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自学津梁()

1.

对于黄秋生之言,我认为汉字的简化是符合历史潮流的。简化之后人们虽然不能更直观的直接通过汉字结构来辨识汉字的意思和来历等(比如前几天在汉字英雄里看到过的“医”,从“殹”( yī ),从酉( yǒu)。“殹”,治病时的扣击声。“酉”,用以医疗的酒。二字各有本义,今用“医”为简体字。)。但是简化汉字更方便人们书写和使用,提高了汉字的含金量,符合现代的快节奏。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汉字简化,确是利大于弊。

对于网友的想法,我认为小学课本的制定是教材编写委员会挑选骨干教师和编写人员科学编写的,编写自有它的道理。我认为小学课标对小学生的要求是合理的,在语文方面,有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还有每天要求练字等等,全部在日常学习当中体会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的还可以在古诗学习中对文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网友提到会“丢失文言文承接历史之津梁”,敢问自新文化运动发起白话文运动之后,文言文的地位在国民使用之中作用还是不是很强?如若不然,那只好怪罪发起新文化运动的文人了。只是,这些文人发起运动的目的何在?

历史潮流在上,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矣!

2.急求一段文言译文节选自<梁书>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自汉丞

【参考译文】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

侍奉继母因为孝顺而闻名。当时韦睿的妻兄王橙、姨弟杜恽,在乡里都有很大的名声,他的伯父韦祖征对韦睿说:“与橙、恽相比,你自己认为怎么样?”韦睿谦逊不敢回答。

祖征说:“你的文章比起他们来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该超过他们,而且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 ” 立太子后,韦睿担任太子右卫率,并出任辅国将军。

天监四年,梁军北伐,梁武帝下诏让韦睿统领各路军马。韦睿派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打北魏的小岘城,未能攻下。

韦睿在围城的营寨巡视时,发现魏城中忽然有数百人走了出来,在城外列阵。 韦睿想攻打他们,各位将领都说:“我们刚刚都是轻装而来,没有作战的准备,等我们回去穿上盔甲后,才能够向他们进攻。”

韦睿说:“不能这样。北魏城中共二千多人,关闭城门坚守,完全能够自保。

现在这些人无故走出城外,他们一定是骁勇的将士,如果能挫败他们,这城池就自然可以攻下。 ”众将仍然犹豫不决,韦睿指着自己的符节说:“朝廷授给我这符节,不是用它来作装饰的,我的军法,是不可违抗的。”

于是向魏军发起进攻,将士们都拼死作战,魏军果然败阵而逃,韦睿趁势急攻,到半夜就把小岘城攻了下来。韦睿对老朋友,毫不吝惜,年龄七十以上的士大夫,韦睿大多让他们担任假板县令,因此乡里人都很思念他。

天监十五年,韦睿上表请求辞官,梁武帝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天监十七年,征召他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不久赐给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人宫值班。

韦睿在朝廷中,为人温顺恭谨,从不与人对视,梁武帝非常敬重他。韦睿本性慈爱,抚养成了孤儿的侄子,待他胜于自己的儿子。

他将历来任官所得的俸禄和赏物,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家里没有多余财物。后来被任为护军,在家里闲暇无事,他仰慕万石、陆贾的为人,于是把他们的画像挂在墙上独自欣赏。

当时他虽然年事已高,但有空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读书学习。他的第三子韦棱,尤其通晓五经史籍,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博识广闻。

每当韦睿坐着的时候,韦棱就要他解说经书,韦睿对疑难要义的阐释,韦棱往往比不上。梁武帝当时正一心礼佛,全国也都迅速跟从,形成风气。

韦睿身居要职,却不愿跟随世俗之风,他的行为大致和往常一样。

津梁,文言,文自学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游桃花记br?

【答案】【小题1】D【小题2】D【小题3】B【小题4】昔陶征君以避秦数语/输写心事/借桃源为寓言/非有真桃源也/今桃花近在城齿/无一人为花作津梁/传之好事者【小题5】(1)居民用细细的榆枝和柔软的柳枝编制篱笆,桃花间隔杂种在菜地里,盘绕纠结如同绣品(2)那么我对于桃花这一桩事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功过各半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D项解释错误,“第赏花护花者”的下句“舍吾党后,能复几人?”大意是来赏花护花的人,除去我们这群人外,还能有几人?可知,第,应为只是。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

A.介词,介绍动作施行的时间.“在”/介词,介绍动作施行时涉及的对象,“把”.B.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介词,表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替,给”.C.副词,判断句中表强调、确认,“是”。

/连词,表顺承关系,“于是”D.副词,顺承关系,“于是”.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把选项放回原文,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做出取舍。B项表述不准确,不是十八人,后面又出现了文卿、直卿兄弟。

所以选B。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这句的大意是昔日陶渊明用《桃花源记》书写一段心事,借桃花园作寓言,并非真有桃花园。

现在桃花近在城郊却没有一个人为花做媒,传播消息给好事者。还要注意文言虚词“非”,“也”;表时间的“今”。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5】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绾结相错、于、可谓。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南城独独向阳,城下多栽种桃花。

桃花吸收了阳气和水色,非常繁盛娇艳。居民用细细的榆枝和柔软的柳枝编制篱笆,桃花间隔杂种在菜地里,盘绕纠结如同绣品。

我在花朝节后的一天,叫上陈山人父子,暖了酒提上盛酒的小榼,和胡安甫、宋宾之、孟直夫一起渡过河,来到城东,(此处)桃花十分繁盛。 (我们)推门闯入一户农家,见到一位老翁,准备了鸡肉米饭招待客人。

我们这群人冲到筵前索要酒肉,请求将酒肉筵席移到桃花树下。老翁很惊愕,但仍然十分恭谨地依从了我们的要求。

我们也没有(与老翁)互通姓名,就用梨花杯,畅饮一番。又攀上桃树枝,坐在花丛中,凭藏钩游戏的输赢确定名次,五六个人在落花丛中像轱辘一样翻滚。

又像孤猿狂鸟,探视花叶窥探果实,只担心枝条太细脆。到了日落十分才散去。

这一天,老翁(权且)将花朝当作生日,我在酒后作了歌诗赠送给他,作为老翁第二天过寿的贺礼。十四日,我和希周、直夫、叔意提着酒壶,刚刚出路口,半路就遇上伯灵、子犹,就拉住他们一起前往(南城)。

又遇到袁长史披着鹤氅进入城中,长史得知我们要去看花的消息,便同我们一起返回桃花溪。到了那里就看到田先生正握着锄头清理草根,见到我们,就更换衣帽出来迎接客人。

客人正分散着蹲坐在石头上,安甫、宾之、箕仲父子都提着酒榼来陪酒了。董、徐、何三位先生在城上见到,脸色为之(欢喜得)改变了,又踉踉跄跄地下城来,用酒和鲜笋、蛤蜊来陪酒了。

这时,未受邀约而突然来会的客人总共有十八人,(加上)田先生的儿子归骈一共是十九人。榼十一个,酒七八壶。

酒尽而兴浓,桃花醉去了而客人愈加清醒,装酒的瓶、罍互相以无酒为耻。忽然城头有人用长绳子悬挂一樽酒坠下城来,这送酒的客人原来是文卿、直卿兄弟。

我们大为欢喜,欣赏他们是风雅之士。当时每个人各自归作一队,每队都各自游戏。

长史、伯灵在棋局上斗智。诸多棋子,饱受空拳荼毒,主人头发短耳垂长,有神仙之姿,老迈却言笑晏晏。

这是尚有余酒,就从花篱外邀请过路客人,不管生熟美丑,把一杯酒灌进口中,把一枝桃花插入鬓角:每个人都得到了大欢喜吉祥才离开。 天色已晚,归鸟回巢,我也返回了,大家都在月色下相互搀扶着回家(因为喝醉了),回头看纱巾衣袖上面,都是星星点点的酒痕和桃花瓣。

昔日陶渊明用《桃花源记》书写一段心事,借桃花园作寓言,并非真有桃花园。现在桃花近在城郊却没有一个人为花做媒,传播消息给好事者。

自从我来到此处游玩后,几日之内,桃花树下就踏出了一条路径(来的人很多)。只是前来赏花护花的人,除去我们这群人外,还能有几人?又有几人用暴风骤雨的手段摧折桃花,致使地下一片红色。

4.翻译古文谁帮我翻译这篇“汉代乐府民歌(战城南)”

汉代乐府民歌(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

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莫不夜归。 今译: 战斗打南城外,直到北城倒下来, 遍野尸体不埋葬,乌鸦飞集来啄食。

听我告诉你乌鸦:“且要为死者作哭嚎,野外死首无人葬,尸肉怎会去你逃?” 激激河流深见底,暗暗蒲塘芦苇丛, 骁勇骑士战斗死,疲惫战马徘徊呜。 桥梁上面造房子,怎样可以通往南,怎样可以通往北? 田野已荒禾黍无,你们果腹何所食? 既然粮食无,欲做忠臣良将怎可能? 诚心的想念你们忠臣和良将, 忠臣良将之功绩实在是令人思念。

早晨行军去征战,晚上不见生者还。

5.医古文课文的翻译<越详细越好>

《医古文》是中医药专业“3+2”五年一贯制高职、自学考试、职称考试及普通大学的必修必考课程。

由于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繁体字,对古文特别是医古文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当他们一进入中专或大学学习《医古文》这门课程时,一开始的畏难情绪很大,学习热情不高。

有的同学甚至认为我是来学专业的,学不学医古文无所谓,而不知学习医古文是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与前提。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老师的教授引导之后,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

大多数同学不仅喜欢上了这门课程,而且在学习古文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更从先贤们的严谨治学、刻苦钻研、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中感受到了他们人格的魅力,并成为激励学习的动力。为了使更多的同学对这门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学习,笔者以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段逸山先生主编的全国高教自学指定教材及普通高校新世纪规划教材《医古文》为依据,结合这几年讲授这门课程的实践与体会,写下此文,一则给学习者以津梁,二则以就教于行里。

面对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我会经常对他们说,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她绝非一人所创,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百代传承,千载创新而成为救死扶伤的国之瑰宝,并以其奇特的医理疗效而在世界独树一帜。然而,传承这一瑰宝的载体是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载体就是医古文。

因此,对于中医药学生来说,学好医古文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医古文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1 何谓医古文 医古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医古文是指我国古代所有的医药学文选典籍。

狭义的医古文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医古文》课程。也是我要在这里重点讲述的知识。

这种狭义的医古文按词义切分,有“医”和“古文”两层意思。这个“医”,指中医,含中医药历史文化;“古文”指古代语言文字。

由此可知,医古文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古代中医药的语言文字;二为古代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对我们医学生来说,简言之,《医古文》是研究祖国古代医学文献与语言文化现象的基础课程与学科。

学习对象了解了,固然必要,但仅仅是掌握一个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其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大纲的要求。

教材的体例,突出的重点等等。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习才有成效。

因此,也就引出了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2 《医古文》的学习内容 医古文作为祖国医药技术与语言文化的载体,在数千年历史发展的传承中,以其独有的方式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基础深厚,理论独特,学科多元,形式多样的文化体系。

在段逸山教授选编的中医药大学教材《医古文》中,遴选了名医传记、医著序言,医理阐释,医案凡例等,集中反映了祖国古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集古代哲学、医学、文史、伦理等医家理论,诸子思想,各家学说于课文之中,兼长并蓄,自成一家。 具体解析,在编写方式上,它分上编(阅读文选);下编(基础知识,自考教材为阅读指导);及附编组成。

上编阅读文选部分有传记、序文、医论、医则等体裁的文章四十篇;下编基础知识部分有汉字、词汇、语法、修辞、今译、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附编为简繁字对照表和异体字整理表两个方面。整个教材体例合理,容量适中,便于学习。

但这毕竟是一部有七十多万字的洋洋大篇,泛泛而学,对于初涉者必定难以适从,只有既窥全貌,又抓肯綮,才能学有所成。怎样才能做到既能了解教材全貌,又能掌握课文的重点呢?这就是我要重点讲的第三个问题。

3 如何掌握学习《医古文》的重点与方法 医古文,首字为“医”,医则难学,次字为“古”,古文难懂,第三字为“文”,文为繁体字则难认。难!难!难!面对学习的种种困难,掌握学习《医古文》能克难制胜的重点与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笔者的践行,学习《医古文》的重点与方法可概括为:抓住一个重点;明确三个目的;注重五个方面。 3.1 抓住一个重点这个重点就是必须较全面地掌握《医古文》中重点词语的词义。

中国语文,论今及古,都是以词语为语言组织的基本单位。如果你对词语的数量掌握不足,词语的意义理解不清,词语的应用把握不准,那就很难学好医古文。

因此,学习医古文的首要问题,重中之重就是一定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去掌握词义。如果词语的数量在胸中一鳞半爪,那便犹如缘木求鱼,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只有在词语数量的掌握上如韩信率兵,才能在词义的理解中融会贯通,应用中得心应手。重点明确了,那么这个重点怎样才能抓住?怎样才能掌握呢?下面所要论述的实际上也是落实“掌握词义”这个重点的措施与方法。

3.2 明确三个目的这三个目的就是阅读、理解与应用。教材主编段逸山教授曾明确指出:“增强医古文的阅读能力,是学习医古文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医古文最为标准的尺度,是测试医古文阅读素养的圭臬〔1〕。”

如何阅读理解?如何做到有效地阅读理解?我在这里介绍一个可以提高阅读与理解课文效率的“三结合”方法。 3.2.1 点面线结合“点”就是字、词、义。

在阅读中一定要注意理解并掌握一些重点的字义词义。“面”就是教材中的四十篇课文。

这四。

6.苏轼文集序 翻译

比较完整的翻译参考如下

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在太子太傅杜衍老先生的家中发现了他一生中文章的遗稿。于是将它编辑整理成十卷。子美是杜老的女婿。我便把编好的苏氏文集归还给杜家,并对杜老先生说:“这些文章真是金和玉一般啊,即使把它遗弃在污泥之中,也不会消磨腐蚀。它尽管在某一时期被人遗弃。但一定有被后人收藏起来当作珍宝的时候。虽然,它还埋没着没有问世,但它的精神与奇特的光辉,已经常常表现和进发出来。外物都不能掩盖住它。所以,正当作者遭到排挤摧残,流浪在外,生活穷困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自然地风行天下,即使他的冤家仇人,以及曾经能出力排挤打击致他于死地的人,对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诋毁和掩盖。人们的感情,大抵轻视近代的而重视古代的,苏子美生活在今天又屈居下位,他的文章尚且如此受人重视,可以想象,他在后世将会受到人们怎样的喜爱敬重呢!您老不必遗憾。”

我曾经考察了前代文章与政治兴盛衰败的一些情况。唐太宗治理天下接近三代圣王,可是文章不能革除齐梁等朝代浮靡文风的残余习气。对此,我感到很奇怪。一百多年以后,韩愈、李翱一辈人物出现,因而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的传统。唐代衰亡后,战乱不止,又过了一百多年建立了宋朝。天下统一,安然无事。又几乎过了上百年,直到今天古文才开始兴盛。自古以来,平安的时代少,混乱的时代多。幸而如今时代承平了.但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像这样困难呢?难道是很难得到能得以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如果一旦有了这样的人,又幸运地出现在平安的时代,世上难道就可以不重视、不爱惜他吗?哎!我的好友苏子美,却因为一顿酒饭的小过失被诬陷,以至削职为民,流落在外地死去。这可真正值得叹息流泪,并使人替那些担当要职应该为国家培育人才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

苏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我学习古文反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在礼部参加进士考试,发现当时学习文章的人,一心追求声调对偶,摘取割裂古人的文句,称之为“时文”,还以此来彼此互相夸耀。但是,唯独子美跟他哥哥苏才翁,参军穆伯长,创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的人都非难讥笑他们,可子美不理会这一切。后来,皇上担忧“时文”的影响不好,发下诏书,开导勉励学习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的时候,那股风气才慢慢消失,学写文章的人逐步趋向写古文了。独有苏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从始至终地守定自己的志向.不被世俗的爱好牵着走,可以称得上是不寻常的有独立见解的人啊。

7.文言文中,津雄是什么意思

在古汉语中,‘津’‘雄’各自成词,'津雄‘二字可译为‘有名的道路’。【具体情况当遵从语境】

jīn

①渡口。《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五~。”

②门路;门径。《晋书?陶侃传》:“欲之,困于无~耳。”

③津液,中医称人体内分泌的汗、泪、唾液等一切液体。《素问?调经论》:“人有精气~液。”【又】特指唾液。陆佃《埤雅?释草》:“今人望梅生~,食芥坠泪。”

④泛指其他液汁。《采草药》:“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泽皆其根。”

【津津】⒈凶恶的样子。⒉洋溢、充盈的样子。⒊兴趣浓厚的样子。

【津梁】⒈桥梁。⒉喻指桥梁作用的事物。⒊佛教用佛法引渡众生。

xióng

①公鸟。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飞雌从绕林间。”

②雄性的生物。《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

③雄健;勇武。《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小乔初嫁了,~姿英发。”

④杰出的。《赤壁之战》:“将军以神武~才,兼仗父兄之烈。”

⑤突出的、有巨大影响力的人或事物。《赤壁赋》:“横槊赋诗固一世之~也。”《国殇》:“魂魄毅兮为鬼~。”【又】奸雄。《谭嗣同》:“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又】首领。《读孟尝君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耳。”

【雄父】公鸡。

【雄张】豪横自大。

【雄长】称霸。

文言文自学津梁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