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提升练七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共16分)《三 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
1.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共16分)《三 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
试题答案:小题1:(1)回声 (2)寂静 (3)连续 (4)快小题2:①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②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草木茂盛,确实(实在)趣味无穷。小题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4分,每处1分) 小题4: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
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
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
1。
B2。D3。
C4。(1)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2)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1。
试题分析:责:负责。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①是说他有才能,④侧面表现他的威慑力;⑥侧重被弹劾,都与“正直”无关。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3。
试题分析:打击陷害于谦的是太监王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秩:任期。迁:升迁。
未足:没达标。不听离任:不允许离任。
(2)已而:不久,后来。得释:获得释放。
左迁:降职。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
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
高煦伏在地上颤栗,自称罪该万死。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在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
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 ”诏令照此执行。
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臵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
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 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
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怨恨。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
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 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
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
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
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那么国家大计就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 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次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
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3.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找一份初中语文文言文于都训练~要有原文,出
文言文阅读§1管 仲 相 齐 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以兵纳之。
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公子纠于鲁之生窦。
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鲍叔牙为宰相。 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
乃使人请于鲁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
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遂以为相。
注云:三衅者,以香涂身曰衅。 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大抵召忽之死,为守节;管仲不死,为树功。
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子纠,弟也,不当辅以争国。
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劝忍百箴》)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奉:奉命 B.鲁人以兵纳之 纳:接纳 C.辞曰:若必治国家者 辞:告诉 D.故请之 请:请求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以兵纳之 而与坐而问焉 b.合立当事之 不当辅以争国 A.“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不同 B.“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也相同 C.“之”和“焉”不同,“合”和“当”相同 D.“之”和“焉”不同,“合”和“当”也不同3.“民到于今受其赐”一句中“其”指代的内容是 A.召忽之死节 B.管仲之惠泽 C.叔牙之荐能 D.桓公之德政4.下列句中加点的“死”字与“召忽死之”中的“死”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B.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C.等死,死国可乎 D.管仲不死,为树功以下5—6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 A.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 B.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能死的原因的托辞。
C.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 D.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的原因的托辞。
6.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A.所以圣人并不要求召忽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功德。 B.所以圣人并不责问召忽为什么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作用。
C.所以圣人并不要求管仲去死,反而称赞他的作用。 D.所以圣人并不责问管仲为什么不去死,反而称赞他的功德。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②寡君……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③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
④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8.下列叙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后,让公孙无知杀了襄公,立小白为桓公。 B.管仲、召忽奉公子纠之命逃到鲁国,子纠死后,召忽为他守节而死,而管仲不死,各得其所。
C.鲍叔牙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管仲,治理好国家,一定要请回他,故向桓公举荐管仲。 D.管仲任相后,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统一了天下,百姓感激他的恩德。
柯 邑 之 盟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而,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
”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
管仲谓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
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
”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
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
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 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新序·杂事四》)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要盟可负 ②为鄄之会 A.①yo 重要 ②wi 为了 B.①yo 要挟 ②wi 主持 C.①yo 要挟 ②wi 为了 D.①yo 重要 ②wi 主持2.对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请当其君 ②君其许之 ③曹刿手剑援刃而进 ④请倍盟而讨曹刿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要盟可倍”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曹刿手剑援刃而进 B.桓公遂与之盟 C.被明月兮佩宝璐 D.舍相如广成传舍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尊事周室 周室:周,朝代名。 周室,指周王朝。
B.九合诸侯 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 C.功次三王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一说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D.为五伯长 五伯:指古代五个占领一方的首领。
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5.三存亡国,一继绝世 A.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B.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C.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继承断。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屈突通,雍州长安人(隋)文? 爱问
4.A(解析:竟,此处意思为最终)5.C(解析:A 前为主谓之间,后为代词“他”。
B前为动词“做”。后为介词“替”。
C均为代词“他的”。D前为介词“因为”,后为动词“认为”)6.C(解析:A原文“悉达等竟以减死论”,只是免死罪,并非全免罪恶责。
B“初不与战,军中以通为怯”只是诱敌之法,并非真怯。D授陕东太行台右仆射一职,只是后因,并非前因。)
7.(1)(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己的亲属触犯法律,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奉公”“虽”“亲戚”“纵舍”各1分,整体1分)(2)当时薛举的珍宝像小山一样堆积,诸将都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
(“山积”“争取”“独”“无所”各1分,整体1分)附:《屈突通传》译文屈突通,雍州长安人,隋文帝命他审察陇西牧群记录,查出两万多匹隐藏的马。 文帝大怒,将要处斩太仆卿慕容悉迭和监牧官一千五百人。
屈突通对文帝说:“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陛下凭一颗最仁慈的心来治理天下,如儿子般对待群臣,又怎会容忍因牲畜一天所生殖的数量来杀死一千五百人呢?我很猖狂,愿意以死来请求(免除众人的死罪)。
”文帝醒悟,说:“朕不明事理,才到了这一地步。感谢你的这种心意,良苦用心。
现在就听从你的请求,来表彰你的直言相谏。”悉达等人最终被免除死刑来处罚。
从此逐渐被信任。被提拨为右武侯车骑将军。
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己的亲属触犯法律,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 当时秦、陇两地叛乱纷起,任命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
安定人刘迦论造反,率众十余万占据雕阴。屈突通调集关中兵攻打,驻扎在安定,一开始并不与敌交战,军中都以为屈突通胆怯。
屈突通佯言要撤兵,却又派兵偷偷潜入上郡。迦论并未察觉这个情况,率兵向南进犯,屈突通等他们毫无防备,便挑选精兵连夜突袭他们。
贼兵大败,俘虏了数万人回来。炀帝临幸江都,命令通镇守长安,高祖(唐高祖李渊)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不久唐兵渡过了黄河,在饮马泉打破了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
屈突通很害怕,留下鹰扬郎将尧君素守河东,打算从武关到蓝田赶赴长安,但大军到潼关时被刘文静阻止,不能前进,两军相持有一个多月,通又命令显和夜里袭击刘文静,显和兵败,(文静)俘虏了他的兵部兵众。 有人劝他投降,他哭着说:“吾蒙受国家厚遇之恩,曾侍奉两个君主,接受别人的丰厚的俸禄,怎能在此危难之际逃走?只有以死相报罢了!”他常常自己摸着脖子说:“应当为了国家来挨别人一刀!”屈突通听说长安已被攻破,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率主力向东,要去洛阳。
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投降了唐军。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锐骑兵和显和一同追赶屈突通于是擒屈突通押送长安。
高祖李渊道:“咱们两个怎会相见如此之晚呢?”屈突通哭道:“屈突通不能竭尽臣子的节义,力量用尽到了这一地步,成为本朝的羞辱呵。愧能相王”皇帝说:“你是个隋朝的忠臣呵。
”命令释放了他,并授他兵部尚书,封蒋国公,让他担任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屈突通后来随军出战平定薛举,当时薛举的珍宝像小山一样堆积,诸将都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
唐高祖闻知此事后,说:“屈突通对朝廷如此清正,从头至尾都是如此,他的名声一定不是虚传的呵。 ”后来屈突通兼任陵东道行台仆射,跟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
王世充被平定后,通的功劳为第一,不久被授予陕东磊行台右仆射,在洛阳镇守,几年后,征拜为刑部尚书,通自认为自己不熟习文法,所以坚持拒绝,转为工部尚书,贞观元年,授予洛州都督,加左光禄大无,第二年死去,年七十二岁。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大 命①⑴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
1。
C2。B3。
B4。(1)三成米糠七成碎米掺在一起吃都不能凑够,你靠什么活下去呢?(“三糠七粞”“不足”“奚以”,句意各1分)(2)他比父亲能干,命运却比不上他父亲,因此我才哭得如此伤心。
(“过”“不如”“是以“哀”各1分)1。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甘”字是意动用法,认为甘甜的意思。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①④⑥答非所问,不合题干要求,排除后故正确选项为B。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无中生有”和“曲解文意”的干扰。
没有暗含讽刺之意。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这一年饥荒,唐子的妻子说:“没有米吃了,怎么办?”唐子说:“吃碎米吧!”过了几天,连碎米也不够了,唐子说:“三成米糠七成碎米掺在一起吃吧。”
改天,还是不能凑够。 唐子的妻子说:“三成米糠七成碎米掺在一起吃都不能凑够,你靠什么活下去呢?”唐子说:“既然这样,那么七成米糠三成碎米掺在一起吃。”
邻居中有看到这种情况的人,忧心忡忡地慰问唐子说:“你不是当官的吗?为什么如此贫穷?看来大概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吧?”唐子说:“不是这样的。 鱼在江河里,就忘记用来生存的本领;它在干涸的水塘里,就失去用来生存的本领。
因为江河里的水广阔无边,干涸的水塘水很浅。现在我和你就像鱼儿在干涸的水塘里,所以没有什么方法来维持生活。
你为什么不用慰问我的态度去慰问天下人呢?”唐子在野外行走,看见一个妇人在坟地里祭拜哭泣。 等到她回来,还在哭。
唐子问她:“为什么哭得这么悲痛呢?”她说:“这是我丈夫的坟墓。从前我公公以编席子为业,一辈子下来还有几匹剩余的布帛;如今我丈夫也以编席子为业,一辈子也没睡过一张完整的席子。
他比他父亲能干,命运却比不上他父亲,因此我才哭得如此伤心。 ”唐子很感慨地说:“这才是天下太平的要害所在。
因为从前没有人会睡破席子,而现在很少人能穿新衣服。”唐子说:“从前,天地运行的规律是公平的,公平了万物就各得其所。
到了不公平的时候,有人富裕就有人贫穷,有人快乐就有人忧愁。建造了高台,就一定有低洼的水塘;有安乐地坐车的人,就一定有脚上长厚茧的人。
王公之家开一次宴会,就花费一个上等农民一年的收获,还吃起来觉得不够美味。吴西的农民,就算不是荒年也吃麦麸稀饭,拌上荞麦秆磨的粉;没有饭吃的人,却认为这是天下的美味。
人出生的时候,没有什么不同的。今天像这种情况,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提起秤时如果秤砣比货物重,秤砣就会掉下来,用扁担挑东西时如果前面比后面重,扁担就会倾斜,是因为不平衡的缘故。 因此舜禹治理天下,穿着粗糙的衣服,吃着恶劣的食物,不敢放纵自己。
难道他们吃穿的嗜好与常人有不同吗?是害怕不公平而使天下倾覆啊!”唐子的父亲死了三十一年却不能入土安葬。于是到江西去,向一个当官的老朋友乞求帮助,家里留了一石一斗三升的米,是怕妻子儿女饿死啊。
到了庐山锦绣谷,唐子就生病头晕,僮仆询问病情,唐子没有回答。登上高楼远望,感慨地叹息说:“高大的山峦哦,众多的石头啊,你们与大地一起长存。
哎呀人啊,疾病侵蚀元气,如同大水淹灭火焰。我听说老子长寿,曾经读过他书中的一句话:‘我只因不考虑自身,所以才没有忧患。
’我想这样做却做不到啊。
6.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单元巧练七年级语文答案
七年级(下)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期中)一、阅读《孙权劝学》,回答1~5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 母,结友而别。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字。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脱 ②见往事耳 了解 ③及鲁肃过寻阳 到 ④即更刮目相待 重新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3.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我的关联: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4.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孙权: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 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 鲁肃: 直爽、敬才、爱才 5.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 写作经验谈:因为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了笔墨,又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阅读《伤仲永》,回答1~6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世隶耕 属于 ②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③稍稍宾客其父 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攀”,牵,引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C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我的理解: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眼中的方父: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我最想对他说: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合情合理即可)6.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①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你就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导入语吧!我的开场白:方仲永由少时的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令人扼腕长叹,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读完本文后,相信我们一定有许多感慨,就让我们自由的畅谈一下吧!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学而不厌等;苏秦悬梁刺股、孙康映雪读书等 。三、阅读《口技》,回答1~5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 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 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1.文言词汇——我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会宾客大宴 适逢,正赶上 ②意少舒 稍微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④两股战战 大腿 ⑤不能名其一处 说出 ⑥几欲先走 。
7.怎样提升语文的文言文、阅读与作文
文言文必会知识主要是三大块:实词虚词的解释;重点句式;内容简析。
1.掌握一些简单的虚词有利于理解文章,比如“之、其、而、于”等的用法。实词可以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词语的用法角度归类积累。
注意根据书下注释加强课内文言词汇的积累,要学会联想记忆,把同一个实词出现在不同文章中的意思整理在一起,因为一词多义是文言文最常见的语言现象。同时解题时要养成习惯,先提醒自己与学过的课文相联系。
2.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要根据句式特点翻译句子,例如:省略句,应根据文章前后联系补足省略部分;判断句,应根据句式特点,翻译出判断词“是”;倒装句,翻译时应该注意调整语序。 而且翻译句子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把文言文句子的词语用现代汉语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再根据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和习惯,调顺句子。
例如:,翻译句子“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答题时只要把握字斟句酌的直译原则即可迎刃而解——“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积蓄的粮食财物很多。”
再如:翻译句子“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这是一个判断句,译为“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是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3.对文章的鉴赏分析方面。具体分析时,要注意理解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学会从文章中提取重要信息,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
例如:“从文中来看,王羲之能够成为一代书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可以直接从文章中筛选出解题信息“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表述为“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并非天生而成,而是通过勤学苦练才达到成熟的。”
又例如:“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首先从文章中提取信息“其城郭高,沟洫深”和“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题目要求再结合《孟子两章》,自己的概括为: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
再如:“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第一问原文中有句子,第二问是结合生活实际的开放题只要能谈到“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即可。
古诗词一、强化阅读、积累,提高古诗词的素养 提高古诗词的素养非一朝一夕的事,要充分调动考生的积极性,大量的进行诵读、积累,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三五分钟进行诵读检查,形式可以是轮背、对背、流水背,也可以是听写、默写,也可以是说诗歌的意境、谈读诗歌的体会、改写诗歌二、提升古诗词的知识储备 掌握古诗词的一些基本知识,熟记鉴赏中常用的词,能有效地提高考生鉴赏古诗能力。 借助教材理清诗词发展过程。
我国诗歌发展脉络上溯到先秦,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源头和《离骚》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源头,发展到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和建安文学,发展到唐代的诗歌鼎盛,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诗人,宋元明清继承了诗歌发展成就,也出现了一大批诗人:苏轼、辛弃疾、龚自珍等;到宋代,词成为诗歌的主流,出现了有相当影响的豪放、婉约两大流派;元代出现了散曲。诗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流派中的诗人的艺术风格比较接近,代表的流派有:建安七子、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大历十才子、豪放派、婉约派、江西诗派、四灵派等。
掌握古诗词的一些基本知识。诗有古近体之分,古体诗一般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较自由,其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近体诗,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有严格限制,其形式为五言、七言,根据行数,八句的为律诗、四句的为绝句。律诗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组成;近体诗对押韵也有严格的要求。
词有词牌 ,根据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散曲包括小令、套数,每个曲子都有宫调、曲牌,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也不同等。
弄懂常见的艺术手法,熟记常用的鉴赏词。古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教师要引导考生对它们的储存。
如,抒情的手法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抒情、直抒胸臆;以及托物言志 、虚实相生、渲染、衬托、时空转换、联想想象、用典、修辞等。古诗在结构上有起承转合的特点,绝句的第三句往往有转折的作用等等。
古代诗歌卷帙浩繁,内容博大精深,要准确快速的进行鉴赏的确难度大,但我们还是可以了解、掌握一些古诗人常写的内容。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登高等。
涉及语言风格的,不能只会形象、生动、清新、自然,还要了解隽永、雄浑、典雅、含蓄、绮丽等。还可以记诵一些常用的词语,如离愁别绪、羁旅、思归、寄情山水、隐逸、闲适、高洁情怀、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沉郁悲凉、为国立功、明朗广阔、自然疏放、豪放婉约、新奇、萧瑟、意境幽深等等。
这些常用来鉴赏古诗词的词语要能在鉴赏文中恰倒好处地运用。 同时,也应巩固阅读文言文的知识,没有一定的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无法进行阅读鉴赏。
如,李商隐的《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