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文言文模拟题(高考文言文试题)

1.高考文言文试题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6(含译文)

(四川卷)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未及为而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

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问征人以前路

答案:B 解析: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的“乃”为副词,译作“才”;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的“乃”为连词,译作“竟然”;B.“而”:都做连词,译作“就”。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的“因”为介词,译作“用”,“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的“因”为连词,译作“于是、就”;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的“以”为连词,译作“来”表目的,“问征人以前路”的“以”为介词,译作“把”。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很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原文中说的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

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

高考文言文模拟题及答案,各地市高考模拟题,2022各地高考模拟题

2.收集文言文阅读试题最好附有翻译,可以是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8题。

陈留董宣为洛阳令。湖阳公主①苍头②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以奴骖乘③,宣于夏门亭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④,帝大怒。

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⑤持之。

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⑥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⑦诸吏。

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栗。(《后汉书·董宣传》) 注:①湖阳公主: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诅。

下文又称“主”。 ②苍头:奴仆。

③骖乘:在车右边陪乘。 ④帝:即汉光武帝。

⑤黄门:指太监。 ⑥文叔:刘秀的字。

⑦班:分发。 1、“大言数主之失”的“数”、“强使顿之”的“强”,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shù qiáng B、shǔ qiáng C、shǔ qiáng D、shù qiǎng 答( ) 2、对下列四句中红色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纵奴杀人 纵:放纵。

B、使宣叩头谢主 谢:感谢。 C、强使顿之 顿:指磕头。

D、宣悉以班诸吏 悉:全,都。 答( )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红色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因匿主家 (2)驻车叩马 因格杀之 宣叩头曰 A、两个“因”字相同,两个“叩”字也相同。

B、两个“因”字不同,两个“叩”字相同。 C.两个“因”字相同,两个“叩”字不同。

D.两个“因”字不同,两个“叩”字也不同。 答( ) 4、与“而纵奴杀人”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乞一言而死 B、而翁长铨 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D.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答( ) 5、与“宣悉以班诸吏”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将何以治天下 B、即以头击楹 C、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答( ) 6、下列语句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藏亡匿死 (2)强项令出 A、(1)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 (2)坚强不低头的县令出来 B、(1)躲藏逃跑几乎至死 (2)坚强不低头的县令出来 C、(1)藏匿逃跑犯死罪的人 (2)这是他的强项命令他出来 D.(1)躲藏逃跑几乎至死 (2)这是他的强项命令他出来 答( ) 7、“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现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发出一个命令吗? B.现在你作为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使一个命令执行吗? C、现在你是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制服一个县令吗? D、现在你作为天子,你的威力还不能使县令执行吗? 答( )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董宣在湖阳公主出行时,查堵列举公主过失并打死了杀人犯,公主告诉皇帝,皇帝大怒,欲棰杀董宣。

B.面临被棰杀,董宣没有畏惧,借允许说话之机,阐明应严明法律才能治国之理。 C、董宣的一番话使皇帝醒悟,以头击楹流血被面的自杀之举更是使皇帝感动,而释放董宣并赐钱给他。

D、湖阳公主对皇帝所说的话,是要皇帝想想她的恩德,而为她出气,不能放过董宣。 答( )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曹玮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吾以此取之。”(《梦溪笔谈》) 1、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玮知镇戎军日 知:主管。

B、牛羊无用,徒縻军 縻:束缚。 C、比其复来 比:等到。

D、几行百里矣 几:几次。 答( ) 2、比较下列每组红色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我不欲乘人之怠 ┏乃止以待之 ┗若乘锐便战 ┗故为贪利以诱之 A、两个“乘”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乘”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乘”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乘”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答( )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3、①颇失部伍 ②少选决战 A、①很是让一部分人掉了队 ②隔一会儿就决战 B、①很是不成军队行列 ②隔一会儿就决战 C、①很是不成军队行列 ②少选一些士兵决战 D、①很是让一部分人掉了队 ②少选一些士兵决战 答( ) 4、①歇定可相驰矣 ②人气亦阑 A、①歇息稳定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不足了 B、①歇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不足了 C、①歇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残尽了 D、①歇息稳定可。

高考,文言文,模拟题

3.2010年高考语文备考:经典文言文练习想找2010年高考语文经典 爱问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优秀的散文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 B.《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C.《论语》是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所写的著作,形式上是语录体,它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D.《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子极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快要高考了,希望能在文言文方面做系统的归纳,

文言文一直被视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瓶颈。

它难在两点:一是文字障碍,二是年代隔阂。但文言文又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之一,近年来还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临考前复习文言文有什么总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两句话:课内课外齐进,精读泛读并举。 所谓“课内课外齐进”,指的是既要全面梳理高中阶段学过的文言文,尤其对一些重点篇目,如H版、S版和新教材的共同篇目,更要烂熟于心;又要尽量多读课外的文言文, 以养成对文言文的“语感”。

但现在有不少考生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反正高考中不直接考课文,对课内的文言文不必过于认真。其实,虽然高考中文言文不考课内的文章,但所有的考点都与课内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的联系是直接的。如2003年上海卷第二道文言文题中,要考生解释文中两个“绝”字的含义:一是“人迹绝矣”,二是“无不绝也”。

“绝”的这两的含义在高中语文课文中都出现过。前者如《与朱元思书》的“天下独绝”,后者如《劝学》中的“而绝江河”。

如果对课文非常熟悉,这样的题目真如囊中取物。 有的联系是间接的。

同题中就出现了不少文言文知识点,如名词活用作状语就有好几处,如“东越二岭”的“东”、“斗深百丈”的“斗”、“猿挂蛇行”的“猿”和“蛇”……虽然不一定能在课文中找到完全相同的词语,但只有我们熟悉课文中出现过的词类活用现象,做这类题目也不会太难。 所以考生应始终把课内文章视为基础中的基础,反复研读。

可以按篇目把课内文言文涉及到的各项知识用表格的方式整理出来。要争取做到,只要看到某句话,就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下面随便拎出几句,请同学们试试看,能否马上回忆起出自哪篇文章,其译意是什么。 1。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2。

予自度不得脱身。 3。

则群聚而笑之。 4。

委身为贾人妇。 5。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如果5句话中你只能回忆起2-3句,说明你对课内文言文还非常陌生,你得赶快补救,再老老实实地把高中阶段所有的文言文全部通读几遍。

这个工作一定要做,否则你很难在高考中得心应手。 但仅仅靠课内这几篇文言文又不足以对付高考。

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阅读课外的文言文。这是因为,文言文与我们平时交流用的现代汉语已有较大距离。

而学习语言需要“语感”,它可以极大地增加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这和学外语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状态是:以课内文章为基础,辅以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前者采用精读的方法,后者则采用泛读的方法。

两脚并行,相辅相成,自能收到最佳效果。 建议读一些短小而隽永的文言小品。

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古文观止》等,可以每天读一两篇,细水长流,持之以恒。 这样既可以保持对文言文的“语感”,又可以从中积累写作材料。

后者也可算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吧。 ——来自如忆灵儿同学的爱问回答。

5.全国各省市高考题模拟题精编卷(全国卷)中的语文古文翻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日:“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日:“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日:“《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翻译:于休烈,河南人。于休烈性情纯厚谨慎,机敏聪明。从小好学,善于写文章,考中进士科,多次升官任右补阙、起居郎、集贤殿学士,改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佐朝政,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出京任为中部郡太守。

正值安禄山叛乱, 肃宗即位,改任太常少卿,掌管礼仪事务,兼修国史。肃宗从凤翔返回京城,特别注重听取臣下建议,转对于休烈说:“国君的任何举动都要记録下来,这才是良史。朕有过失,卿是否记下了?”他回答说:“夏禹、商汤检讨自己,他们开国立业也―分盛大。有德之君,不忘纠正过错,臣不胜庆贺。”当时中原凋残,典章几乎散尽,没有史籍可供查寻。于休烈烈上奏说:“《国史》一百零六卷,《开元实録》四十七卷,起居注连同其它綦籍三千六百八十二卷,都保存在兴庆宫史馆。京城被叛贼攻陷以后,全被焚毁。而且《国史》、《宵録》是圣朝大典,修撰多年,如今部没有保存下来'希望交忖御史台审问勘查史馆的有关官员,今府县招致访求。有人另外收存《国史》、《宵録》的,若送到官府,重金购回并从优奖赏。

前任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身陷贼中,此时进入东京,至此将他家收藏的《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到官府。

于休烈不久改任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上《五代帝王论》,皇上非常赞赏。宰相李揆自负才能嫉妒贤人,因于休烈修国史与自己同列,嫉妒他,奏请任他为国子祭酒,暂留史馆修撰以此来压制他。于休烈安然自处,亳不介意。

代宗即位,鉴别官员的名望品德,于休烈受到宰相元载称赞,于是被授为右散骑常侍,依旧兼修国史,不久加授礼仪使。升任礼部侍郎。又改检校工部尚书,兼判太常卿事,正式授任工部尚书,多次进封为东海郡公,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中共三十多年,历任清贵显职,家中没有一石的积蓄。恭谨俭朴温和仁义,从不将喜怒之情表现脸!而礼贤下上,扶持后进,虽位尊年高,从无倦怠之色。酷好书籍,手不释卷,直到临终。大历七年去世,终年八十一岁。这年春天,于休烈的妻子韦氏去世。皇上因于休烈父子儒行著名,特意下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安葬之日赐给仪仗鼓乐。等到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怀悼念了很长时间,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赐给助丧用绢一百匹、布五十端,派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到他家中宣旨慰问。儒士的荣耀,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的。

6.近五年高考浙江卷文言文翻译试题

原文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冒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为什么)去诸?”其父曰:“是非若(你)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都是指墙,‘墉’指高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距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翻译

有个赵国人非常担忧老鼠,他向中山人讨了一只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月多了,老鼠被猫吃了但是鸡也被猫吃了。他的儿子十分担忧,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让它离开呢?”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知道的,我所担心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它就偷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洞穿我的墙壁,破坏我的器具,我将会挨饿受冻。坏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么?如果没有鸡的话,不吃鸡就完了,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你为何赶走那只猫呢?”

7.急求:一篇高考模拟题中的文言文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

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

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概述〕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

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

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注释〕①先高祖:称已故的高祖。唱和:以诗互相赠答。

②倩:请。 ③井田谱:据说西周时曾实行过井田制。

后世有些士大夫为了解决现实土地问题,企图恢复井田制,画出图谱,这是复古的愚蠢行为。 ④干:谋求。

⑤沟洫:沟渠。洫:田间水道。

⑥歘:同“欻(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⑦昀:作者本人,纪昀。

⑧“神而”二句:语出《周易》。意思是,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的修养的才能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

⑨ “能与”二句:语出《孟子》。意思是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那需要自己寻求的。

8.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翻译1

文言文的考查分四类一是实词二虚词三句式四文意的理解〈又分为选择中的和翻译〉。其实这就把原来的家底给体现出来了,以前上课认真听了,课下认真记忆了,学的不错,那现在也不在话下,只要稍微注意一下细节就可以了。如果拉下了,的确让人觉得很苦恼,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的建议是要回归课本。高三对课本重视不够,尤其是语文英语表现更为突出。好象有一本资料万事大吉了,事实并非如此。不仅语文其他科目也一样,课本是最好的资料。我建议要有计划的把课本上的文言文分重点有主次的复习几遍。学习前四个要求有什么比课本更好的资料呢。所以课本学完基本上这些问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就是摸索考试中注意的问题了。当然不做题目我们心里可能不塌实,也可以随老师走的时候作些习题。注意我仍坚持会!会!!会!!!做的时候不仅改正错的题目,还要知道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是不会还是粗心,下次会不会还错等等,然后放在次日清晨读读。不要嫌麻烦,这样做一篇比不求甚解的做使篇还管用。

我觉得要学习一门东西,首先是掌握他的学习方法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同时帮助你是我的幸运,谢谢

9.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问答题怎么答

同学你好!我以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为例。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

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裹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

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

男一人,日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

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答案: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有没有发现什么?这些答案,即使你不看文章,你也能够想出来。简答题一般所考察的是“人物品质”或者“人物行为的原因”。

前者需要你读懂故事之后概括回答,就像生活中所说的“这个人怎么样”,后者则是用文章的句子,分析清楚其中的关系。简而言之,简答题不难,关键是你能够看懂原文,做好积累。

回答时看清,是否需要例子,如果让你简要回答,“短语概括”!写的太多老师也没时间去看!祝高考顺利。

各地高考文言文模拟题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