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守仁有关的初中文言文阅读(《明史》关于王守仁的文言文)
1.《明史》关于王守仁的文言文
明新建文成侯王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
浙江余姚人也,其先出王羲之之后,世为大户。先祖纲,随刘伯温仕明太祖,官至四品,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仕至南京吏部尚书。
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岑夫人梦神人送儿自云中至,因名为云。五岁,不能言,有异僧过之曰:「可惜道破。
」始改今名。 年十岁,通四书,能属文,又好兵书,时人异之。
年十五,纵观塞外,遂立志为将,曰:「但有兵将数万,吾当讨平鞑靼!」父闻焉,以其狂妄深责之。守仁沮,越数日,言父曰:「责甚是,吾改之,吾当为圣贤!」父以其年少,但一笑而已。
后妻之以江西大户,成礼日,唯不见守仁,亟寻竟夕,方得其於城外道观,盖因守仁前日过此,兴大发,於此打坐,忘昼暮,众人寻至,方忆婚事未了。 弘治十二年登会试二甲,授工部主事,与。
明新建文成侯王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浙江余姚人也,其先出王羲之之后,世为大户。
先祖纲,随刘伯温仕明太祖,官至四品,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仕至南京吏部尚书。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岑夫人梦神人送儿自云中至,因名为云。
五岁,不能言,有异僧过之曰:「可惜道破。」始改今名。
年十岁,通四书,能属文,又好兵书,时人异之。年十五,纵观塞外,遂立志为将,曰:「但有兵将数万,吾当讨平鞑靼!」父闻焉,以其狂妄深责之。
守仁沮,越数日,言父曰:「责甚是,吾改之,吾当为圣贤!」父以其年少,但一笑而已。后妻之以江西大户,成礼日,唯不见守仁,亟寻竟夕,方得其於城外道观,盖因守仁前日过此,兴大发,於此打坐,忘昼暮,众人寻至,方忆婚事未了。
弘治十二年登会试二甲,授工部主事,与李梦阳友,终日论文。初,守仁得朱子之道,深信之。
曾对竹而格终日,以求究其理,不果,反染伤寒。朱子之说者,存天理去人欲也。
理欲分之,而守仁於时亦以为然。十四年,授刑部主事,问禅於杭州,守仁论及禅师家母事,禅师思之而泣,翼日归家,此守仁始疑朱子之学也。
正德元年,刘瑾擅朝,守仁上书斥瑾为权奸,瑾怒,下守仁诏狱,廷杖四十,谪费州龙场驿丞。瑾遣人迹而加害,守仁托投水脱去,得至龙场。
龙场地偏远,与夷居,不通言语,可言语者,仅中土亡命尔,瑾亦不释其侮,故生死难知,备棺俟命。唯思古圣人居此,更有何道。
忽中夜大悟,终得天理即人欲、知行合一之道,时年三十七矣。 瑾败,上复起守仁,知庐陵县,历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升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
时虔、闽不靖,兵部尚书王琼以守仁深习兵法,特举其以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未几,平漳南、横水、桶冈、大帽、浰头诸寇。
十五年六月,奉敕勘处福建叛军。至丰城,闻朱宸濠反,遂返吉安,起兵讨之。
宸濠方围安庆,守仁破南昌,宸濠返兵自救,遇之於鄱阳湖,二战,叛军俱败。时宸濠据湖西岸连舟为方阵,守仁乘风烧船,大败之,生擒宸濠。
明武宗亲征,群小张忠、许泰欲纵宸濠鄱阳湖,待武宗接战而后奏凯。守仁不听,乘夜过玉山,集浙江三司,以宸濠付太监张永。
张永者,武宗亲信,群小之所惮也。张忠恨之,以守仁体弱,欲以射箭辱之,守仁临校场,三矢皆中,忠益恨之。
张永索宸濠赂京官帐薄,欲以制朝廷,守仁阴毁之,曰:「叛乱已平,无谓再起干戈。」永愧而退。
明年,升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嘉靖元年,丁冢宰忧。
六年,两广叛,世宗复起守仁,所到之处,叛军闻名自降。又以归师袭八寨、断藤峡,破之。
守仁幻梦谒马伏波庙,题诗於壁。至是,道出祠下,恍如梦中。
时守仁病,疏请告归。至南安,病笃,门人周积侍疾,问遗言,守仁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顷之而逝,时嘉靖七年戊子十一月廿九也,年五十七。
隆庆初,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中,诏从祀孔庙,称「先儒王子」。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B【小题4】(1)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换了条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2)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竟就回家了。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薄:迫近,逼近。
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①为守仁正直耿介,④为间接表现守仁智谋,⑥为守仁于学问上的造诣。
做本题首先要理解“多智善谋”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 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王守仁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多智善谋”,有的可能能体现“多智善谋”,却不是直接表现。
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3】试题分析:“名字是云中神人所赐”错。 应是“异人”所赐。
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
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
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胶浅”、“仓卒”、“部”、“执”的翻译。
每个字1分,句意1分。(2)这个句子中“甚”、“乞骸骨”“自代”的翻译。
每处1分,句意1分。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参考译文】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亲王华,是成华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
王华有才华,气度不凡。孝宗很器重他。
王华天性孝顺,士人在议论时都赞美他。守仁孕期十四个月才生下来。
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子下凡,于是命名叫云。五岁还不能说话,异人用手掌拍打他,为他更名叫守仁,才会说话。
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土。 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
守仁上疏论救,刘瑾大怒,把守仁廷杖四十,又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刘瑾被诛杀,衡量其才能,调迁到庐陵做知县。
入宫朝见皇帝,升任为刑部主事。正德十四年六月,受命平定福建叛军。
行走到丰城时,宁王朱宸濠造反,知县顾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守仁紧急赶到吉安,和伍文定征集调动兵马粮草,准备作战器械和舟船,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勤王。
七月初一,宁王的军队攻下九江和南康,逼近安庆。有人请求救援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
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叛贼把守,如果我们越过南昌和他们在江上相持,两个郡的军队断绝我的后路,那我们就腹背受敌了。不如直接攻打南昌。
叛军听到南昌被攻破,一定解除安庆的围困来回救。我们在湖中迎战袭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
众人说“好”。朱宸濠果然从安庆回兵,乙卯日在黄家渡两军遭遇。
第二天,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官军用小船装满柴草,趁着风势点火,烧了叛军的副舟。
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换了条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
当时皇帝已经亲自出征,任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和提督军务太监张忠率领数千京兵,溯江而上,抵达南昌。 张忠、许泰两人故意纵容京兵侵犯守仁,或者叫着守仁的名字谩骂。
守仁不为所动,对待他们更加优厚。病了给他们医药,死了给他们棺椁,在路上遇到他们办丧事,一定停下车慰问好久才离开。
京兵们都说“王都堂爱护我”,没有再冒犯他的人。张忠、许泰轻视守仁是文士出身,强要他射箭。
守仁慢慢起身,射了三支箭三次射中靶心。京兵都大声欢呼,张忠、许泰更加懊丧。
世宗刚即位,任命守仁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任,请求回家省亲。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竟就回家了。
走到南安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守仁天资特别聪明。
被贬龙场,地处偏僻没书可看,每天推演以前看过的。忽然领悟,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求于心,不应当求于事物,他感叹说:“道理在这儿了。”
于是深信不疑。他教育学生,专门以“致良知”为主。
学者大多服从并采纳他的说法,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说法。
3.王守仁的《答顾东桥书(节选)》文言文翻译
【译文】自夏商周三代之后,王道衰落而霸道盛行.孔子、孟子去世后,圣学颠覆而邪说横行,教的人不肯再教圣学,学的人不肯再学圣学.行霸道的人,窃得与先王相似的东西,借助外在的知识来满足私欲,天下的人竞相模仿他们,圣人之道因此被丛生的荆棘阻塞了.人与人之间彼此效法,每天所关心的是富强的技巧、倾诈的阴谋和攻伐的战略.只要能够欺天骗人得到一时的好处,可以获取声名利益的方法,人人都去追逐.比如管仲、商鞅、苏秦、张仪这种人,简直数不胜数.时间一长,人与人之间斗争、掠夺,祸患无穷,人与禽兽夷狄几乎没有两样,霸术再也行不通了.此时,世上儒者感慨悲痛,他们搜寻从前圣王的典章制度,在焚书的灰烬中拾掇修补,其意图正是要恢复先王仁道.但是, 距离圣学的时代太遥远,霸术的广泛流传已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即便是贤慧之人,也不免深受霸术的薰陶.如此,他们希望讲明修饰,以求在现实生活中重新发扬光大,但所作的努力反而增加了霸道的势力范围.相对来说,圣学的痕迹再也极难找到了.于是,产生了训诂学,为了名誉传播它;产生了记诵学为了显示博学去谈论它;产生了词章学,为了华丽去夸大它.如此沸沸扬扬,竞相在天下争斗打闹不知有多少人!面对万径千蹊,人们无所适从.世上的学者,如同走进了百戏同演的剧场,处处都是戏跳跃、竞奇斗巧、争妍献笑之人,观者瞻前顾后,应接不暇,致使耳聋眼昏,神情恍惚,成天在那里胡乱转悠,乐不知返.他们仿佛精神失常,连自己的家竟也不知在哪.其时,国之君也被这些主张弄得神魂颠倒,他们终生从事无益的虚文,自己到底说什么也一无所知.有时,虽有人觉得这些学问的荒谬怪诞、零乱呆滞而卓然奋起, 欲有所作为,但他所能达到的,只不过是为争取富强功利的霸业罢了. 圣人的学问,越来越晦暗;功利的习气,越来越严重.其间,虽也有人 推崇佛老,但佛老的观点始终不能消除人们的功利之心.虽也有人曾综 合群儒的主张,但群儒的主张最终也不能破解人们的功利之见.功利的 毒汗,已深深渗透到人的心底骨髓,积习成性,时至今日已达几千年之 久.世人在知识上彼此炫耀、在权势上彼此倾轧、在利益上彼此争夺、在技能上彼此攀比、在声誉上彼此竞取.那些从政为官的人,主管钱粮 还想兼事军事刑法;主管礼乐还想兼事官员选拔.身为郡县长官,还想 提升到藩司和臬司;身为御史,又窥视着宰相这一要职.不能作那样的 事,就不能担任兼管那件事的官;不通晓那一方面的知识,就不能谋求 那方面的名誉.记诵的广博,恰好滋长了他的傲慢;知识的增多,恰好 让他去为非作歹;见闻的广泛,恰好使他恣意狡辨;辞意的华丽,恰好 掩饰了他的虚伪做作.因此,皋、夔、稷、契不能兼作的事情,现在,刚入学的小孩子都想通晓他们的主张,穷尽他们的方法.他们树的名义招牌,都是为了什么共同促进天下的事业,但真正的意图是,以此为幌子来满足他们的私欲,实现他们的私心.唉!凭如此的积习,凭如此的 心志,而又讲如此的学术,当他们闻听圣人的教导,就把它当成累赘包 袱,从而格格不入,如此看来,此举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他们认为 良知并不完美,认为圣人的学问是无用之术,这也是势所必然的了.唉! 士者此生,又岂能求得圣人的学问?又岂能讲明圣人的学问?士者此生, 以学为志,不也是太劳累,太拘泥、太艰难了吗?唉,真可悲啊!有幸 的是,人心中的天理始终不会泯灭覆没,良知的光明,万古如一日.那 么,倾听了我所讲的拔本塞源的主张,一定会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拍 案而起,如决口的河水,一泻千里而势不可挡!若非豪侠之士,自觉勇 敢地奋起,我又对谁寄予厚望呢?。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到9题明史王守仁传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还到过北京。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欢喜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9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77年)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洲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良知,为善去恶者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处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他写的《忆龙泉山》:
我爱龙泉山,山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云山,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王守仁的游足还到奉化雪窦山,他写的《雪窦山》诗明丽、秀拔。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
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
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5.何陋轩记(明)王守仁 译文
当初,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
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今河南南部以南地区。而那里的风俗很落后的缘故,属于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好长一段时间,却很安乐,并没有见到他们所说的简陋和落后。
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穿着奇特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密的礼节,有着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
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人们不受礼法约束,就都这个样子,不能认为是落后啊。那些当面说爱,背后说恨的,颠倒黑白,狡猾奸诈的人,外表忠厚,而内心像毒虫刺人,中士大都不能免,如果是外表文质彬彬有文采的样子,穿戴着礼仪之邦宋国的礼帽,鲁国的大袖之衣。
遵守法度,就不落后了吗?夷人却不这样,他们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就有了。世人只是因为他们说话低微,就认为他们落后,我不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