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英文言文(于少保公以再造功文言文翻译)
1.于少保公以再造功文言文翻译
于少保公以再造功——于谦少保先生有重建复兴国家的大功。
1、【原文】 于少保公以再造功,受冤身死,被刑之日,阴霾翳天,行路踊叹。 夫人流山海关,梦公曰:“吾形殊而魂不乱,独目无光明,借汝眼光见形于皇帝。”
翌日,夫人丧其明。会奉天门灾,英庙临视,公形见火光中。
上悯然念其忠,乃诏贷夫人归。又梦公还眼光,目复明也。
公遗骸,都督陈逵密嘱瘗藏。继子冕请葬钱塘祖茔,得旨奉葬于此。
成化二年,廷议始白。上遣行人马暶谕祭。
其词略曰:“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以自持,为权奸之所害。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弘治七年赐谥曰“肃愍”,建祠曰“旌功”。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
四十二年,御使杨鹤为公增廓祠宇,庙貌巍焕,属云间陈继儒作碑记之。碑曰:“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死,亦不惜名。
不惜死,然后有豪杰之敢;不惜名,然后有圣贤之闷。黄河之排山倒海,是其敢也;即能伏流地中万三千里,又能千里一曲,是其闷也。
昔者土木之变,裕陵北狩,公痛哭抗疏,止南迁之议,召勤王之师。卤拥帝至大同,至宣府,至京城下,皆登城谢曰:‘赖天地宗社之灵,国有君矣。
’此一见《左传》:楚人伏兵车,执宋公以伐宋。公子目夷令宋人应之曰: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矣。
楚人知虽执宋公,犹不得宋国,于是释宋公。又一见《廉颇传》:秦王逼赵王会渑池。
廉颇送至境曰:‘王行,度道里会遇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又再见《王旦传》:契丹犯边,帝幸澶州。
旦曰:‘十日之内,未有捷报,当何如?’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三者,公读书得力处也。
由前言之,公为宋之目夷;由后言之,公不为廉颇、旦,何也?呜呼!茂陵之立而复废,废而后当立,谁不知之?公之识,岂出王直、李侃、朱英下?又岂出钟同、章纶下?盖公相时度势,有不当言者,有不必言者。当裕陵在卤,茂陵在储,拒父则卫辄,迎父则高宗,战不可,和不可,无一而可。
为制卤地,此不当言也。裕陵既返,见济薨,郕王病,天人攸归,非裕陵而谁?又非茂陵而谁?明率百官,朝请复辟,直以遵晦待时耳,此不必言也。
若徐有贞、曹、石夺门之举,乃变局,非正局;乃劫局,非迟局;乃纵横家局,非社稷大臣局也。或曰:盍去诸?呜呼!公何可去也。
公在则裕陵安,而茂陵亦安。若公诤之,而公去之,则南宫之锢,不将烛影斧声乎?东宫之废后,不将宋之德昭乎?公虽欲调郕王之兄弟,而实密护吾君之父子,乃知回銮,公功;其他日得以复辟,公功也;复储亦公功也。
人能见所见,而不能见所不见。能见者,豪杰之敢;不能见者,圣贤之闷。
敢于任死,而闷于暴君,公真古大臣之用心也哉!” 公祠既盛,而四方之祈梦至者接踵,而答如响。 (明朝张岱《西湖梦寻》卷四《于坟》) 【译文】 于谦少保先生有重建复兴国家的大功,却蒙受冤屈而死,(他)被处死的那一天,阴霾蔽天,路人跳着哀叹。
(他的)夫人被流放到山海关,有一次梦到于公说:“我的身体毁了但是魂魄没散,唯独眼睛无光,需要借的视力在皇帝面前现形。”第二天,夫人丧失了视力。
适逢奉天府门发生火灾,英宗前去察看,于公的身形出见在火光中。皇上难过地想到他的忠心,于是下诏宽免他的夫人回京。
(他的夫人)又梦到于公来还他的视力,于是她的眼睛又恢复了视力。于公的遗骸,都督陈逵秘密嘱嘱咐人隐藏掩埋了。
于公的继子于冕请求归葬钱塘的祖坟,得到圣旨葬在这里,(这就是于坟的来历)。 成化二年,朝廷的舆论才开始公布真相。
皇上派使者马暶亲临传达圣意并祭祀。圣旨大略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全国家太平无事;只有拿公道来自持,却被弄权作恶的奸臣所害。
去世的皇帝已经知道他的冤情,而朕心里实在是痛惜他的忠心。”弘治七年赐谥号为“肃愍”,建立祠庙叫“旌功”。
万历十八年,改谥号为“忠肃”。 四十二年,御使杨鹤为于公扩建庙祠,庙祠高大辉煌(巍焕:通“巍奂”。
盛大光明;高大辉煌),安排云间人陈继儒作碑文记梳他的功绩。碑文说:“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效死,也不惜名。
不惜效死,然后有豪杰之英名;不惜名,然后有圣贤的隐忍。就像黄河排山倒海,这是他的勇气;如果能够隐埋流放之地中一万三千里,又能忍受千里一曲,这是他的隐忍。
从前土木堡之变发生时,神宗亲征,于公痛哭着抗颜上疏,劝阻向南迁都的意见,召集勤王的部队。护卫皇帝到大同,到宣府,到京城下,都登城谢罪说:‘依靠天地宗庙社神的神灵佑护,国家才有了君主。
’这种忠肝义胆的行为第一次见于《左传》:楚国人埋伏兵车,捉住宋公来讨伐宋国。公子目夷命令宋国人回答他说:依靠土神和谷神的佑护,国家已经有国君了。
楚国人知道即使捉住宋公,也不能得到宋国,于是楚人就释放了宋公。第二次见于《廉颇传》:秦王逼赵王在渑池相会。
廉颇送赵王到边境上说:‘大王前去,估计路上的行程及会面招待的礼仪完毕,然后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以后)大王还未回来,就请求立太子为赵王,来断绝秦国要挟找过的想法。’第三次见于《王旦传》:契。
2.崇祯五年十二月,
湖心亭看雪-——明朝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líng)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
3.求明代文言文翻译
这是一篇明代的八股状元文(赵秉忠状元卷-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译文如下: (臣回答:)我听说帝王亲临统治国家,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而后才能约束臣民,日理万机,才能获得繁华太平的治理;必须有倡导和率领国家的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而后才能够磨练和激励百官,振兴改革各种事务,才能达到非常兴盛的治理。
什么是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就是要立纲纪,要颁布法规制度,悬挂在皇宫大门两侧,置放在法令条文之首,张挂于朝廷宫闱各处,散布于各级官府,发送到天涯海角,上下纵横,大小区域,莫不具备,处处严密,丝毫没有疏漏的地方。什么是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就是要 振奋懈怠懒惰的人,激励精明能干的人,发自于内心深处,起之于细微之间,从朝廷宫中开始,风行到朝外各地,灌注到边疆角落,波及各处,天下臣民的精神意志,无不畅达,肌肤形骸,到处都没有堵塞的地方。
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实行了,则官员有法可循,百姓有法可治,人们看到的听到的都一样,视听不乱,没有散漫乱离的担忧,用以统治的国家机器就可彰显作用;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树立了,各职权机关就能配合默契,贫苦百姓暗自信服,意志统一,法度不乱,没有繁琐懒 惰的祸患,用以统治的根本就坚固了。有这样的国家机器,就不是空有驾驭天下的势力,而且能昭示国人守住天下,上下相互维持制约,太平盛世就逐惭达到了;有这种从根本上的治理,就不是只是用法令条文来操控天下,而且能振奋臣民精神,大家相互竞赛和勉励,一个 兴盛的社会就不劳而至。
自古的帝王们,不下宫室台阶但其所为却能迅速风行于天下,不出宫殿之门其命令却能像鼓声应答那样得到响应,就是用的这种治国之道呀!到后来,崇尚清净的帝王深居宫中而百官效忠职守,就是用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推行了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 呀。 后世人谈起精明的帝王,首推汉宣帝(刘询),他治理时官员称职,百姓安宁,可谓治理有效了!但他却又专意于检察,那么检察不到的地方,必有遗漏,靠造假得赏的人也就随之而来了;后世人说的深沉静默的帝王,首推汉文帝(刘恒),他简约节制,不巧立名目,可谓 是政策宽缓了!而他又特别注重修养持重,这种修养持重思想潜移默化,发扬光大,所以四海平安的社会就出现了。
国家机器虽设而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行不通,那么皇上想要责备官员,官员却已经窥视到皇上的懈怠而效仿了;皇上想要求民众,民众却已经窥视到皇上的粗疏而私下议论了。即使国家的纲纪、法度明确制定了,而上面只有空文下达,下面只用虚假相对,上下互相蒙骗,虽 然得到明察之利,却也受到明察之害。
治国思想畅通而国家机器又不疏忽,就能把想法迅速变成命令,臣民会信任皇上的意志从而平安无事;心神向往又慑于威力,民众就局限在皇上的天地之中而顺从。一切规则、法律都完备但不运作,上边以精神统辖,下边用实政管理, 上下相互儆戒,就会没有反复查核之名,而有详细考察之利。
那汉宣帝不如汉文帝得说法,正是反映这个道理! 尊敬的我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他的聪明才智为上天所授,刚毅品性由生性决定。在国家草创初期,他就创建制度设制谋略,定下万世之大计;天下安定之后,进一步立纲纪、陈法度,为百代留下了恢宏章程。
对在考盘(地方名)之崛起,颖川之治理中表现优秀的官员, 都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此作为风范鼓励各地学习;对榨取民众的鹰鸇猛禽,虐待民众的猛虎野兽,必须挫败和折服他们,以警惕众多官吏。(假如)用那些善于揣摩帝王心思回复的人、善于处理政务喜欢反复查对的人,就会搞虚假欺骗,常会收获一纸空文。
人一天天变得虚 伪,治理一天天变得混乱,这怎么能继承帝王的那些至高无上的理念,发扬古代那些美好的风气呢?又怎么说能统领万民万物、仰承天地赋予的责任啊! 恭敬的皇帝陛下,您有天生的聪明睿智之资质,具备文武圣明之道德,掌握着严肃而美好的玄色令牌(权力),承担着国家的鸿大基业,手握驾驭臣民多种权柄从而使臣民整肃,多次出征安定边疆从而让九州臣民俯首听命,已经手握太阿宝剑,鼓起冶炼之炉,这就可以高于 五帝、胜过三王、藐视汉以下的各代帝王了!但您仍然让臣等来到朝中,谋取循名责实之术,欲继承唐尧、虞舜、雍熙皇帝时的风气,这是多么盛大宽广的胸怀啊!我是草茅卑微之人,怎敢妄言?但我也是亲眼目击了世态变化啊!只是身在江湖远离朝廷,有想法却不可说, 能说点又不能尽性呀。我今天有幸身处离朝廷咫尺之地,得以畅所欲言而无所顾忌,哪敢不披肝沥胆以献给皇上! 我认为:皇上就是天,天有覆育大地之恩,却不能自理天下,所以把它的责任寄托给君王。
皇上有统领国家的权力,也实有所承受于上天。因此所经办的事情,其办法就来自广大无边的天。
所居的这个位置,就叫天位;所掌管的职责,就叫天职;所统治的民众,就叫天民; 所设置的城邑,就叫天邑。所以复兴理论达到天下大治,必须要求天来审正。
而如今那上天,幽深玄远,美好但不可测量;渺茫淡清,模糊而不可窥探。而四季(春夏秋冬)五行(金木水火土),各效力于自己。
4.求这个文言文的翻译
“闻程普兵到,孙权大喜,亲自出营劳军。人报鲁子敬先至,权乃下马立待之。肃慌忙滚鞍下马施礼。众将见权如此待肃,皆大惊异。权请肃上马,并辔而行,密谓曰:‘孤下马相迎,足显公否?’肃曰:‘未也。’权曰:‘然则何如而后为显耶?’肃曰:‘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使肃名书竹帛,始为显矣。’权抚掌大笑。
翻译:
听说程普的军队到了,孙权非常高兴,亲自走出营房慰劳将士。有人报告说鲁子敬(鲁肃)先到,孙权于是下马站立着等他。鲁肃慌忙从马鞍子上翻身下地行礼。在场的军官们看到孙权这样礼待鲁肃,都很惊奇。孙权请鲁肃上马,两人骑马并肩而行,悄悄地对鲁肃说:‘我这样亲自下马迎接你,足以表达我对您的器重吗?’鲁肃说:‘还没呢。’孙权说:‘这样说来那怎样做过才算器重呢?’鲁肃说:‘但愿您的威望品德遍及四海,统一天下,最终实现帝王大业,也让鲁肃我的名字记载在历史书中,那才算器重我了。’孙权拍手大笑。
5.文言文翻译
明代有个姓宋的人,为了选择墓地,来到安徽歙县的一个深山中。
黄昏,风雨将要袭来,他见山岩下有个洞,便钻进去暂避。听到洞内有人说道:“这里面有鬼,您不要进来。”
宋某问道:“那你为什么进来?”答道:“我就是鬼呀。”宋要求和他见面,鬼答道:“如果和您见面。
那么您的阳气和我的阴气便会相斗,您必定会忽寒忽热地不舒服。不如您烧起堆火来自卫,我们远远地隔开座位交谈吧。”
宋某问道:“您必定是有墓地的,为什么会住在这里?”答道:“我在明朝神宗时做知县,因为厌恶官宦互相侵夺财产地位,为求升官而互相倾轧的行为,于是弃官回家了。我死后向阎罗请求,不要再轮回到人间。
于是便按我来世应享的官职和俸禄的标准,改任为阴间的官。没想到阴间的互相争夺倾轧,也和人世一样,于是我又弃官回到墓里。
我的坟墓处在许多鬼魂的墓穴之间,他们往来嘈杂,弄得我不胜其烦,不得已避居到这里。这里虽然凄风苦雨,寂寞冷落得使人难受,但是和宦海风波、人世道路上的陷阱相比,我就如生活在天堂里一样了。
在这空山里寂寞度日,我都忘掉了岁月。和群鬼相隔绝,不知有多少年了,和人相隔绝,则更不知有多少年了。
自己庆幸解脱了种种因果的缠绕,潜心于寻找大自然的奥秘,想不到又接触了人的踪迹,明天我应该立即迁居。您也无须做武陵渔人,再访寻桃花源了。”
说完,不再对答。宋某问他的姓名,也不答。
宋某带有笔砚,于是蘸满墨汁,写了“鬼隐”两个大字在洞口,便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