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言文提高(高三如何快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高三如何快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看到你比较迷茫,我就想起我高三时对数学也很头疼……所以很想帮你。下面教你一个我常用的方法:
既然急性不好,就先找一篇你最熟悉的文言文,然后分析里面都有那些重点的需要掌握的词,尤其是虚词,将这些词进行归类整理,掌握清楚其用法。并且掌握这篇文章里最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其他语言现象。总之,这一篇文章你一定要理解透。
将以此文及你的详细分析誊写到一个小册子上,以此册子为本。每学到一个词的新用法,就记录到册子里,跟原来的“范文”对照进行区分记忆;每学到一个生词,觉得新鲜,也记录到册子里,备以后查阅。
随着积累的词量的增多,你就有了一本自己创立的文言字典。遇到以前见过的词,感觉自己忘了是怎么用的,就查你的这本字典。遇到没见过的,也加进去。
随着积累的词的增多和查阅的次数的增多,慢慢就记住了。即使记不住,也基本能记住大体位置,形成印象记忆。
其实想学好文言文,并不在于你学的文章有多么多,而在于你要学得精,掌握好基本的实词和虚词,以及基本的语言现象,一定要学会分析。
实词好记,虚词多变,多总结多分析,多记忆,学好也不难。慢慢地你就会有兴趣了。
这是个人的一点经验,希望对你有用。从来没有“语文水平很差”这一说,而是你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别灰心,自信一点,多动脑总结经验,你一定能学好的!
2.高考文言文如何提高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
一、精选篇章,抓好熟读、背诵一环
这是历来的传统经验。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学生必须读多少文言文,背熟多少文言文,怎样才能背熟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学生要真正能够独立阅读哪怕是较浅易的文言古籍,不读上100—150篇文言文是不行的,而熟读到背诵程度的,至少在50—60篇之间。其所以要求熟读、背诵五六十篇,是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仅熟悉文言文句法的特点,而且能掌握阅读一般文言文古籍所必须掌握的文言词语。 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熟读、背诵50—60篇文章可能吗?如果按十个学期计算,平均每学期不过五六篇,只要增加课堂的朗读因素,只要重视背诵、默写的反复检查,只要入选的文章便于朗诵,是完全可能的。而这三者中,精选篇章又是重要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凡是生动活泼,能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作品,都是容易熟而且经久难忘的;凡是枯燥乏味,不能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作品,都是难以读熟而且容易忘记的。抓好读熟、背诵一环,督促学生反复温习是重要的,但尤须在精选文章上用功夫,要选择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让学生精读,而且要各类文章齐备。
此外,在教法上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学钻研,也是很重要的。凡是采用注入式的教法,学生对所学的东西难以记住;凡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认真钻研过的东西,学生则难以忘记。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这个体会。
二、系统整理,掌握一定数量词语
严格说来,要具有独立阅读哪怕是较浅易的文言古籍有能力,单是读了百多篇,背熟50—60篇短文还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科学化的教法,使学生掌握阅读一般古籍所必须撑的文言句式和常用词语。文言句式并不复杂,教学中容易解决,本文只就词语方面来进行一些探讨。 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到底要掌握多少文言常用词语。文言常用词语为1350个左右。而在这些词语中,学生有500多个,实际上要着重讲析的只有800多个。这就说明,即使是阅读《孟子》那样的古代哲学著作,在文言词语方面着重讲析800多个也就够了。 对这些要着重掌握的词语,要使学生熟悉它,读后能举一反三,单是逐课讲释是不行的,必须在一个单元结束以后,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我的做法如下:
(一)在文言虚词方面,采用点面结合,反复辨析的方法。比如代词,在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知识后,我就指导他们按人称、批示、疑问三类,共归纳出33个(包括主要不用作代词的“尔、而、乃、若”)。然后抽出其中最常见或用法较复杂的代词如“其”、“之” 、“彼”、“夫”、“或”、“莫”等等,指导学生结合句子结构的分析,反复辨析。文言虚词,在浅易文言文中,除去古今通用或过于生僻的,大致在80个左右,其中兼有多种词性,出现频率最高的,又不到30个。采用上述方法,这30个重点虚词,学生有反复辨析的机会。
(二)在文言实词方面,采用按照特点,分类归纳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有三,即汇合总注、古今对照、综合分析三种办法,所谓汇合总注,就是将几课中的 同义词和近义词找出来,加上总的注释。所谓古今对照,就是将几课中现已消失或古今字面相同而意义迥别的词
列出来,要求学生参看注释,写出与之意义相当的现代语词所谓结合分析,是将几课中字面相同而意义有别(也就是通常讲的“一字
多义”的词)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分析。例如“亡”这个字,有“逃亡”、“灭亡”、“死亡”、“离去”、“丢失”、等义,又与“无”通假。先逐课讲清其一两种意义,然后把例句汇集起来,指导学生分辨它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三)在涉及古代文化知识、名物制度的古名词方面可采用结合课文,适当补充的方法。
现在,对文言虚词、文言实词的归纳整理,一般都比较重视,而对古代文化知识名物制度方面的名词,有的人还注意不够。其实,这些古名词,在古籍中比比皆是。
三、指导自学,扩大学生阅读面
这种自学能力的培养,可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第二阶段,指导学生离开注释阅读课文。在这两个阶段,都注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均要求教师比逐句串释发挥更多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方面,要熟悉全部文言文教材,摸清学生的知识底子,确定在该课应着重讲清什么,并善于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来理解课文。例如教《六国论》在词语方面,学生自学一遍以后,我根据课文中的难点和系统归纳的整理的需要,联系旧课,着重讲了“兵”、“赂”、“互”、“亡”、“暴”、“厌”、“弥”、“判”、“速”、“劫”、“以”、“盖”、“然”、“殆”、“为”、“苟”、等文言实词、虚词,有的从一字多义的角度讲,有的从古今字义异同的角度讲,有的结合句子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