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子路宿的文言文翻译(“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这句话出自哪里?及其全文是什么?)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这句话出自哪里?及其全文是什么?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这句话出自《论语•微子》。
全文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煮饭让子路吃,又让两个儿子跟来见子路。
全文的意思是: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子路问:“您见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就把拐杖插在一边去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煮饭让子路吃,又让两个儿子跟来见子路。第二天,子路告辞,赶上孔子,把遇到老人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子路到了老人的家,老人已经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能抛弃呢?想使自身不受玷污,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大伦。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职责,至于我们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赏析:
1、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子路拱着手恭敬的站着。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款待子路。又叫他的二个儿子出来相见。
这一段讲子路遇见荷蓧丈人,这位老人很有意思,他批评子路很严厉,招待子路很热情。老人留子路住宿并杀鸡为黍热情招待他,这与子路“拱而立”有关,因为这表现了子路懂礼、尊老。
2、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说:“不去做官这是不合道理的。长辈和晚辈的礼节是不可废弃的;君和臣之间的义,怎么能废弃呢?想要使自己清白而破坏大的伦常,我们出来做官,是为了行义,尽义务。良好的政治主张行不通,那是早已知道的了。”
3、子路为什么要将后面的一段话呢?原来,他对老人的批评、款待开始是不完全理解的,当他向孔子汇报以后,孔子比他敏锐,一下子断定这是一个隐者。孔子主张参与政治,要去做官,所以周游列国,在政治上施展抱负,而隐者恰恰主张逃离现实。子路讲上面的一通话,一则是为自己辩解,另外,也是借此来宣扬他们的政治主张。
2.要下面几篇文言文的翻译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2)而食(3)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1)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黍:音shǔ,黏小米。
(3)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语法】 通假字; (1)植其杖而芸。
芸:通耘,除草。 (2)使子路反见之。
反:同“返”。 古今异义; 遇丈人。
丈人:老人。 词类活用; (1) 见其二子焉。
见:使动用法,使。
见。 (2)欲洁其身。
洁:使动用法,使。清白。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说是老师 ?”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
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出门了。
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评析】 本章的要点在于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
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①,诵②,其母方③织。孟子辍然④中止,乃复进⑤。
其母知其渲⑥也,呼而问之:“何为⑦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⑧。”其母引⑨刀裂⑩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注释 ①少时:小时候 ②诵:背诵,背书。
③方织:正在织布。方,正。
④辍(chuò)然终止: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⑤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
复:再,又。 ⑥渲:遗忘,忘记。
⑦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⑧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⑨引:拿来,拿起。 ⑩裂:割断。
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之:指代孟子 (本文中“其”指孟子) 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接着再背诵下去。
(发现这种情况)孟母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织布,用这来告戒孟子。
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孟子少时,见邻家杀豕,孟子问其母曰:“邻家杀豕何为?”母曰:“欲啖汝。”
既而母悔失言,自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买邻家之豕肉而烹之,明不欺也。 翻译: 适:正好 豚:猪 少:年少时 啖:给····吃 既而:不久 是:这 信:诚实 乃:却 明:证明 孟子很小的时候,看见东边的一户人家杀猪,孟子问他母亲:“东边的那户人家杀猪干什么?”孟母说:“想要给你吃呀。”
(说完)孟母就后悔了,对自己说:“我怀着孟子以来,坐席不端正我不坐,割食物不正我不吃,(给)他(良好的)胎教。现在孟子初识人事就欺骗他,这是教他说话不讲信用啊。”
于是孟母就去东边杀猪的那户人家买了些肉来(给孟子)吃,绝不欺骗(孩子)。
3.古文楚狂接舆等三章的翻译
1.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楚国的狂人接舆从孔子的车前经过,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的德行为什么衰败了呢?过去的是无法挽回了,未来的还是可以补救的。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当政的那些人危险极!”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连忙避开了,孔子没能够和他谈。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予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覆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桀溺两个人一块耕田,孔子从旁边经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长沮问子路说:“驾车子的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已乱,)好像滔滔的洪水,到处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躲避坏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
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说是老师 ?”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出门了。
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4.要几篇文言文的翻译
吴郡陈遗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送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偷袭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袋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结果(袁山松)被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中,许多人因为没有吃的东西而饿死了,只有陈遗依靠锅巴才得以活了下来。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答。
仲尼相鲁
孔子到鲁国做宰相,景公很担忧,对晏子说:“边邻国家有圣人,这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宰相怎么办?”晏子回答说:“君主用不着忧愁。鲁国的国君是个昏庸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众的宰相。国君不如暗地里表示钦慕孔子的才能,假说许他做齐国的宰相.孔子努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横而来到齐国。国君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将自绝于鲁国,又不能任用于齐国。孔子就窘迫了。”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齐景公也不接纳他,因此(孔子)被困于陈、蔡两国之间。
饶州神童
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朱天锡因为(有)神童(的美誉)而得到了(一个)官职,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小孩不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为了让他们专心读书)。教书的人就预先商量好教书的价钱,每教完一种经书,(家长)就给他们一些钱,孩子则白天黑夜苦读。在这期间童科一度被废除,可是宋朝政治恢复后又逐渐恢复,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间便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都不是读书的料,苦读直到死去的孩子,比起考中(通过)的孩子大概要多得多。
烛邹亡鸟
齐景公喜欢打鸟,派烛邹掌管鸟却让鸟飞跑了。景公大怒,命令官吏杀掉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举出他的罪状,然后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过,说:“烛邹!你替我们君主主管养鸟却让鸟跑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使我们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让诸侯听到了这件事,认为我们国君重视鸟却轻视人才,这是第三条罪状。已经列举完了烛邹的罪状,请景公杀掉他。”景公说:“不要杀了,我已经接受你的教育了。”
5.止在文言文中解释
1、停止。
《察今》:“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译文:船停下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2、使……停止。
《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译文:两个侍卫把戟交叉,使人停止入内。
3、住下。
《游黄山记》:“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译文:又从峡谷中经过栈道上山,(回到)文殊院住下。
4、留住。
《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译文:他便留住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
5、阻止。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译文:河湾上的一位聪明的老者笑他并且阻止他(干这件事)。
6、中止。
《〈论语〉十则》:“臂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中止,那是我自己要中止的。
7、通“只”。只是;仅仅。
《活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译文:如果仅仅只印两三本,还不算是简便。
8、用于句未,表示感叹。
《诗经·南山》:“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译文:既然嫁给鲁君,为何思念难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