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高郢字公楚(《新唐书严郢传》文言翻译)

1.《新唐书 严郢传》文言翻译

柳仲郢,字谕蒙。他擅长写文章,撰著有《尚书二十四司箴》,受到韩愈的赞扬。元和末年,(柳仲郢)考中进士科,任校书郎。牛僧孺征用他到武昌幕府任职,因他有父亲的风范,所以牛僧孺感慨地说:“不是长期学习名教的人,怎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呢?”召入朝廷任监察御史,升任侍御史。有禁军士卒诬告乡里有人砍掉了他父亲坟墓上的柏树,用箭射死了那个人,执法官吏以擅自杀人论处那个禁军士卒,而禁军中尉出面要求减免禁军士卒的死罪,右补阙蒋系上奏争论,皇上没有醒悟。柳仲郢担任监罚之职,坚持上奏说:“不处死这样的罪犯,就是扰乱法令和刑罚。”皇帝下诏让御史萧杰监罚此事,萧杰也上奏争论。于是皇帝特意下诏让京兆府官员拷打那个禁军士卒,不用监罚。朝廷称赞柳仲郢守法。

会昌初年,柳仲郢多次转任为吏部郎中。当时皇帝下诏削减多余无用的官员,柳仲郢花了十天时间分条核查,减少了一千二百五十员,议论的人佩服他。升任左谏议大夫。御史崔元藻因查办吴湘案而获罪,柳仲郢极力谏诤,宰相李德裕没有因此事而怨恨他,反而上表奏请拜授他京兆尹。改任右散骑常侍,主持吏部考核事务。李德裕特别抑制进士科,柳仲郢从不顺从。当时,以进士身份被选中的人,没有授任不好官职的。

宣宗初年,李德裕被免去宰相,柳仲郢因与李德裕亲善而获罪,出任郑州刺史。周墀节镇滑州,而郑州是滑州的属郡,他的政绩特别突出;等到周墀被召入朝廷任宰相,便举荐他任河南尹,召入朝廷拜授户部侍郎。周墀被免去宰相,别的宰相厌恶柳仲郢,所以他被降任为秘书监。数月后,他再次出任河南尹,为政注重宽惠。有人说这和他任京兆尹时不一样,他回答说:“对在天子脚下的京城,要以弹劾制服为先;对其他地方的治理,要以施惠休养为本。怎能一样呢?”升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大吏边章简仗势大肆贪暴,以前的节度使不能制服,柳仲郢藉事由杀死边章简,手下的官吏也肃然起敬了。他任剑南东川节度使五年,被召入朝廷任吏部侍郎,不久改任兵部侍郎,代理盐铁转运使。咸通五年,出任天平节度使。后来死在节镇任上。

柳仲郢正直严肃,崇尚气节,侍奉父母特别恭谨。李德裕被贬而死,家人没有俸禄,不能自救;等到他代理盐铁转运使时,便选拔李德裕兄长的儿子李从质为推官,主管苏州院的盐铁事务。宰相令狐坚持说这不可以,他就写信劝说开导令狐,令狐深受感动,听从了他的建议。他每每独自在家居住,也是衣帽整齐、神色严肃,服饰器用简单朴素。他们父子相继九次出任节度使,五次在京兆任官,两次在河南任官,都不上奏谈论吉祥的征兆,不剃度浮屠僧人。所关注的是指斥贪官污吏,救济孤单贫弱之人。每遇旱涝灾害,一定借钱给穷得一无所有的人并减免亏欠的赋税,所以乡里没有逃亡的人家。士大夫家的孤女无能力婚嫁的,他就赠给谷物帮助置办嫁妆而婚嫁。在朝廷时,没有贺喜吊唁之事不去宰相家中。

语文文言文加点字,高二语文文言文,高1语文文言文

2.以人为鉴的原文及翻译要郑公魏征卒开头

成语 以人为鉴 发音 yǐ rén wéi jiàn 解释 指将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 出处 《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于,以;监,通“鉴”,镜。《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韦昭注引《书》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 示例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 ★《新唐书·魏征传》。

编辑本段原文、译文、启示

原文郑公魏征卒 应该出自“郑公魏征卒。征寝疾。上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以妻其子叔玉。征薨,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稿,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hù),知而必谏也。” 译文:唐太宗叹息说:“把铜作为镜子,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把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朝以来,存亡兴替;把人作为镜子,可以明了本身得失,我曾经保持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的过错。如今魏征已经死了,我丢失了一面镜啊。我最近派人到他家,寻得一本文稿,才写了一半,那些可以认识的是‘天下的事情有好有坏。任用好人那么国家就安定,任用坏人那么国家就衰败。爱憎之间,应该仔细谨慎。假如喜爱而能了解缺点,憎恶而能了解长处,去除邪恶不迟疑,任用贤能不猜疑,可以兴盛了。”那本书的大致内容就像这样。我总是思考这件事,唯恐免不了犯错。公卿侍臣,可以书写在笏(hù)板上,知道可以进谏的一定要进谏。” 启示:告诉人们以他人的成败得失作为告诫自己的启示,也有一说为“要悉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 上:至唐太宗李世民。 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 指:指明。 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 叔玉:魏征之子。 薨:公侯死称薨。 鉴:镜子。 正衣冠:使衣冠正,把衣服、帽子穿戴整齐,这是使动用法。 兴替:兴衰。替,衰落。 朕:皇帝自称。

文言文,语文,高郢字公楚

3.求文言文翻译,高中语文必修4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

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

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

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

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

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

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

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

4.文言文翻译: 楚子(楚平王)之在蔡也,矍阳(蔡国地名,在今河南新

楚平王在蔡国的时候,蔡国矍阳边境官员的女儿私奔到他那里,生下太子建。到平王即位时,便派伍奢当太子建的老师,派费无极当少师。费无极得不到宠信,想要诬陷太子,说;“太子建可以娶妻了。”楚平王从泰国为太子建聘得女子。费无极参加了迎亲,却劝说楚平王自己娶这个女子。正月,楚平王的夫人赢氏从秦国来到了楚国。

楚平王组建了水军以攻打濮人。费无极对楚平王说:“晋国之 所以能够称霸,是因为*近中原;而楚国偏狭小,所以不能同 晋国争雄。如果扩大城父的城墙,把太子安排在那里,以便和北 方各国交往,君王会已收取南方,这样就可以取得天下。”楚平天很高兴,听从了费无极的话。因此,太子建就住在了城父。

。.

费无极对楚平王说。“太子建和伍奢准备率 方城以外的人反叛,自己认为像宋国和郑国一样,国和晋国又一起帮助他,将用他来危害楚国,事情就成功了。”楚平王相信了他的话,就责问伍奢。伍奢回答说:“君王有一次过错就够严重了。为什么还要听信谗言?”楚平王把伍奢抓了起来,派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 奋扬还没有到城父,便先派人送去了太子建。三月,太子建逃往宋国。楚平王召来奋扬,奋扬让城父大夫把自己抓起来送到国都。 楚平王说;“话出自我的口中,进入你的耳朵,是谁告诉了太子建?” 奋扬回答说:“是臣下告诉他的。君王曾经命令臣下说:‘事奉太子建要同事奉我一样。’臣下不才,不能随便有二心。臣下照当初的命令对待太子,不忍心照后来的命令做,所以送走了太子。不久臣下又后悔这样做,但已经来不及了。”楚平王说:“你还敢来见我,为什么?”奋扬回答说:“接受命令而没有完成,再召见不来、就是第二次犯错误了。臣下就是逃走也无处会容纳。”楚平王 说:“回去吧,还像从前一样处理政事。”

费无极说:“伍奢的儿子很有才能,如果他们到了吴国,必定会使楚国担忧,为什么不以赦免他们父亲的名义召他们回来呢?他们很仁义,一定会回来。要不然,他们就会成为祸患。”楚平王派人去召他们回来,说:“只要回来,我就赦免你们的父亲。”棠邑大夫伍尚对他弟弟伍员说:“你到吴国去,我准备回去送死。我的 才智比不上你,我能为父亲而死,你能为父亲极仇。听到可以赦 免父亲的命令,不能不赶快回去;亲人被杀戮,不能没有人报仇。赴死而使父亲得到赦免,这是孝顺;掂量成功的可能性而行动,这是仁义;选择重任而前往,这是明智;明知必死而不躲避,这是勇气。父亲不可以抛弃,名誉不可以毁掉,你努力而为吧!这样总比两个人跟在一起好。”伍尚回去了。伍奢听说伍员没有回来 说:“楚国君王和大夫恐怕不能按时吃饭了!”楚平王把伍奢和但 尚都杀了。

伍员到了吴国,向州于说明攻打楚国的好处。公子光说:“这是他的家族被杀戮而想报私仇,不能听信他的话。”伍员说:“他是别有用意,我姑且为他寻求人才,在乡间住下等待机会。”于是,他把设诸推荐给公子光,而自己却在乡下种田。

语文文言文高郢字公楚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