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200字文言文及翻译(跪求各类文言,初中课外的100~200字,最好附上翻译)
1.跪求 各类文言,初中课外的100~200字,最好附上翻译
庄子天道-外篇 【原文】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1),此之谓天乐。
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2),其死也物化(3)。静而与阴同德(4),动而与阳同波(5)。
'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6);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
’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7)。”
【译文】 庄子说:“我的宗师啊!我的宗师啊!碎毁万物不算是暴戾,恩泽施及万世不算是仁爱,生长于远古不算是寿延,覆天载地、雕刻众物之形不算是智巧,这就叫做天乐。所以说:‘通晓天乐的人,他活在世上顺应自然地运动,他离开人世混同万物而变化。
平静时跟阴气同宁寂,运动时跟阳气同波动。’因此体察到天乐的人,不会受到天的抱怨,不会受到人的非难,不会受到外物的牵累,不会受到鬼神的责备。
所以说:‘运动时合乎自然的运行,静止时犹如大地一样宁寂,内心安定专一统驭天下;鬼魔不会作祟,神魂不会疲惫,内心专一安定万物无不折服归附。’这些话就是说把虚空宁静推及到天地,通达于万物,这就叫做天乐。
所谓天乐,就是圣人的爱心,用以养育天下人。”。
2.200字的文言文,带翻译和词语解释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1〕,亦不详其姓字〔2〕。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6〕,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7〕,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8〕,不蔽风日,短褐穿结〔9〕,箪瓢屡空〔10〕,晏如也〔11〕。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12〕:黔娄之妻有言〔13〕:“不戚戚于贫贱〔14〕,不汲汲于富贵〔15〕。”
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16〕?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17〕?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译文 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
五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
他前去饮酒时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大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辞,从不以去留为意。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钉,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
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这样述说自己的丈夫:“不因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饮酒赋诗,满足自己的志趣,这不是成了生活在无怀氏、葛天氏时代里的人了吗? 【注释】 〔1〕何许人:何处人。
也可解作何等样人。〔2〕姓字:姓名。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3〕号:古人除名、字之外,还有别号。
〔4〕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精神,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5〕有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
〔6〕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7〕造:去、到。
〔8〕环堵(dǔ赌):房屋四壁。堵,墙壁。
〔9〕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
结,缝补。〔10〕箪(dān丹):盛饭的圆形竹器。
瓢(piáo嫖):舀水的葫芦。〔11〕晏如:安然自得。
〔12〕赞:古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被传人的评论。〔13〕黔(qián前)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
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14〕戚戚:忧虑的样子。〔15〕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
〔16〕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此。
指五柳先生。
3.我要30个在200字内的文言文及解释
37.疑鬼译文姓毛的是越国人。
当时他冒着雨在晚上赶路,左顾右盼(成语)的,心中非常害怕。忽然一个人从后面赶上来,说没有带雨具,请求与他同行。
毛氏没有办法,勉强答应了他。两个人沉默了很久。
毛氏怀疑这个人是鬼。到桥上时,便将他挤了下去,随后(毛氏)疯狂地跑了。
没过多久,天微微亮,一个卖饼子的店铺开门了,(毛氏)便去投这家店。老板问他这是怎么了,他说遇到了鬼。
没过多久,又有个人来到这家店,浑身湿透了,自言自语地说被鬼推到了河里。两人相互看着,哑然失笑(成语)。
38.季札译文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
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
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
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39.商陵君养“龙”译文有个献穿山甲给商陵君的人,把穿山甲当成了龙。
商陵君非常高兴,问它的食物是什么,回答说是蚂蚁。商陵君派人豢养并驯养它。
有的人说:“这是穿山甲,不是龙。”商陵君恼怒,鞭打了他。
于是(他)左右的人都惧怕,没有敢说不是龙的人。就顺着他而将它奉为神圣的(龙)。
商陵君观赏它,它卷曲起来如同圆球,猛地又伸展开。左右的人都假装很震惊,称赞‘龙’很神。
商陵君一再(感到)开心。将它迁居到宫中,夜晚它打穿地砖挖洞走钓了。
左右的(下)人跑来报告:“龙施展它强大本领,如今果然穿石离去了啊!”商陵君看它留下的痕迹,便痛心和惋惜不已,就养好蚂蚁等它(归来),希望它重又降临。 没过多久,天下大雨闪电打雷,真龙现身。
商陵君认为是养过的那条龙来了,摆上蚂蚁邀请龙(赴宴)。龙恼怒,电击他的王宫,商陵君死了。
40.范仲淹罢宴译文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开始举杯饮时,看见数十个带孝的人正在准备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此处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准备出殡葬在近郊,可是棺椁等物尚未齐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41. 桓荣勤学不倦译文当初恒荣遭遇非常事变,与同族的叫恒元卿的同处于饥渴困顿之中,但恒荣勤学不辍,元卿讥笑恒荣说:"你只不过是白费气力罢了,什么时候能再用上啊!"恒荣笑着不回应他。等到他做了太常,元卿感叹道:"我就象农家人一样目光短浅,哪里料想到学习能有这样的好处啊!"42. 黄琬巧对译文黄婉小时侯聪明,祖父黄琼做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看不见日食情况,黄琼把听见的情况告诉皇上。
皇太后招他问日食遮了多少。黄琼思索答案却 不知道日食情况。
黄婉当时7岁,在旁边:“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刻用他的话回答诏书。43.隽不疑之母译文 隽不疑巡视下属各县,省查囚犯有无冤情,回来后,他的妈妈总是问隽不疑:“有没有平反?让几个人因平反而活命?”如果隽不疑平反的人多,母亲就很高兴,笑着给他夹菜吃饭,说话与平时不一样。
如果没有平反出狱,母亲就不开心,不给他吃饭。因此隽不疑做官,严厉却不残酷。
44.三无赖落阱译文村西有一老妇家庭院中有上好的李子,苦于常被人偷窃,于是就在墙下设了个陷阱,在里面倒了米田共等脏物.有甲乙丙三个无赖想偷李子.天黑后,甲先翻过了墙,掉到陷阱里,脏物粘满了衣裤,气味十分难闻,还抬头呼喊他的同伴:快过来,这有上好的李子!乙翻过了墙也掉到陷阱里面了,刚想开口,甲忙堵住他的口,自己呼喊丙.过了一会,丙也掉进来了.乙和丙两人对望后质问甲,甲说:如果你们两个不掉进来,岂不会一起笑话我!45. 犬救幼女译文呈贡县村民养了一只狗.一天一位母亲上山打柴,小女跟不上,一下子落后了母亲几里.突然大雪,母亲在傍晚担柴回来的时候,女儿和狗都不见了.母亲非常惊恐在村中,来回奔走大声呼叫,始终见不到女儿.附近的村子协助找寻,还是无济于事.晚上父母伤心极了,认为女儿可能被水淹死了,可能掉进井里了,也可能被狼狗吃了,天刚刚亮,父母又请附近的村子帮助找.终于见到女孩卧在一棵树下,狗依偎在旁边,居然还没有死.这是雍正十一年十一月的事,同县的人没有不感到惊奇的.46.李存审戒子译文李存审出身贫穷没有地位,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其中在非死不可的情况下获救不只一次,被利箭射进骨头又取出的情况上百次.”于是,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吩咐他们贮藏起来,说:“父们这一辈出身于富贵,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47. 父教子谄译文陈万年在朝中任大官,曾经生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
教戒他,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
4.200字左右的文言文带翻译
原文: 标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或出处:《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或注释: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5.求20篇不超过200字的短片课外文言文
1.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2.《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3.古代诗歌五首一、《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二、《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