵抗我们,怎样知道他们没有预谋?我军已经获得严重成功,追击残余的敌人没有太大的利益,消灭他们也得不到军需物资;万一落在他们的圈套里,生死还不一定。
宁可懊悔不追击,也不能懊悔当初没有停止。”狄青后来平定山贼,贼寇头领侬智高(人名)兵败逃到邕州,狄青的部下都打算剿光他的老窝。狄青也不同意,以为为了利益乘胜追击,进入无法意料的城池,不是大将军应该做的。
侬智高因而幸免于难。天下人都抱怨狄青不追入邕州,放掉了垂死的侬智高。但是狄青用兵,只需取胜就行。
不追求奇功,所以没有打过大的败仗。他的战功总计最多,终于成为一代名将。就像下棋,可以打败对方就可以停止了,可是依然攻击不止,往往反被打败。这是狄青的戒忌,面临成功而能戒止,是狄青的过人之处。
原文:
狄青在泾原 常以寡当众 必以奇取胜。密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 再声则严阵而佯却;声止则大呼驰突。士卒皆如教。才遇敌 未接战 遽声钲 士卒皆止;再声皆却。虏大笑日:“孰谓狄天使勇?”时虏谓青天使也。
钲声止 忽前突之 虏兵大乱相蹂践 死者不可胜数。追奔数里 前临深涧 虏忽壅遏山隅。青遽呜钲而止。将佐悔不追击 青日:“不然。奔命之虏 忽止亟拒我 安知非谋 ? 军已大胜 残寇不足利 宁悔不击 不可悔不止也。”
扩展资料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市)人。北宋时期名将。
出身贫门,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于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宋仁宗时,凭借战功,累迁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战功,交好名臣尹洙、韩琦、范仲淹等人。
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一生经历二十五战,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袭昆仑关最著名,拜枢密副使、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
宋朝重文抑武背景下,皇帝和文官集团猜忌狄青,贬为陈州通判,最后抑郁而终。宋仁宗赐予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轶事典故
推功将佐
狄青为人谦逊,尤其喜欢将战功推给部下。当初,他与孙沔一同击败叛军,战术谋划都出自狄青,但叛乱平定后,处理后事,他便全交给孙沔负责,自己则毫不在意的退出来。孙沔开始时赞叹他的勇猛,这时更钦服他的为人,自以为不如他。好友尹洙因贬谪而死,狄青全力周济他的家属。
假痴不癫
狄青到广西征讨侬智高时,由于从前将领几次征讨失败,士气低落,如何振奋士气便成了个问题。狄青看到南方有崇拜鬼神的风俗,便心生一计:他率官兵刚出桂林之南,就拜神祈佑。只见他拿出一百个制钱,口中念念有词:“此次用兵胜负难以预料,若能制敌,请神灵使钱面全都朝上!”
左右官员对此感到茫然,担心弄不好反会影响士气,都劝狄青不必这么做。而狄青却不加理睬,在全军众目睽睽之下,一挥手,一百个制钱全撒到地面。大家凑近一看,一百个钱面全部朝上。官兵见神灵保佑,雀跃欢呼,声震林野,士气大振。
狄青当即命左右侍从,拿来一百根铁钉,把制钱原地不动地钉在地上,盖上青布,还亲手把它封好,说:“待胜利归来,再收回制钱。”于是率官兵南进,越过昆仑关,设计在归仁铺与侬智高决战。结果大败侬智高军,“追赶五十里,斩首数千级”,俘侬智高主将五十七人。
侬智高遁往大理,后死在那里。狄青平定了邕州,带领胜利之师北还,如约到掷钱处取制钱。僚属们将钱起出一看,原来这一百个制钱两面都是钱面,大家才恍然大悟,对狄青的“静不露机”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狄青巧计激士的典故,后来被《三十六计》一书的作者收入卷中,作为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的注脚战例。
笛清箫合
有一对联曾提到过狄青:二船并行,橹速(鲁肃)难比帆快(樊哙);八音齐奏,笛清(狄青)不敌箫合(萧何)。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狄青
2.狄青智夺昆仑关翻译文言文
一、译文
狄青为枢密副使,守卫广南西路。当时侬智高据守昆仑关。狄青军至宾州,正值上元节,他下令军中大张灯火,第一夜宴请军中将领,第二夜宴请随从军官,第三夜犒劳军校。
第一夜饮宴奏乐通宵达旦。第二夜二鼓时分,狄青忽然称病,即刻起来进入内帐。过了很久,派人告诉孙元规,要他暂时主持宴席敬酒,自己稍微服点药就出来,并多次使人向座上宾客劝酒。到了拂晓,将校们都不敢擅自退席,忽然有人飞马前来报告说:当天晚上三鼓时狄青已夺取了昆仑关。
二、原文
狄青为枢密副使,宣抚广西。时侬智高守昆仑关。青至宾州,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燕将佐,次夜燕从军官,三夜飨军校。
首夜乐饮彻晓。次夜二鼓时,青忽称疾,暂起如内,久之,使人谕孙元规,令暂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数使人劝劳座客。至晓,各未敢退,忽有驰报者云:是夜三鼓,青已夺昆仑矣。
三、出处
《梦溪笔谈》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作者自言其创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书名《梦溪笔谈》,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
二、作品赏析
公元1052(北宋皇佑四年),广源州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宋王朝任命狄青为枢密副使,率兵征讨广南。当时,侬智高据守昆仑关,力图恃险固守。因此,夺取昆仑关就成了宋军南进的关键。这则笔记记述狄青智取昆仑关的故事。
狄青利用节日时机,布下迷阵,声称要在军中大宴将领三夜,但却在第二夜宴会中途突然退席,暗地率领军队偷袭昆仑关成功。文中记述了狄青的诱敌策略,突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战争是一种斗智斗谋的艺术。在战争中以假象迷惑敌人,攻其不备,就成为军中主将克敌制胜的策略。在我国历史上,以智谋取胜的战例为数不少,而昆仑关之战就是其中的范例,因而在中国军事史研究上具有重要地位。
三、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公元1031年(天圣九年),出生于一个下层官吏的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沈括常自谓“出自寒门”。母徐氏,是苏州吴县人,知书达礼,谙通文墨;父沈周,为官清正,不主张严刑苛法,到泉州任职时,沈括随往。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狄青智夺昆仑关
3.狄青为枢密副使文言文翻译
狄青为枢密副使文言文翻译:狄青做枢密副使,到广南西路宣喻朝政,安抚军民。
当时侬智高据守昆仑关。狄青率军到达宾州,当时正值元宵节,他下令在军中大张灯火,第一夜宴请军中的将领,第二夜宴请随从军官,第三夜犒劳军校。
第一夜饮宴奏乐通宵达旦。第二夜二鼓时分,狄青忽然称病,即刻起来进入内帐。
过了很久,派人告诉孙元规,要他暂时主持宴席,自己稍微服点药就出来,并多次让人向座上宾客劝酒。到了拂晓,将校们都不敢擅自退席,忽然有人飞马前来报告说:当天晚上三更时狄青已夺取了昆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