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子若希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翻译

【注释】 ①选自《论语·先进》,题目是编者所加的。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岁。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

曾参的父亲,约小孔子20多岁。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小孔子42岁。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

用“侍坐”指双方都坐着;陪侍长者闲坐 ②率尔:轻率地、毫不思索地样子。 ③千乘(shèng)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能出车千乘的国家,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

④摄:迫近。进而作“夹”讲。

⑤师旅:古时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一“师”。

后因以“师旅”为军队的通称。 ⑥饥馑:谷的不熟为“饥”,果蔬不熟为“馑”。

⑦比(bì)及:等到。 ⑧方:正道。

这里指辨别是非的道理。 ⑨哂(shěn):笑。

这里略含讥讽的意思。 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

方,见方,方圆。计量面积或体积的一种单位。

面积一方即一丈见方。方六七十,即国土边长为六七十里。

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⑾宗庙之事:指诸侯的祭祀活动。

其中以祭祀祖宗为代表。祭祖必在宗庙(祖庙),故以“宗庙之事”泛指。

⑿如会同:或者在诸侯的盟会典礼中。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会同:诸侯会盟。 ⒀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端,礼服。章甫:礼帽。

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⒁希:通“稀”。

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⒂铿(kēng)尔:铿的一声,琴瑟声止住了。

铿:象声词。指弹瑟完毕时最后一声高音。

尔:“铿”的词尾。 ⒃撰:述。

⒄莫(mù)春: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莫:通假“暮”。

⒅冠者: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

⒆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 ⒇浴乎沂(yí):到沂河里去洗洗澡。

乎:介词,用法同“于”状语后置,乎沂是状语。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

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 (21)风乎舞雩(yú):到舞雩台上吹吹风。

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

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

“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

(22)与:赞许,同意。 (23)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

春服,指夹衣或单衫。成,定。

(24)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喟,叹息声。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老师闲坐。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轻率而急忙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他们的礼乐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琴的声音(逐渐)稀疏了,铿的一声,放下琴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虚数,泛指几个)位成年人,六七个(虚数,泛指几个)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问:“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求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 一 《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

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

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

“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

赵简子之子的文言文翻译,训子文言文翻译,染丝文言文翻译

2.愚溪诗序文言文翻译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作为积蓄,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用文笔自由驱使万物,创造出一个称心满意的审美境界,世间万象没有什么能逃得出我的笔墨形容。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入玄虚静寂之中,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作《八愚诗》,记在溪石上

翻译,希文,染子若

3.求古文翻译···来自《玉堂丛语》,谢文肃在南监·····,未始

谢文肃(谢铎)在南京国子监时(任南京国子祭酒),常常严格要求,禁止学生们送礼;又减少杂役的工资来改善同僚和下属的待遇,没收伙夫的工钱充公,修了东西两栋书楼,以放置印书的刻版。他还上疏请求将杨龟山增补进从祀的范围,而取消吴澄的资格。其他像甄选教师,慎重对待科贡等等的建议非常多。后来在北京国子监时(任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祭酒),又请求增加学生宿舍,修缮食堂。他又说文庙的门前的路又歪又窄,把地买下来,把门面扩大。又买了三十多处官府用的办公场所,供学官们居住以节省他们的租金。这都是从皂隶杂役费用上减少出来的。学生有贫困不堪的,就给补助;有去世的,就请京城官府送钱帮死者回乡安葬。他所提的建议和意见,都师法古书中的道理,有个人独特的见解,从未顺随世俗、讨好别人的想法。

4.文言文所染的原文同译文

原文: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

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

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

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

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白话释义: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

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不仅染丝如此,国家也有“染”。舜被许由、伯阳所染,禹被皋陶、伯益所染,汤被伊尹、仲虺所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

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王于天下,立为天子,功盖四方,名扬天下,凡是提起天下著名的仁义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夏桀被干辛、推哆所染,殷纣被崇侯、恶来所染,周厉王被厉公长父、荣夷终所染,周幽王被傅公夷、蔡公谷所染。

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不当,结果身死国亡,遗羞于天下。凡是提起天下不义可耻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齐桓公被管仲、鲍叔牙所染,晋文公被舅犯、高偃所染,楚庄王被孙叔敖、沈尹茎所染,吴王阖闾被伍员、文义所染,越王句践被范蠡、文种所染。这五位君主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被长柳朔、王胜所染,中行寅被籍秦、高强所染,吴王夫差被王 孙雒、太宰嚭所染,知伯摇被知国、张武所染,中山尚被魏义、偃长所染,宋康王被唐鞅、佃不礼所染。这六位君主因为所染不当,所以国破家亡,身受刑戮,宗庙毁灭,子孙灭绝,君臣离散,百姓逃亡。

凡是提起天下贪暴苛刻的人,必定称这六君。大凡人君之所以能够安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行事合理。

而行事合理源于所染得当。所以善于做国君的,用心致力于选拔人才。

不善于做国君的,劳神伤身,用尽心思,然而国家更危险,自己更受屈辱。上述这六位国君,并非不重视他们的国家、爱惜他们的身体,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治国要领的缘故。

所谓不知道治国要领,即是所染不得当。不仅国家有染,士也有“染”。

一个人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慑于法纪,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居官治政也合于正道了,如段干木、禽子、傅说等人即属此类(朋友)。一个人所交的朋友若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居官治政也不得其道,如子西、易牙、竖刀等人即属此类(朋友)。

《诗》上说:“选好染料。”所谓选好染料,正是这个意思。

此文出自战国墨子所著的《墨子》。扩展资料 文章赏析:墨家主张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反对任人唯亲,它说,做官的不能永远都是高贵的,老百姓也不能永远都是下贱的。

它主张从天子到下面的各级官吏,都要选择天下的贤人来充当。墨子反对统治者发动的侵略战争,声援被侵略的国家,并为此而奔走呼嚎,勇敢地主持正义。

墨子对统治者过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极为反感,主张对统治者要进行限制。对死人的葬礼,墨子主张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这些客观上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墨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兼爱》、《亲士》、《修身》等篇中。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人们不分贵贱,都要互爱互利,这样社会上就不会出现以强凌弱、以贵欺贱、以智诈愚的现象。国君要爱护有功的贤臣,慈父要爱护孝顺的儿子。

人们处在贫困的时候不要怨恨,处在富有的时候要讲究仁义。对活着的人要仁爱,对死去的人要哀痛,这样社会就会走向大同。

墨子的伦理思想虽然抹杀了阶级性,带有空想的色彩,但它却是广大劳动人民要求平等、反抗压迫、呼唤自由的心声。《墨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

5.2015四川卷文言文翻译

2015四川卷文言文译文(节选自《晋书·虞溥传》):虞溥字允源,是高平昌邑人,父虞秘,是偏将军,镇守陇西。

虞溥跟随父亲到陇西,专心研读古代典籍。当时在操场阅兵比武,人们都争着去看,虞溥从不看一眼。

郡中举为孝廉,任郎中,补尚书都令史。逐渐迁任公车司马令,任鄱阳内史。

大建学校,广招学生门徒,转发文书通告属县说:“学校是用来坚定情操涵养性情而积累众多优良品质的途径。情操在心中确立了就体现在行为上,优良品质形成了名望就在教化中显露,所以中等人品的人随着教化而转移,优良品质积累起来好的习性也就形成了。

唐、虞的时候,家家都可以封爵,等到衰落的时候,又家家都可以诛杀,这难道不是教化用来培养习俗,用来改变人的品行吗?自从汉氏失去控制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江表被寇乱隔绝,王者的教化长期废弛,学校教育被荒废而无法进行。现在四海一统,万里统一,亿万民众都在太平的环境里休养生息,应当崇尚道德,广开学业,以帮助协调社会的和谐,广大发扬昌明的教化。”

就具体地制定了条例规定。于是来求学者有七百多人。

虞溥便作文勉励训诫他们说:来读书的学生都是绅士之流,年轻志盛,刚刚开始涉足学业,学习研究经典,这是有大作为的事,树立道德的基础。圣人的学问淡而少味,所以初学的人不喜欢。

等到满了一年以后,阅读的书籍更加广博,学习的知识更加众多,天天听到未听说过的,天天看到未见到过的,然后胸襟开朗,敬业乐群,不觉得教化突然使自己受到熏陶,至高无上的大力使自己达到神妙的境界。所以学习对人的熏染,超过了颜料。

我见到颜料时间一长就会褪色,没有见过长时间的学习而退步的。工匠染布时,先把要染的布准备好,然后准备染料,布和染料都准备好了,染布的工作就可以完成了。

学习也是这样,孝悌忠信就好像是白布。君子在内端正心态,在外修习自己的行为,如果有余力,就可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又德行。

学习的人不担心才能不够,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向往千里马的马,就能成为千里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是颜渊之类的人。

有说锲而舍之,朽木不可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楼。这不就是验证吗?现在学生口中诵读圣人的经典,亲自接受学校中的训导,等到三年,可以小有成效。

而美名流传,有新的称誉,朋友敬而乐之,朝中之大夫静而赞之。于是州府交相聘任,挑选职位去做官,这不是很好的吗?至于包含美质抒发文藻,下笔流畅而华丽,论述世上的事情,探究深奥的道理,使得杨、班收起笔来,仲舒张口结舌,仅是有才能的者的作为,而不是平常的人。

然而积累一勺勺的水成为江河,积聚小土粒增高山峰,如果没有志气不勤奋刻苦,当然不能成功。学生如果断绝人间的杂务,专心学习,长年累月,日积月累,那么也就是或慢或快,或先或后罢了,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不能实现呢?虞溥处理政务胃炎而不凶暴,教化大行,有白鸟停在郡府庭上。

注解《春秋》《左传》,撰写《江表传》以及文章诗赋几十篇。在洛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子虞勃,过江向元帝上《江表传》,诏令保存在秘书阁。原文: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

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

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

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

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

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

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

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

斯非其效乎!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

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溥为政严而。

染子若希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