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训练的文言文(求语文文言句式练习)
1.求语文文言句式练习
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答案]B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A是天下之大贼也 B是胜之舍人也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知木兰是女郎[答案]D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答案]C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答案]A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5.灭六国者,六国也。[答案]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
形式:……者,……也。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答案]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形式:用“为”表示判断。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形式:用“则”表示肯定判断。
8、环滁皆山也。[答案]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形式:用“皆”表示判断。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形式: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10、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败秦师于崤 B恐为操所先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答案]A11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受制于人[答案]A1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2004上海高考题)[答案]您赶快离开,不要留下来!(否则),您会被楚国抓住。13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D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不拘于时,学于余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14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
1.甚矣,汝之不惠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梁,吾仇也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其势弱于秦 7.痛哉斯言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9.何以谓之文也A.1、7/2、6/3、5/4/8/9B.1、4/2、3/5、6/7/8/9C.1、2/3、4/5、8/6/7/9、10D.1/2、3、4/6/7/8/915、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 A 和C ,B 和D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齐人勿附于秦16、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
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式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A)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③不拘于时,学于余。(B D)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D)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E)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E)1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C)。A.时人莫之许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18、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④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19、选出下列各句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例句:舍簪笏于百龄 应该是借代,“簪笏”官吏所用之物,这里指代官职。
A.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B.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D.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20、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画线部分相一致的一项是(C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童子何知C 纤歌凝而白云遏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21、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D)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不拘于时,学于余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宾语前置)22、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 )。
A.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却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B.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却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我看不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C.不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者以他为老师,或者不以他为老师,这是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我没能见到他的明白事理。
D.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者学习,或者不学习,大的方面放弃小的方面学习。我怎能看出他聪明呢?23、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
这道题目有点问题,可能是没有答案。我个人认为ABCD都是被动句。
A.激昂于大义被义所激 B.激于义而死焉被义所激而赴死。 C.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远近的人容纳。
D.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周公被逮捕就是由他指使的。如果一定要选出一个答案,就选D,“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周公逮捕就是他指使的。A.激昂大义 B.激于义而死焉C.不能容于远近 D.周公之。
2.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以及基础知识试卷第五单元文言文语段训练、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可爱者甚蕃 A、fān B、fán C、pán( ) ②濯清涟而不妖 A、zhuó B、dí C、zhuō(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A、zhí B、xiè C、xiē( ) ④出淤泥而不染 A、yú B、yū C、yóu( ) ⑤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A、xiǎn B、xiān C、xuān( )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可爱者甚蕃(多) 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B、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美丽而不庄重) C、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树立) D、陶后鲜有闻(新鲜) 宜乎众矣(应当)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从李朝、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C、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用“A”表示,错误的是“B”表示。 [1]《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唐代理学家。
( )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 ) [3]《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本文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 ) [4]《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借莲花来表达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 [5]作者写莲花的同时,还写了菊花,牡丹,其用意是以菊花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形象,用牡丹正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 ) [6]骈句是相接的两个句子,字数相同,意思相对,两句成联,多句成排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骈句。
( ) [7]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 ) [8]课文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的修辞方法。
( ) 5、请给下列加点的“之”选择正确的用法 A、代词他(它) B、动词,去、到 C、助词,的 D、代词,这件事 E、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可不译 F、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 可不译 ①水陆草木之花。
( )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 ⑤操蛇之神闻之。 ( ) 6、造句练习 模仿造句,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不同流合污,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 《爱莲说》专题练习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6。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7。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14。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20、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
21、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2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23.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2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25、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26、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填空题: 1、作者在第一段中从( )( )( )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
3.文言文语段练习
相同点:都在倡导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都在强调和崇奉一个“义”字。
不同点:《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
《孟子·滕公文下》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 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能实现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固守自己的原则,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4.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求解答
学好文言文从培养语感开始。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注重文言文的的阅读与背诵 古人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说的就是诵读的妙处。中学生应当切实加强文言文朗读的训练。
古代语言同我们的距离太远,要想感知文言文的基本特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除了学习文言文语法外,莫过于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通过朗读可以整体感知文言文的特征,也是学习文言文一个重要的、很有成效的方法。
怎样开始朗读一篇文言文呢?至少需要四步: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的字词障碍;②、借助文言文下面的注释,初步疏通文章的句子;③、依据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④、反复朗读,加深理解,使“其意自见”。当然出于效率的考虑,教师可首先范读,较难的文章还可领着学生一句一句来读,然后在读通的基础上,再给课文配上图画、录像或音乐来读,以创设相应情境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古文。
同时也可以减弱学生反复诵读文言文的枯燥感,从而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古代语言的美感,达到如曾国藩所言的境界:“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咏,以玩其味。”二、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 教科书中的文言文大都具有较高的思想品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抒写灵性小事发人深省;描写战争场景跌宕壮阔;写景话人入木三分,可以说是词简意丰。
文言文对学生来说难在语言嬗变导致的语义差异。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文言知识积累,在学习文言文时很难走到“品味语言,寻访思路,找准精髓,鉴赏意境”的路上去。
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一般从字、词、句、段四个方面入手,以分类积累为主要方法,如古今异义词汇总、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总表,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荟萃等。但仅仅以上四个方面是不够的,还要积累一些古代的文化现象及史学知识。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品味主要是指用比较揣摩的方法对语言材料的意蕴和妙处进行语感分析。品味是深入语言内部,感受语言神韵的必由之路。
文言文的词、句、段都可以进入品味的范畴。品味语言,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步骤。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范例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寻找、揣摩、研讨那些语言典范、语感因素强的词、句、段。最后,老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小结。
四、实践语言,提高语感 文言文语感教学还要求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为学生提供文言文学习的氛围, 如: 适当开展文言文朗诵比赛、文言学习讲座、写文言语感随笔等。也可以鼓励文言文功底好的学生尝试着写文言小片断, 尽管文言文写作并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然而这种尝试对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不无益处。
总之,文言文语感的培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只要我们对学生多注重文言文语感的培养,在其领域中潜心思考、探索,在文言文教学中就一定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