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说话用文言文吗(古代的人讲话也是用文言文吗?)

1.古代的人讲话也是用文言文吗?

一。古代人们受教育率很低,只有在写文章时才用文言,老百姓不懂文言,说的是方言型白话.每个时代为了政令通行,在官员中都使用一种通用的口音一般就是当时京城的口音称作都话、官话或官腔,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其实现在的普通话使用北京附近的口音,一定程度上就是袭自明清官话.

二。较早的时候当时的书面语言和口语是差别不很大,在当时算是白话(放在今天看就是文言)大约到了明朝前后,白话与现在语言已相差不多,但由于书籍多是古代传下来的,所以写文章时用的语言和口语就有不同,文言和白话开始明显区别.

古代人说话用文言文吗?,古代人说话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古代人说话也是文言文吗

2.古人说话也是用文言文吗

古人先秦用文言,唐代以后用白话文,白话文在唐代形成。所谓白话文,就如同今天简体字,官方有官话,繁琐难懂,民间发明了白话,简单明了,当然在文采上,被官员认为是低俗的,没文化的。白话文的出现以传奇为标志,看看唐代的柳毅传,它已经没有诗词押韵了。文言在清灭亡以前一直都在官方流行,奏折中题奏中,布告中,有严格的文言格式。官员私下里当然也用白话文交流了。文言文在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不适应快节奏,所以故作高深迂腐不化的学究才用,人民群众是肯定不用了。现代的白话文和古代的白话文略微有所不同,明清小说四大名著就是古代白话文的,看起来还有不少文言词汇。而今天的白话文,就是普通话,文言词汇最少了。

我记得就这些。具体有出入,楼主可以看王力的著作,那里说的准。普通话在唐代就形成,这是无疑问的,而且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所谓清代形成普通话,那是发展,不是最初。

古代人,文言文,说话

3.古代人都用文言文讲话吗

当然不是,文人之间会存在用文言交流的现象,但日常生活还是用白话口语的。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参考:百科/view/9011.htm?fr=ala0

古人是用什么语言互相沟通的/f?kz=69527232

4.古代人说话都说文言文吗

、先秦时文言和口语基本一致中古汉语口语研究尚不足 大约在先秦时期,文言文还是和当时的口语一致的,与现在倾向使用双音节词不同,当时的汉语里单音节词占据上风。

《论语》《孟子》这类,可以说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当时说话,就是这么个腔调。

但是由于书面语本身的保守性,加之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儒家著作经典地位的确立,以及汉字对于汉语的巨大影响,文言文和口语很快就进入了漫长的双轨发展时期。大约在两汉时期,口语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离。

中国第一部方言著作、西汉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除了以通语解释方言以外,还注重以今语解释古语。《方言》卷一就记录:假、炽、怀、摧、詹、戾、艐,至也……皆古雅之别语也,今则或同。

[3] (大意为:假、炽、怀、摧、詹、戾、艐这些词,都是“至”的意思……是从古语分化出来的不同说法,现在有些地方已经通用了。) 虽然文言文和口语都在发展,但前者远远跟不上后者的速度,距离越拉越大。

可惜由于反映当时口语文献远没有文言文献那么丰富,中古时期汉语口语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2、唐代出现白话文宋代文言彻底脱节 这种情况在唐朝出现变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佛教的大发展。

由于潜在教徒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出于方便传播佛教、吸引教徒的目的,大量翻译的佛经和佛教故事多使用当时的口语,成为早期白话的重要来源。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语已经完全脱节。

当时的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一般口语要说的意思。宋吕本中《轩渠录》记述了这么个故事:族婶陈氏顷寓岩州,诸子宦游未归。

偶族侄大琮过州。陈婶令作代书寄其子,因口授云:“孩儿要劣你子,以阋阋霍霍地,且买一把小剪子来,要剪脚上骨出儿胳胝儿也。”

(应为开封地区方言,大意为:要给孩子买把小剪刀,剪去脚上的硬皮和老茧。) 大琮迟疑不能下笔。

婶笑云:“元来这厮儿也不识字!”[4] 宋朝的文人和学者们有时也使用白话文。譬如苏轼最爱用“呵呵”,在给挚友兼亲家文与可写信时、在给同事和文友鲜于子骏写信时、在给“河东狮吼”男主角陈季常写信时,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

[5]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点评史书时也是一口白话:“南北史除了通鉴所取者,其余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说。”[6]宋人的日常对话,就是这么通俗。

3、皇帝也爱说大白话:成吉思汗和朱元璋的圣旨 到了元代,由于汉语并非统治者的母语,很多时候连皇帝的诏书也直录当时的口语。《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录了一篇成吉思汗写给丘处机的诏书,全文如下: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起身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其实“么”这个现当代汉语常用的语气词,早在唐就出现了,来源是“无”。敦煌写本中写作与“无”语音相近的“磨”“摩”,宋代以后写作“麽”“末”,慢慢地演化成“么”。

至于“么”变成现代更常用的“吗”,那是清代的事情了。明清,白话小说诸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等等,不胜枚举。

皇帝批复奏章用大白话也不是稀奇事。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沿海有倭寇来犯,怒而下诏:“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

钦此。” 相比之下,雍正对年羹尧的那一份表白,是不是显得柔肠百折了许多。

4、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书面语和口语发展的双轨发展,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立的局面,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终结。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等,吹响“白话文运动”的号角,终于让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了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

这里有个段子:胡适和黄侃打赌文言文和白话文谁更简洁。胡适对学生说,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了。

复电便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且非常省钱。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

学生们绞尽脑汁拟定了电报,挑出字数最少的一份,写的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胡适念毕,不无幽默地说:“这份电稿仅12个字,算是言简意赅,但还是太长了。

我用白话文只须5个字:“干不了,谢谢。” 二、对古人的误解源于重文言、轻白话 梳理了从先秦到五四,书面语和口语、文言和白话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最早在唐宋时,当时古人的口语就和我们现在的差不多了。

为什么我们总有一种错觉,觉得古人说话都是那么佶屈聱牙呢?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白话文出现时间晚,且被传统社会认为不登大雅之堂。虽然使用先秦口语的“十三经”到了后世已经成了难懂的文言,连汉人的批注对唐宋人来说也很古奥。

可是,儒家经典是士子必修,要想参加科举就不得不学。除了功利的需要,正史、正式的文章、书信,也都必须使用文言文。

语录体的《朱子语类》里,朱。

5.古代人说文言文吗

古代人口语是口语,日常生活中是不可能按照文言文进行交流沟通的。文言文其实是一种书面语言。

任何语言都有口语与书面语之分。古代的文言就是古代的书面语。文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尘不变的。尤其是秦汉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

补充一点:咱们现在的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而古人——尤其是唐宋以前的人,所说的话在语音上更接近南方的一些方言,与现在的普通话听起来是有天渊之别的。这种差别是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中原人民南迁,经济重心南移而造成的。现在的闽南话、客家话、广州话,其实比普通话更接近唐宋口语。最直接的例证就是:请你把那些现在看起来不押韵的唐诗用广州话或闽南话读一下,就会发现大多数的诗都押韵了。古人不仅在语汇和语法上不同于现在——用的是古白话,而且在语音上也与现在有很大差别。吕叔湘先生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古今语言的差别之大:宋朝的朱熹给《论语》做过注解,可谓是孔子研究专家了。然而,要是在孔子正和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来,那么他们在讲些什么,朱熹保管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6.古人说话是文言文么

文言文乃官文,书体文。老百姓有各地的方言

很严谨的文言文只是在写问文章的时候用,就象我们的专业术语一样。

但是,毕竟文化有过变化,古代人说话肯定和我们不一样,带有当时的习惯。

他们的“文言文”是不用学习,就象我们很多人不学习照样会说话一样,受大环境影响,自然就会了

古人说话和现代人有很大的差异,咱们现代人理解的文言文应该是那种不易理解的,绕口难念的文字,对古人来说,因为时代背景和科举制度的限制,古人说话就是那样的,他们写作用的书面文字应该还要“文言”,可能那些没有任何文化基础的古代“文盲”,说话的风格会简单一些,但是绝对不会是咱们理解的白话文,近代中国有好多学者,他们已经开始简化说话方式和写作文字,但是今天的人读起来仍有许多晦涩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春秋战国时期是没有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的,像《论语》就是用当时的口语写成的,但在 们看来却是文言文,在他们看来就是大白话。

清史档案中有这样一份奏折。康熙五十五年(1656)十一月十八日,江南织造官李煦将刻印成册的御制诗进呈玄烨,玄烨御览后十分满意,在诛批中写道: “知道了。诗刻得好,留下了。” 这是三百多年前的古人说话,简直就和现代人一样没有区别,纯粹地地道道的白话口语。我们再来看下面引证的一首诗: 我问你是谁? 你原来是我。 我本不认你, 你却要认我。 噫!我少不得你, 你却少得我。 你我百年后, 有你没了我。 如果不挑明作者姓甚名谁,你说它和今天的现代诗有无两样?前些年香港人拍过一部电影《三笑》,流传甚广,说的是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上面诗句的作者就是这位大名鼎鼎的江南才子。其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7.古代人说话都是用文言文对话的吗

古人说的是文言文,还记得史记上的记的陈胜说的那句话吗?“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里是引用陈胜做平民时的原话。

越是古老的时候平民说的话越是难懂,《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三国》和《水浒》就是明时的白话文,就跟现在的语言差不多了。 其实,现在所说的文言文,是远古时期人们说话,成文当然与口语稍有不同,但差别应该不大。

后来,在文章中沿用下来,而口语变化较大。到唐宋时代,文言与白话的差别就比较大了。

后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就用了当时的白话。白话文的普遍使用是在近现代。

其实现在还有一此地方方言中残留古人说话的影子,以厦门话为例,“吃了没有?”,厦门话只说“食未?”。“有没有?”只需说“有无?”如果问得详细些:“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厦门话则说“到底有抑无?”。

古代人说话用文言文吗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