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30个(高中语文常考的一百三十个文言实词?)

1.高中语文常考的一百三十个文言实词?

120个 需要的话,给你发过去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整理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3、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5、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自称的谦词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7、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派兵用的凭证8、病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9、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10、朝chao1、朝服衣冠(zha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向北(对、向)11、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12、乘cheng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4、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6、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13、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14、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不徐不疾(迟缓)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15、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16、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ong次于最亲的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12、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17、殆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3、郦元之所见闻,。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20个汇总,高中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高中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

2.高中文言文实词总汇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1.爱本义是悲哀、伤心。

用作动词: (1)爱护,体贴。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 (2)珍惜,爱惜。如:倘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3)喜爱。

如: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吝啬,舍不得。

如: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安本义是安静。

(1)用作形容词,意为“安全”“安定”“安稳”。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动词,意为“安身”“养生”。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 附虚词用法: (1)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

相当于“怎么”“怎样”。如: 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B.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疑问代词。

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如: A.沛公安在?(《鸿门宴》) B.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3.被本义指一种睡衣。 (1)用作动词,意为“蒙受”“遭受”“受到”。

如: A.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屈原列传》) B.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C.如被冰雪。(《促织》) (2)通“披”,意为“披着”“佩戴”“穿戴”。

如: A.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B.被明月兮佩宝璐。

(《涉江》) C.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4.倍本义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相同。

用作动词,通“背”,意为“背弃”“违背”“背叛”。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意为“加倍”“更加”“愈加”。

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本义为树的干、根,与“末”相对。

(1)用作名词,意为“根本(的东西)”“基础(的东西)”,“根源”“来源”。如: A.本末倒置。

(成语,原意为“树根”,这里引申为“根本的”“主要的”。) B.今背本而趋末。

(《论积储疏》,“本”在这里引申为“农业”,“末”在这里引申为“工商业”。) C.人穷则反本。

(《屈原列传》,根源。) (2)用作量词,或相当于现代汉语作量词的“本”,或可根据实际情况译为“册”“份”等。

如: A.别具本章。(《狱中杂记》,本、份。)

B.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沈括《活板》,册。)

附虚词用法: 副词,意为“原本”“本来”。如: A.用芽者自从本说……(《采草药》,原本。

“本说”指“原来的说法”) 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本来。)

6.鄙本义是边疆、边陲、边远的地方,名词。如: A.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鄙”在此活用为意动词,意为“以……为边境”,“以鄙远”意即“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东部的边境”。)

(1)用作形容词,意为“庸俗”“浅陋”“地位低下”。如:人贱物亦鄙。

(《孔雀东南飞》) (2)用作动词,意为“看不起”“轻视”。如“鄙视”,“鄙薄”。

7.兵本义是双手拿着武器。用作名词: (1)兵器,武器。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2)士兵,军队。如: A.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士兵。) B.秦发兵击之。

(《屈原列传》,军队。) (3)战争,军事。

如: A.兵旱相乘……(《论积储疏》,战争。) B.纸上谈兵。

(成语,军事。) 8.病本义是重病。

(1)用作名词。意为“疾病”“病残”。

如: 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病梅馆记》) (2)用作动词: ①怕,担心,忧虑。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君子担心的是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②疲劳,困苦不堪。

如: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③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意为“使……成为病态”。

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9.察本义为仔细看、观察。

(1)用作动词 ①仔细看、观察。如:徐而察之。

(《石钟山记》) ②考察、调查。如: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③看清楚、了解明白。

如成语“明察秋毫”的“察”,又如: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察今》) ④推荐、选拔。

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2)双音词“察察”,原意为看得清清楚楚,引申为洁白,形容词。

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10.朝本义为早晨,与“暮(夕)”相对。 (1)读zhāo,名词,意为“早晨”。

如成语“朝三暮四”“朝气蓬勃”,又如: A.朝闻道,夕可死矣。(《论语•里仁》) B.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读cháo,主要有两个用法: ①动词。意为“朝见”“朝拜”(专指臣见君),“拜见”“拜访”(泛指下对上或平级之间)。

如: A.弱国入朝。(《过秦论》,朝见。)

B.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朝”在这里活用为使动词,“使(让)……朝见(朝拜)”之意。)

C.临邛县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记•司。

实词,文言文,高中语文

3.高中语文120个古文实词

高中120个文言实词汇总(百度限字数,先发这些)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呻吟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

4.高中文言实词

所谓常见的文言词语,就是在我们课文中常出现的文言词语,所谓“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主要是指实词。现在上海存在h、s、新教材三种版本,但不管哪种版本,传统经典的篇目总在必选之列,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5.高中文言文必背实词、虚词及其意思?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6.高中所概括的120个文言实词有哪些

1.爱 ①故以其爱不若燕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亲爱 疼爱 ②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柳毅传》 心爱的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o陈涉世家》 爱护 ④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 《书博鸡者事》 爱戴 ⑤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六国论》 怜惜 爱惜 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o齐桓晋文之事》 舍不得 吝啬 ⑦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 喜爱 爱好 2安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o季氏将伐颛臾》安定 ②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稳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逸 安适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o曹刿论战》 奉养 ⑤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 抚慰 安抚 ⑥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柳敬亭传》 安心 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o陈涉世家》怎么 ⑧沛公安在 《史记o鸿门宴》 哪里 什么地方 3被bèi 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覆盖 ②幸被齿发,何敢负德? 《柳毅传》 加在……之上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 遭受 ④翡翠珠被 《招魂》 被子 ⑤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表被动 pī通"披"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送东阳马生序》 穿 ,披 ②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 分散,散开 4倍 ①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 《鸿门宴》 背弃 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更加 加倍 ③ 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 《治安策》 反背 背叛 ④ 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淮阴侯列传》 背后 5本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 树木的根 ②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种树郭橐驼传》 树木的干 ③王欲行之,则何反其本矣 〈〈齐桓晋文之事〉〉根本 基本 ⑤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论积贮疏〉〉农业 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入于人欤 〈〈伶官传序〉.推原 考察 ⑦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 鱼我所欲也》 本来的 原来的 ⑧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孔 东南飞》 本来 原来 6鄙 ① 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边远的村邑 ②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 曹刿论战》 鄙陋 鄙俗 ③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孔雀 东南飞》轻贱 ④ 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 鄙薄 轻视 ⑤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 自谦之词。

7.120个文言实词都哪些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固 顾 坐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戎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贻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8.高中文言文实词120个的整理

1.爱 本义是悲哀、伤心。

用作动词:(1)爱护,体贴。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2)珍惜,爱惜。如:倘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3)喜爱。

如: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爱莲说》)(4)吝啬,舍不得。

如: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2.安 本义是安静。

(1)用作形容词,意为“安全”“安定”“安稳”。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用作动词,意为“安身”“养生”。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附虚词用法:(1)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

相当于“怎么”“怎样”。如: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B.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用作疑问代词。

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如:A.沛公安在?(《鸿门宴》)B.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3.被 本义指一种睡衣。(1)用作动词,意为“蒙受”“遭受”“受到”。

如:A.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屈原列传》)B.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C.如被冰雪。(《促织》)(2)通“披”,意为“披着”“佩戴”“穿戴”。

如:A.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B.被明月兮佩宝璐。

(《涉江》)C.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4.倍 本义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相同。

用作动词,通“背”,意为“背弃”“违背”“背叛”。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意为“加倍”“更加”“愈加”。

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更多的把你的邮箱给我,发给你.不过你的分也太少了啦~。

9.高中几个文言实词的整理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修造)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订,修改)

4不斯修古,不法常可(学习,研究)

5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6掌修国史(撰写)

7恐修名之不立(美好)

8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修养)修身:修养身心

1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到---去)

2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到达某一境界)

3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制作,建造)

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

5小子有造(培养,造就)

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道,懂得)

2君何以知燕王(了解)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感觉,感到)

4其真不知马也(识别)

5孰为汝多知乎(知识)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管理)

8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知已、朋友)

9绝宾客之知(交情)

10子产将知政矣(主持、管理)

1致敬亭于幕府(送达,送来)

2一篇之中三一致志焉(表达,表示)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

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招引,引来)

6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纳,招引)

7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使)

8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尽,极)

9先享无穷逸致矣(意志,意境)

10招募有才能的人(致士)

11是我于花之末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情趣)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或两次)

2一弹再三叹(再三:屡次,多次)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30个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