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级语文上文言文专题复习(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重点?)
1.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重点?
第六单元 21、小石潭记(柳宗元) 西宁市 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第11-14题。
(9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2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
(4分)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1分)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 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 。 14。
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
(限在40字以内)(2分) 【参考答案】 11。(1)鱼的影子。
(:)忧伤(的样子)。2分,各1分。
12。 (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每小题只要意思表达基本符合原意,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各2分,共4分) 13。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全写对给1分,写对1个或书写有错不给分,共1分) 14。
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1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1分。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人名)。
(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8。 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
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10。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答: 答案: 5。
(1分) 柳宗元 6。(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
(4分) 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分)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分) 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分)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文学成就:诗:宋诗的代表。
词:与辛弃疾齐名。 是豪放派的开创者。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二、理解句子 1、写月光如水景象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本文中心(作者心情):月夜闲游的情调和宁静脱俗的心境。
3、点睛之笔:闲人。 4、本文结构:一层:庭院漫步,交待夜游原因、时间、地点、人物。
二层:描写月光清澈。三层:叹息赏月人少,暗示世人为俗务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洁。
5、表达方式:记叙‖景物描写‖抒情 6、请写出《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2.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以及基础知识试卷第五单元文言文语段训练、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可爱者甚蕃 A、fān B、fán C、pán( ) ②濯清涟而不妖 A、zhuó B、dí C、zhuō(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A、zhí B、xiè C、xiē( ) ④出淤泥而不染 A、yú B、yū C、yóu( ) ⑤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A、xiǎn B、xiān C、xuān( )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可爱者甚蕃(多) 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B、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美丽而不庄重) C、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树立) D、陶后鲜有闻(新鲜) 宜乎众矣(应当)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从李朝、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C、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用“A”表示,错误的是“B”表示。 [1]《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唐代理学家。
( )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 ) [3]《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本文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 ) [4]《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借莲花来表达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 [5]作者写莲花的同时,还写了菊花,牡丹,其用意是以菊花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形象,用牡丹正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 ) [6]骈句是相接的两个句子,字数相同,意思相对,两句成联,多句成排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骈句。
( ) [7]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 ) [8]课文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的修辞方法。
( ) 5、请给下列加点的“之”选择正确的用法 A、代词他(它) B、动词,去、到 C、助词,的 D、代词,这件事 E、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可不译 F、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 可不译 ①水陆草木之花。
( )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 ⑤操蛇之神闻之。 ( ) 6、造句练习 模仿造句,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不同流合污,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 《爱莲说》专题练习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6。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7。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14。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20、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
21、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2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23.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2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25、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26、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填空题: 1、作者在第一段中从( )( )( )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
3.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必背古诗文急~~~~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急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字词复习总汇 明天要考试了
阅读理解一、《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1)才美不外见 同“现 ” 显露 (2)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3)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受屈辱 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 B ) A.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C.马之千里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文中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 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人才,识别人才的人,淹没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6.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面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 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将横线上的内容填好。
2.解释下列加点词。(1)往来无白丁 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2)可以调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3)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 (4)惟吾德馨 品德高尚 3.课文的中心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围绕中心句从自然环境优美的角度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从交往人物不俗的角度写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生活情趣高雅的角度写的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4. 课文开头结尾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试分析它们有什么作用。 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主题,通常陋室不陋,结尾以古人自比,暗示陋室不陋 5.仿写开头填空的一段话。
略 三、《短文两篇》(一)《活版》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药稍熔,则以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
5.苏科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1、晏子和楚王的形象。
晏子是一个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辱使命、极大地维护了国家尊严的出色的外交家。 楚王是一个自作聪明、仗势欺人的人。
2、晏子是如何驳斥楚王捍卫祖国的尊严的?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橘树生长地不同,因而其果实的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寓刚于柔,巧妙而又有力地击败了楚王。
3、晏子驳斥楚王有无漏洞?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驳斥?我觉得晏子的辩论有漏洞。其一,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其二,他说“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现在晏子已经“入楚”,那么晏子不也成了“盗者”了吗? 我会这样应对楚王: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人善盗耶?4、联系课文说说晏子的语言艺术。
本文展示了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高超的语言艺术。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此其一;说话时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的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此其二;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此其三。
《人琴俱亡》重要问题1、二、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2、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的原因是什么?(1)王子猷此时太过悲伤,已经无法平心静气地协调琴弦。
(2)子敬病了很长时间,琴放置久了。3、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恸哭良久”?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4、联系课文说说子猷的形象特点。率直、豁达、重情义《小石潭记》重要问题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作者描写潭周围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苦闷、抑郁、忧伤4、第二节写潭水是抓住什么特点写的?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抓住潭水清澈的特点来写的。采用了侧面描写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重要问题1、这篇短文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认为哪些词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特殊心境。 如“月色入户”透露其门庭冷落,“念无与乐者”透露其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透露其闲。
2、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段话所描绘的情景,并简要分析这段描写的妙处。一妙在用比喻来写月色。
文中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的皎洁。作者把月下之景比成水中之景,以“积水”比月色,表现空明的特点,以“藻荇”比竹柏的影子,写月影的“交横”,非常新颖而又贴切。
二妙在以人的错觉来写月色。三妙在动静结合,正写侧写并用。
“3、文中“闲人”是什么意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对自己是一个闲人抱什么态度?文中的“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作者以“闲人”自居,又以“闲人”自傲,有闲赏月,欣赏美景,这既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
4、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字。 这个“闲”字,一方面,它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同时,还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5、本文写作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对朝廷的抱怨等。
6、本文结尾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结尾三句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随缘自适的豁达和无可奈何的悲凉) 一方面,作者为自己被贬成为“闲人”,能有“闲”欣赏美景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也透露了一丝满腹经纶却得不到重用的悲凉!《治水必躬亲》重要问题1、本文观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观点:治水不但要躬亲,还要清廉。
论证方法:讲道理(道理论证)(第1节),摆事实(事实论证、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第2节)。2、文章第一段体现了怎样的精神?表现了不迷信古。
6.八年级上册语文版文言文知识归纳
八年级(上)全册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 通假字:通假 读音 字义 例句 出处 要——邀 yāo 邀请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具——俱 jù 详尽 具答之 《桃花源记》 有——又 yòu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八分有奇 《核舟记》 诎——屈 qū 弯曲 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衡——横 héng 横着的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甫——父 fǔ 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 简——拣 jiǎn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与——举 jǔ 选拔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矜——鳏 guān 老而无妻的人 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 曾——层 céng 重叠 荡胸生曾云 《望岳》 阙——缺 quē 中断 略无阙处 《三峡》 通假的类型:(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 (二) 词类活用:类型 例句 出处 解释 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听妇前致词 《桃花源记》 往前、上前 形容词作动词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尽,走到头 名词作动词 有仙则名 《陋室铭》 有名气 名词作动词 有龙则灵 《陋室铭》 有灵性 使动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使……杂乱 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使……劳累 名词作动词 不蔓不枝 《爱莲说》 长枝蔓、长枝节 名词作状语 箬蓬覆之 《核舟记》 用箬蓬 名词作状语 石青糁之 《核舟记》 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戴着高帽、长满胡须 名词作动词 居右者椎髻仰面 《核舟记》 梳着椎型发髻 名词作形容词 其色墨 《核舟记》 黑的 意动用法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 以……为亲人、以……为子女 形容词作名词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大道之行也》 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形容词作名词 造化钟神秀 《望岳》 神奇、秀丽的景色 意动用法 一览众山小 《望岳》 认为……小 使动用法 恨别鸟惊心 《春望》 使……受惊 形容词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 《三峡》 飞奔的马 形容词作名词 空谷传响 《三峡》 回声 形容词作动词 夕日欲颓 《答谢中书书》 坠落 名词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散步 名词作状语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观潮》 用银、用玉 形容词作动词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观潮》 穷尽 名词作动词 皆披发文身 《观潮》 画着文彩 形容词作动词 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变白 名词作动词 客此 《湖心亭看雪》 客居 名词作状语 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在夜里 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三) 一词多义:之 a.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为 a.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替 b.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c. 无丝竹之乱耳:取消主谓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不译 d. 为宫室:做。这里指雕刻。
e. 中轩敞者为窗:是 d.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f.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属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焉 a. 不复出焉:兼词,从这里。 b.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c. 属引凄异:连接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里,怎么 舍 a. 便舍船:离开 志 a. 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b. 屋舍俨然:房屋 b.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寻 a. 寻向所志:寻找 奇 a.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特 b. 寻病终:不久 b. 八分有奇:指零数 可 a. 高可二黍许:大约 云 a.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说 b.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b. 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行 a. 复前行:走 闭 a. 是故谋闭而不兴:封闭,阻塞 b. 大道之行也:施行 b.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曾 a. 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 虽 a. 老妪力虽衰:虽然 b. 荡胸生曾云:重叠 b. 虽乘奔御风:即使 自 a.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绝 a. 沿溯阻绝:断,中断 b.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b. 绝崦多生怪柏:极 c. 自康乐以来:自从 c. 哀转久绝:消失 与 a. 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观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b. 天下之伟观:景观 c.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和 能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b. 以此夸能:能力,本领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e.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词,和 仅 a.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势 a. 势极雄豪:来势,气势 b.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更 a.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 a. 上下一白:副词,全 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b. 惟长堤一痕:数词,一 白 a. 上下一白:形容词,白色的 者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人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酒杯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的标志 (四) 古今异义 类型 例句 古义 今义 出处 词义转移 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指食物的味道好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好象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悉如外人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问所从来 从……来 从过去到现在 《桃花源记》 词义缩小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法定的配偶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走投无路的境地 《桃花源记》 词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