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朋友之间的文言文(形容友情的文言文)

1.形容友情的文言文

荀巨伯探病友 / 荀巨伯探友

南北朝:刘义庆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译文

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后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地方!”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

描写朋友之间的友谊文言文,描写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文言文,关于朋友之间的友谊的文言文

2.关于朋友的文言文

高山流水 先秦时代有位琴师,姓俞名伯牙,琴艺虽好,却苦无解语之人。一日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道出其胸臆,“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于是被伯牙引为知音。但是子期早逝,伯牙痛苦万分,摔断琴弦…… 故事到这里,出现了另外一个版本,伯牙为什么要摔断琴弦呢?摔断琴弦后又发生了什么?年代久远,大部分人知道的是伯牙为了纪念朋友钟子期此后“终身不操”。但在我的故事里是这样的:闻听子期亡讯,伯牙痛哭流涕,旁人不解,曰,我之所以和他做朋友,是本想着借此机会让他白送我几担柴,谁知道,柴还没送,他人已经死了!(注:古代重农抑商,乐师更是没有

桃花潭水 有两位朋友,其中一位是诗人,嗜酒如命。两人感情相当好,属于“感情深,一口闷”的类型。在分别的前一天晚上,朋友请诗人喝好酒,还送了不少盘缠,诗人尽兴而睡,次日登舟远行,又闻岸上歌声缭绕,有感于怀,于是一首千古名诗挥笔而就:“**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文言文,描写,朋友

3.描写友谊的文言文6则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伯牙弹琴,志向在高山,钟子期说:“妙呀!巍峨高大像泰山!”伯牙的志向在流水,钟子期说:“妙呀!浩浩荡荡像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摔了琴,终其一生不再弹琴,认为世间没有值得他为其弹琴的人。并非只有弹琴是这个道理,贤者也是如此,即使有贤能的人,却没有人来善待他,贤能的人何必向人尽忠呢!马不是自己成为千里马,而是等到伯乐出现才可以。

【包惊几笃于友谊】 包惊几笃于友谊,与吴东湖善。吴卒,抚其家甚至。后方嫁女,闻吴女将适人,贫不能理装,即以其女之奁具赠之,己女后一载始嫁。时论称之。

【译文】 包惊几对朋友间的友情很忠诚,与吴东湖是好朋友。吴东湖死后,包惊几照料吴家极其周到。后来,当包惊将自己的女儿要出嫁的时候,他听说吴东湖的女儿将要嫁人,但因家中贫穷不能自备嫁妆,他就把自己女儿的嫁妆送给她,自己的女儿晚了一年才出嫁。当时的人们都以此赞扬他。

【荀巨伯忠于友情】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译文】 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就劝巨伯离开,说:“我马上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最终没有离开。郡城陷落后,敌寇进了城,很奇怪荀巨伯还呆在这里,就问他:“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敌寇听后内心大受震动,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4.有关朋友的文言文

分享两个短文: 一、管鲍之交(《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⒁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二、伯牙绝弦(《吕氏春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有关“朋友”的文言文

一、管鲍之交(《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⒁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二、伯牙绝弦(《吕氏春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四、《别薛华》 王勃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五、《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6.关于友情的文言文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孝经·谏诤章》

争友:诤友,直言规劝的朋友

令名:好名声

一个人身边有直言规劝的朋友,就会始终享有好名声。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投分:意气相投

切磨:互相切磋琢磨

箴规:彼此规谏劝戒

交意气相投的朋友,互相切磋,彼此规劝。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道,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谅:诚实

便辟:逢迎谄媚

善柔:当面奉承

便佞:善于花言巧语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和正直的、诚实的、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有益。同阿谀奉承、当面逢迎背后诋毁、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

7.描写友情的古文

写给同学引用些古代的一些名人的友谊故事吧 1.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朋党论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喂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

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3.包惊几笃于友谊 包惊几笃于友谊,与吴东湖善。吴卒,抚其家甚至。

后方嫁女,闻吴女将适人,贫不能理装,即以其女之奁具赠之,己女后一载始嫁。时论称之。

描写友谊的中国汉成语: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心心相映,友谊长存。

情同手足,礼尚往来。 同舟共济,和谐相处。

齐心协力,风雨同舟。 形影不离,齐头并进。

志同道合,攻守同盟。 忘年之好,襟怀坦荡。

休戚与共,不离不弃。 良师益友,始终不渝。

生死与共,始终如一。 过从甚密,两小无猜。

亲密无间,互利互惠。 秦晋之好,互通有无。

难分难舍,患难之交。 情深似海,患难与共。

精诚团结,肝胆相照。 关于友谊的名人名言 ●友谊是个无垠的天地,它多么宽广啊(罗·布朗宁) ●我们的朋友比我们想象的少,却比我们认识的多---(霍夫曼斯塔尔) ●巨大的危险有这样的妙处,它能使陌生人中间的友爱显露出来----(法国) ●正义的人朋友多(欧洲) ●唯有对人慷慨大度,赞扬人家的优美,我们才能赢得朋友----(艾佛林·恩德希尔夫) ●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 ●忠厚是友谊的桥梁,欺骗友谊的敌人(维吾尔族) ●性情爽朗的人,身边总是有三个朋友(哈萨克族) ●性情大爽快的人朋友多,躯杆笔直的木材用处大 ●懈惰的马路程远,吝啬的朋友远(蒙古) ●破坏水堤的是腐朽的树根,破坏友谊的是言而无信的人---(柯尔克孜族) ●只关心自己幸福的人,不能和他成为知己(维吾尔族) ●获得朋友的唯一途径,是要自己够得上一个朋友 ●要想吸引朋友,须有好的品性(欧洲) ●一个有才智的人,一般地说是很难与人相处的,他选择的人是很少的(孟德斯鸠) ●卑鄙与狡诈的开始,就是在友谊的终结(欧洲) ●不信任朋友比被朋友所骗更丢脸(英国) ●友谊像婚姻一样,其维持有赖于避免不可宽恕的事情(美国) ●虚伪的迎合是友谊的毒剂,诚恳的批评是友爱的厚礼(藏族) 友情颂,红袖里找来的 从前的我们不懂哀伤 身边围绕着快乐的光芒 偶尔有小小悲伤却很少放在心上 从前我们不曾伪装 哭就哭的痛快笑就笑的欢畅 后来我们不在彼此身旁 天南海北距离那样的长 我却从不曾将你遗忘 记得那时坐在花坛边上 我们感觉一天仿佛很长,路那样的迷茫 转眼间却天各一方 拥有了不同的路不同的梦想 我知道再也回不去从前的地方 不知我们现在是否一样 心酸难过都在自己肩上扛 为了那时天真的愿望 我已经踏遍了南方北方 却不觉累和彷徨 喜欢欣赏别样的风光 只因为越来越接近实现我们诺言的地方 我知道回到原地见到你一切也都不再一样 只希望 永远永远不要忘 曾经我们那样要好那样倔强 站在学校的天台上 一起仰望过秋日早晨温暖的阳光 揉碎的眼泪滴在心上 回头看见的路那样单纯充满阳光 又那样青涩充满荆棘风霜 和风夹杂着春光 心里有你的地方透着点点明亮 站在这里 凝视远方 有鸟儿飞过的地方 草儿都那样芬芳 。

8.关于友谊的古文

高山流水

先秦时代有位琴师,姓俞名伯牙,琴艺虽好,却苦无解语之人。一日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道出其胸臆,“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于是被伯牙引为知音。但是子期早逝,伯牙痛苦万分,摔断琴弦……

故事到这里,出现了另外一个版本,伯牙为什么要摔断琴弦呢?摔断琴弦后又发生了什么?年代久远,大部分人知道的是伯牙为了纪念朋友钟子期此后“终身不操”。但在我的故事里是这样的:闻听子期亡讯,伯牙痛哭流涕,旁人不解,曰,我之所以和他做朋友,是本想着借此机会让他白送我几担柴,谁知道,柴还没送,他人已经死了!(注:古代重农抑商,乐师更是没有

桃花潭水

有两位朋友,其中一位是诗人,嗜酒如命。两人感情相当好,属于“感情深,一口闷”的类型。在分别的前一天晚上,朋友请诗人喝好酒,还送了不少盘缠,诗人尽兴而睡,次日登舟远行,又闻岸上歌声缭绕,有感于怀,于是一首千古名诗挥笔而就:“**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过春节除了要贴对联,一般还会在大门两边贴上两个人的画像,也就是传说中的两位“门神”。其中一位是传说中“马踏黄河两岸,锏打山东六府,交友似孟尝,孝母赛专诸”的秦琼秦叔宝,也就是江湖上所称的“秦二哥”,还是真实历史中唐朝的开国功臣。自然,这个故事,也就和“秦二哥”有关。

话说“秦二哥”为去登州救朋友,染面涂须冒充响马。路过两肋庄时,出现了三条岔道,一条路去历城,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二哥”不由得想起老母妻儿,真是“孝义难两全”,犹豫片刻,最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

描写朋友之间的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