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知鱼乐文言文寓意(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1.刻舟求剑 文言文 翻译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门可罗雀》古文翻译
古文的参考翻译如下:
太史公说:凭着汲黯、郑当时为人那样贤德,有权势时宾客十倍,无权势时情形就全然相反。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下邽(guī,龟)县翟公曾说过,起初他做廷尉,家中宾客盈门。待到一丢官,门外便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他复官后,宾客们又想往见。翟公就在大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郑庄也有此不幸,可悲啊!
一、全文翻译:
【1】原文: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2】译文:
太史公说:凭着汲黯、郑当时为人那样贤德,有权势时宾客十倍,无权势时情形就全然相反,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下邽(guī,龟)县翟公曾说过,起初他做廷尉,家中宾客盈门;待到一丢官,门外便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他复官后,宾客们又想往见,翟公就在大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郑庄也有此不幸,可悲啊!
二、逐句翻译
【1】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参考翻译:太史公说:凭着汲黯、郑当时为人那样贤德,有权势时宾客十倍,无权势时情形就全然相反,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
【2】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参考翻译:下邽(guī,龟)县翟公曾说过,起初他做廷尉,家中宾客盈门;待到一丢官,门外便冷清得可以张罗捕雀。
【3】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参考翻译:他复官后,宾客们又想往见,翟公就在大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4】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郑庄也有此不幸,可悲啊!
参考翻译: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郑庄也有此不幸,可悲啊!
3.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中的汝安知鱼乐 是什么意思
《知鱼之乐》讲述的是艺术家庄子和名学家惠施在濠水岸边散步。庄子随口说道:“你看河里那些鯈鱼舒鳍摆尾轻松遨游,是鱼的快乐。”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道:“我不是你,所以不了解你;你也不是鱼,本来也不了解鱼”庄子又道:“请你回到谈话的主题。你问我:‘你在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你这么问,说明你已经承认我知道鱼的快乐,所以才会问我怎么知道的。可见,你再说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就违反了你的所谓逻辑。我是在濠水岸边,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意思就是: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4.庄子 秋水 鱼之乐 寓意
谁也没有“哑口无言”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大意为:“鱼很快乐”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大意为:“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否快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大意为:“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否快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大意为:“我不是你,不知道你的想法,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想法,道理是一样的。”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大意为:“请回到问题开始,当你问我《汝安知鱼乐》时,即代表你已经认可我知道鱼是快乐的,问我时如何知道的。”
不是寓意的问题,是辩论的技巧问题,不过时两人游玩时的斗嘴而已。知道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典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