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四调文言文阅读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禹偁?)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禹偁?
【答案】【小题1】A【小题1】B【小题1】C【小题1】未知明年又在何处 / 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 幸后之人与我同志 / 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1处1分)【小题1】(1)(4分)夏天适宜听落得很急的雨,有像瀑布一样的声音;冬天适宜听下得很密的雪,有像碎玉洒落一样的声音。
(2)(4分)。我听竹工说:“用竹做瓦,只可以用十年。
如果铺两层,就可以用二十年了。”【答案解析】【小题1】比屋:挨家挨户。
【小题1】①写小楼的构造,②写作者的穿戴,③写作者默坐时排除世俗杂念。 【小题1】竹楼外所见的优美景色是略写【小题1】本题考查断句,除了把握句意之处,虚词也可帮助断句。
译文:不知明年又在什么地方,难道还怕竹楼容易朽坏吗?希望后来的人跟我志向相同,能接着修整它,希望这座竹楼永远不会朽坏。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
(1)得分点:其中“宜”字应该译为“适宜”“适合”之意(1分)。“有瀑布声”“有碎玉声”译为比喻句(1分),有“听”之意(1分)。
全句翻译通顺(1分)。(2)其中“闻……云”译为“听……说”(1分)。
“竹之为瓦”译为“用竹做瓦”(1分)。“重”译为“两层”(1分),全句通顺1分。
【附录·文言文译文】黄冈竹楼记王禹偁黄冈地区盛产竹子,大的像椽子那么粗。竹工破开它,刮去竹节 用来代替陶瓦。
家家户户都这样, 因为竹瓦既便宜又省工。在月城的西北角,女墙塌毁,野草丛生,我利用(那里的空地),盖了两间小竹楼,跟月波楼接通。
(登上小楼)远望山色一览无余,平视江波,幽静辽远,(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适宜听落得很急的雨,有像瀑布一样的声音;冬天适宜听下得很密的雪,有像碎玉洒落一样的声音。
(这里)最适宜弹琴,琴声和谐流畅;最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妙,最适宜下棋,棋声丁丁悦耳;最适于投壶,箭声铮铮动听。这些乐趣,都是竹楼给予的。
在办完公事后的闲暇时间,披着鸟羽编织的大氅,戴上华阳巾,手拿一卷《周易》,焚香默坐,排除世俗杂念。 这时,水色山光之外,眼前只有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
等到酒醒之后,茶尽烟消,送走夕阳,迎来皓月,这也正是谪居生活中的快乐之处啊!那齐云楼,落星楼,高确实是高!井干楼、丽谯楼,华丽确实是华丽!但它们只不过是用来贮藏妓女,陈列歌舞罢了,这不是诗人应做的事情,我也不屑于去做。 我听竹工说:“用竹做瓦,只可以用十年。
如果铺两层,就可以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乙未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丙申年又转到广陵,丁酉年又调入中书省。
戊戌年的除夕,奉命调到齐安。己亥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停,不知明年又在什么地方,难道还怕竹楼容易朽坏吗?希望后来的人跟我志向相同,能接着修整它,希望这座竹楼永远不会朽坏。 咸平二年农历八月十五记。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袁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
1。
B2。A3。
(1)袁公侦查到案件的实情,就抓捕并制裁了这个宦官,严格执法一点也不宽贷,同僚认为宦官是皇帝近臣,就吓唬袁公说应该放了他。(2)袁公于是遍告东江地区,要核实毛帅上报情况的真假,毛帅像痛恨仇人一样痛恨袁公,教唆言官寻找事端中伤袁公。
。4。
为石昆玉伸冤,制裁杀人宦官,救忤旨御史,弹压登莱,声讨毛文龙,处理朝鲜政变。5。
公又疏请行权怀远 / 谓奴方欲西寇 / 当令倧犄角用命 / 戮力珍扫/ 以盖前衍 / 时以为得策/诏许之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一定要把词语的意思带入句子,把句子的意思带入文章,语义通顺才可以。快:为……感到痛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文言虚词除了要熟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外,还要注意使用恰当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推断。常见的语境推断法、句位分析法、代入检验法、语法分析法等要熟练使用。
连词,因为; 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代词,……的人。 C.介词,在 / 介词,被;D.介词,因 / 介词,为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得分点:(1)“廉”“绳”“贷”“怵”各1分,流畅1分;(2)“核其虚实”“嫉公如仇” “唆”“中” 1分,流畅1分。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4。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认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本题是概括事件,不能和人物的性格、品质等混淆在一起。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5。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之”“已”“兵”“召”等。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金史 列传第三十四的全文翻译
黄久约,字弥大,东平须城人。
曾祖父黄孝绰有高尚的隐逸情怀,号称“潜山先生”。父黄胜,当济州通判。
母刘氏,尚书右丞刘长言的妹妹,一天晚上梦见老鼠衔着一颗明珠,睡了很久之后黄久约就降生,这是在子时。擢进士第,调郓城主簿,三迁曹州军事判官。
有盗窃民财,诉者以为强, 郡守想给他罗织重罪。久约调查实情,罪犯免于一死。
总计高升过礼部员外郎,兼翰林修撰,升待制,当磁州刺史。磁州环山,一向多盗贼,既获而款伏者,审录官或不时至,系者多以杖杀, 或死狱中。
久约恻然曰:“百姓虽当了盗贼,而不经过审判就处死可以吗?”才规定判决后再施行刑罚。 久之,复入翰林为直学士,不久当左谏议大夫,兼礼部侍郎,是贺宋生日副使。
至临安,恰恰馆伴使病,宋朝人商量想要以黄久约副使代行正使职权,久约说:“假设副使也得病,又想用都辖、掌仪之辈小官代替吗?”竟令国信使独前行,副使与馆伴副使联骑如故,乃终 礼而还。道经宿、泗,见贡新枇杷子者,州县调民夫递进,还奏罢之。
时以贫富不均,或欲令富民分贷贫者,下有司议,久约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贫富不均,亦理之常。
若从或者言,适足以敛怨,非损有余补不足之道。”章宗时领右丞相,韪其议。
寻上章请老,诏谕之曰:“卿忠直敢言,匡益甚多,未可使去左右。”迁太常卿,仍兼谏职。
时郡县多阙官,久约言:“世岂乏材,阂于资格故也。明诏每责大臣以守格法而滞人材,乞断自宸衷而力行之。”
世宗曰:“此事宰相不属意,而使谏臣言之欤?”即日授刺史者数人。久约又言,宜令亲王以下职官递相推举,世宗曰:“荐举人材,惟宰相当为耳,他官品虽高,岂能皆有知人之监?方今县令最阙,宜令刺史以上举可为县令者,朕将察其实能而用之。”
又谓久约曰:“近日察举好官,皆是诸科监临,全无进士,何也?岂荐举之法已有奸弊,不可久行乎?”久约曰:“诸科中岂无廉能人,不因察举有终身不至县令者,此法未可废也。”上曰:“尔举孙必福是乎?”久约曰:“臣顷任磁州时,必福为武安丞,臣见其廉洁向公,无所顾避,所以保举。
不谓必福既任警巡使,处决凝滞。”上曰:“必福非独迟缓,亦全不解事,所以罪不及保官者,幸其无赃污耳。”
久约无对。必福五经出身,盖诸科人,故上问及之。
翌日侍朝,故事,宰相奏事则近臣退避,久约欲趋出,世宗止之,自是谏臣不避,以为常。 章宗即位,久约以国富民贫、本轻末重、任人太杂、吏权太重、官盐价高、坊场害民、与夫选左右、择守令八事为献,皆嘉纳之。
再乞致仕,不许,授横海军节度使以优佚之。明昌二年致仕,卒。
久约隽朗敢言,性友弟,为文典赡,有外祖之风云。李晏,字致美,泽州高平人。
性警敏,倜傥尚气。皇统六年,登经义进士第。
调岳阳丞。再转辽阳府推官,历中牟令。
会海陵方营汴京,运木于河,晏领之。 晏以经三门之险,前后失败者众,乃驰白行台,以其木散投之水,使工取于下流,人皆便之。
丁内艰,服除,召补尚书省令史。辞去,为卫州防御判官。
世宗素识其才名,寻召为应奉翰林文字,特令诣阁谢,上顾谓左右曰:“李晏精神如旧。”慰劳甚悉。
时方议郊礼,命摄太常博士,俄而真授。为高丽读册官,五迁秘书少监,兼尚书礼部郎中,除西京副留守。
世宗谓侍臣曰:“翰林旧人少,新进士类不学,至于诏赦册命之文鲜有能者,可选外任有文章士为之。”左右举晏,上曰:“李晏朕所自识。”
于是召为翰林直学士,兼太常少卿。以母老乞归养,授郑州防御使,未赴,母卒。
起复为翰林直学士。 世宗御后阁,召晏读新进士所对策,至“县令阙员取之何道”,上曰:“朕夙夜思此,未知所出。”
晏对曰:“臣伏念久矣,但无路不敢言。今幸待罪侍从,得承大问,愿竭所知。”
上曰:“然则何如?”对曰:“国朝设科取士,始分南北两选,北选百人,南选百五十人,合二百五十人。词赋经义入仕之人既多,所以县令未尝阙员。
其后南北通选,止设词赋一科,每举限取六七十人。入仕之人既少,县令阙员,盖由此也。”
上以为然,诏后取人毋限以数。寻擢吏部侍郎,兼前职,谕旨曰:“卿性果敢,有激扬之意,故以授卿,宜加审慎,毋涉荒唐。”
俄为中都路推排使,迁翰林侍讲学士,兼御史中丞。 会朝士以病谒告,世宗意其诈,谓晏曰:“卿素刚正,今某诈病,以宰相亲故,畏而不纠欤?”晏跪对曰:“臣虽老,平生所恃者,诚与直尔。
百官病告,监察当视。臣为中丞,官吏奸私则当言之。
病而在告,此小事臣容有不知,其畏宰相何图焉。”既出,世宗目送之,曰:“晏年老,气犹未衰。”
一日,御史台奏请增监察员,上曰:“采察内外官吏,固系监察。然尔等有所闻知,亦当弹劾。
况纠正非违,台官职也,苟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顾谓晏曰:“豳王年少未练,朕以台事委卿,当一一用意。” 初,锦州龙宫寺,辽主拨赐户民俾输税于寺,岁久皆以为奴,有欲诉者害之岛中。
晏乃具奏:“在律,僧不杀生,况人命乎!辽以良民为二税户,此不道之甚也,今幸遇圣朝,乞尽释为良。”世宗纳其言,于是获免者六百余人。
故同判大睦亲府事谋衍家有民质券,积其息不。
4.刘魁,字焕吾文言文翻译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刘魁传
【原文】
刘魁,字焕吾,泰和人。正德中登乡荐。受业王守仁之门。嘉靖初,谒选,得宝庆府通判。历钧州知州,潮州府同知。所至洁己爱人,扶植风教。入为工部员外郎,疏陈安攘十事,帝嘉纳。二十一年秋,帝用方士陶仲文言,建祐国康民雷殿于太液池西。所司希帝意,务宏侈,程工峻急。魁欲谏,度必得重祸,先命家人鬻棺以待。遂上帝曰:“顷泰享殿、大高玄殿诸工尚未告竣。内帑所积几何?岁入几何?一役之费动至亿万。土木衣文绣,匠作班朱紫,道流所居拟于宫禁。国用已耗,民力已竭,而复为此不经无益之事,非所以示天下后世。”帝震怒,杖于廷,锢之诏狱。时御史杨爵先已逮系,既而给事中周怡继至,三人屡濒死,讲诵不辍。系四年得释,未几复追逮之。魁未抵家,缇骑已先至,系其弟以行。魁在道闻之,趣就狱,复与爵、怡同系。时帝怒不测,狱吏惧罪,窘迫之愈甚,至不许家人通饮食。而三人处之如前,无几微尤怨。又三年,与爵、怡同释,寻卒。隆庆初,赠恤如制。
【译文】
刘魁,字焕吾,是泰和人。正德年间由州县荐举考中进士。在王守仁门下接受学业教育。嘉靖初年,到吏部应选,得任宝庆府通判。历任钧州知州,潮州府同知。所至之处洁身自好仁爱对人,扶植淳朴民风教化。入京做工部员外郎,上疏陈说十件排除祸患,使天下安定之事,皇帝很是赞赏都接纳了。嘉靖二十一年秋天,皇帝采纳方士陶仲文的谏言,在太液池西边建造祐国康民雷殿。主管官员迎合皇帝的心意,追求宏大奢侈,督察工役特别严厉。刘魁想上谏,(但是)考虑到必定会得到大祸,(于是)先令家人买好棺材等着。然后上书皇帝说:“最近以来泰享殿、大高玄殿几项工程尚未结束。国库里的钱财还剩多少?每年收入又是多少?一项差役之花费动辄达到亿万。工程建筑铺张浪费,工匠也被分赐朱紫臣衣,道士所居之所和宫廷建筑一样(奢华)。国用已经耗尽,民力已经用尽,而又做这种荒诞不经无益国家百姓之事,这不是用来稾示天下后世的做法啊。”皇帝大怒,当廷杖责他,把他关到诏狱里。当时御史杨爵已经先被逮捕,既而给事中周怡也被逮捕,这三人屡次濒临死境,(但是他们)讲授诵读不停。被关押四年后得到释放,不久又重新逮捕了他们。刘魁还未到家,锦衣卫校尉已经先至他家,逮捕了他弟弟走了。刘魁在路上听说此事,赶快回到狱中,又与杨爵、周怡一起被捕。当时皇帝的怒气不可预知,牢狱的官吏害怕受责,(他们的情况)窘迫更加严重,(甚至)到了不许家人送饮食(的地步)。而(这)三人处之泰然,没有一点儿怨言。又过了三年,与杨爵、周怡一同释放,不久去世。隆庆初年,(对他的)赠赏和恩恤都按照相关的制度(下达了)。
5.《刘崧传》文言文翻译
刘松,字子高,是泰和人。原来的名字叫刘楚。家境贫寒,致力苦学,天寒没有炉火,手都冻裂了但是仍然抄录不停止。他自幼就很博学,天性清廉谨慎。兄弟三人共居在草屋里,有薄田五十亩。等到他显贵后,也没有增添任何田产。
十年都用一条布被,直到被老鼠咬坏,才更换掉,但仍然把它修补改成衣服给儿子穿。做官时从来不让家人跟随在身边。到北平上任时,只带了个书童,到达北平后就把他打发回去了。黄昏时差吏们下班,只有他孤灯读书,常常是一直到天亮。他善于作诗,豫章人有推崇他为“西江派”的说法。
原文:
刘菘,字子高,泰和人,旧名楚。家贫力学,寒无炉火,手皲裂而钞录不辍。崧幼博学,天性廉慎。兄弟三人共居茆屋,有田五十亩。及贵,无所增益。十年一布被,鼠伤,始易之,仍葺以衣其子,居官未尝以家累自随。之任北平,携一童往,至则遣还。晡时吏退,孤灯读书,往往达旦。善为诗,豫章人宗之为《西江派》云。
此文出自清朝·张廷玉《明史·刘崧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康熙四年(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明史》修纂第一阶段无绩可言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史料的缺乏和人力的不足。当时不仅没有力量整理明朝的邸抄和档案,而且在征求图书时,献书者也极少,就连最基本的史料明代历朝实录也不完整,天启朝实录缺少七年以后部分,崇祯朝因亡国而无实录。如此种种,也限制了《明史》修纂工作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