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用法和词性的区别(语文的文言文怎么区分词性.)

1.语文的文言文怎么区分词性.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

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的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同学们较难区分的,现在就把动词的使动、意动以及为动用法放在一起进行认知比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让……做丞相)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做王)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例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发怒) “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成为使动用法。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i。)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势力削弱)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 ④空乏其身。

(使……受贫困之苦)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变成四个”,“六”可解释为“使……变成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凡能译为“使……怎么样”的词语,就是这个词语具有了使动的功能,视为使动用法。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可译为: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②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可译为: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欺侮)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

(把……当作鱼肉〔任意宰割〕)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把……当成伴侣,把……当作朋友) ③孟尝君客我。

(把……当作客人)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结构形式上没有区别,只是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

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体会二者的区别。 三、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是一种少见的动宾关系,指谓语动词“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

(为……哭泣) 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 使动、意动、为动这三种活用方式在判断、理解、翻译时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凡谓语有使宾语如何,以“使……为”的形式对译的,属于使动用法;谓语有认为宾语如何,以“以……为”形式对译的叫作意动用法;谓语有为了宾语怎么样,以“为……”形式对译的叫作为动用法。如“闻寡人之耳者”要译为“让我的耳朵听到的”,这是使动用法;“固以怪之矣”要译为“本来就认为这件事是很奇怪的”,这是意动用法;“死国可乎”要译为“为国而死可以吗,这是为动用法。

总之,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注意比较,可以试着翻译成以上三种格式,再根据语境看哪一种翻译最合理,进而明确属于哪一种活用。

而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词性,文言文词性分类及用法,词性的定义和用法区别

2.文言文词类和汉语词类的区别是什么,搜狗问问

首先说,文言文词类也是汉语词类。文言文指古汉语书面语言,与现代汉语一起,都属于“汉语”。

汉语词类,是汉语言中词的句法功能分的类。在分类方法没有区别,无论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区别词、状态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此外,还有拟声词和叹词。

文言文的词类与现代汉语最大的差别在于:

1、“类”的变化。现代汉语词的性质相对稳定,而文言文词的性质常常出现变化,即所谓“词类活用”。例如“衣冠”,现代汉语中是名词,指衣服和帽子,在文言文中,基本义也是衣服和帽子,但有时候用作动词,表示穿衣服和带帽子。

2、“义”的不同。文言文一部分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即所谓“古今异义”。例如:名词“河”,现代汉语指河流,文言文特指黄河;动词“走”,现代汉语指行走,文言文指跑。也有一部分词存在程度不同的意义差别。

3、“字”的不同。表示同一个意思的词,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别。例如:现代汉语代词“你”,文言文用“汝”;现代汉语介词“在”,文言文用“于”。

词性,文言文,用法,区别

3.文言文词性和特殊句式如何分辨,直接要特点

一、名词作动词 即原本是名词的词在实际句子中用作动词。

常见的形式是:1、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做动词;2、连词“而”或“以”前后的词性应保持一致,即皆为动词。如果其中一个是名词,则活用为动词;3、句中没有动词,则加点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形容词作动词基本和上面一样,只是使动现象少,意动现象多。三、名词作状语1、句子中的名词一般作为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存在。

如果一个句子的主语已存在,那么动词前面不做主语的名词一定作状语。2、句中表方位、时间、工具的词语只要放在动词前面,做状语。

四、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类活用有两种情况:1、在名词活用为动词时,它的动词引申义一般不能直接加宾语,如果它后面又恰好有宾语,此时要对这个动词性的名词加上使动用法使它后面的宾语有意义。2、动词本身时不能直接加宾语时,如果这种动词带了宾语,那么必须用使动使后面的宾语有意义。

五、形容词、动词的意动用法这种活用的基本要求是:形容词和动词必须是表示状态或评价的,但不排除极少数特殊情况。当这种形容词或动词直接跟上了要修饰的词,那么很明显这些词是要表示被修饰词的状态或外界对其的评价的,那么这个形容词或动词(一般是形容词居多)就是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

其中,“以”用作介词,因此被修饰词必须是名词或代词。六、宾语前置句主要有三种形式常见: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里有两个要素:1句子必须是否定句。2宾语必须是代词:如“故不我若也”(《种树》)。

一般地,否定代词有“莫”、“不”等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一般的,疑问代词作宾语是指介词宾语,即这个代词置于介词前。一般只要看到疑问代词作宾语一定是宾语前置句。

如:“吾又何能为哉?”(《种树》)“问何以战”(《曹刿论战》)等。三、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如“何……之……”,“唯……是……”等。

七、定语后置 这类句子必须满足:先出现一个名词或代词充当被修饰词 。然后再出现定语部分。

定语部分的一般形式是:“……者……”或“……者”。八、判断句 判断句是表示对某件事物的定义的。

一般有以下几种标志:、1、“……者,……也” 2、“……,……者也” 3、“……,……也” 4、“……者,……”等另外,如果看到“为”在句子中作动词词出现,那么就要判断“为”的解释了。如果“为”解释为“是”,即“为”作判断动词,那么就是判断句,如果解释为“做”或与“做”有关的解释,那么就不是判断句。

判断句的翻译中一定会带有判断动词“是”!!!九、被动句文言文中表被动的虚词有:“为”、“见”等。其中“为……所……”和“见……于……”这种结构一定是被动句。

“见”一般直接跟动词,而被动句的宾语省略,一般这种句式的宾语是指自己,着重表示对某人怎么样。十、省略句省略句一般有三种形式:1、承前省:即前问提到过的东西在表达上为了简洁而省略 。

这种省略句首先要判断省略的成分是什么,再根据成分和语境到前文寻找合适的省略物进行理解。、2、蒙后省:即省略的物在前文没有提及,到后文才出现。

这种省略句第一次读一般看不懂,要先跳过,到后文寻找合适的物来充当省略物,在返回到句子中去理解。3、对话省:即几个人在对话时把彼此都心知肚明的东西省略。

这种省略句省略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寻找。一般来说,这种省略句省略的成分是对话的话题或话题的核心内容也可能是对话者参与对话时所针对的共同对象。

对话省还可以是同一个人的话中的承前省或蒙后省。

4.文言文词类和汉语词类的区别是什么,文言文词类有什么

首先说,文言文词类也是汉语词类。

文言文指古汉语书面语言,与现代汉语一起,都属于“汉语”。汉语词类,是汉语言中词的句法功能分的类。

在分类方法没有区别,无论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区别词、状态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此外,还有拟声词和叹词。文言文的词类与现代汉语最大的差别在于:1、“类”的变化。

现代汉语词的性质相对稳定,而文言文词的性质常常出现变化,即所谓“词类活用”。例如“衣冠”,现代汉语中是名词,指衣服和帽子,在文言文中,基本义也是衣服和帽子,但有时候用作动词,表示穿衣服和带帽子。

2、“义”的不同。文言文一部分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即所谓“古今异义”。

例如:名词“河”,现代汉语指河流,文言文特指黄河;动词“走”,现代汉语指行走,文言文指跑。也有一部分词存在程度不同的意义差别。

3、“字”的不同。表示同一个意思的词,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别。

例如:现代汉语代词“你”,文言文用“汝”;现代汉语介词“在”,文言文用“于”。

5.怎么判断文言文的里的词性和句式那词性

文言词性的判断方法:见以下链接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Kan.aspx?cBlogLog=1000929943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

文言文用法和词性的区别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