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文言文(古文佚是否通逸)
1.古文 佚是否通逸
是的。
具体例子请看下文中作名词第3条和作形容词第3条两项。首先来看看“佚”的基本字义1. 同“逸”。
2. 放荡:淫~。~游。
3. 美:~女。4. 姓。
再来看看他的详细字义作名词时:1. (形声。从人,失声。
本义:隐逸的人)2. 同本义 [recluse;hermit]佚民者,独乐其身之民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3. 又如:佚老(隐逸的老人);佚民(遁世隐居的人) (这第3条就是佚通逸的例子)4. 行列,通佾 [ranks]其佚则接芬错芳。
——《古文苑·扬雄·蜀都赋》5. 不当行为;过失 [fault]惟予一人有佚罚。——《书·盘庚上》作动词时:散失 [be lost]1.宣帝之时,得佚《尚书》及《易》、《礼》各一篇。
——《论衡》惟予一人有佚罚。——《书·盘庚上》。
传:“佚,失也。”牛马畜兽有郊佚者,取之不诘。
——《逸周书》2. 又如:佚名;佚书(散失的书籍);佚文(散失的文句、篇章);佚本(散失的本子);佚史(散失、隐没的或正史以外的史事);佚失(散失;失落);佚存(散失而复得以保存);佚事(散失沦没而为世人所不知的事迹,多未经史书正式记载);佚闻(散失、隐没而不为世人所知晓的传说,多未见于正式记载)3. 弃用;逃亡 [be discarded;escape]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孟子》。
朱熹注:遗佚,放弃也其佚获奈何?——《公羊传·成公二年》。注:“佚获者,已获而逃亡也。”
身不佚者志不广。——《荀子·宥坐》4. 又如:佚志(逃亡的意向);佚马(逸马。
逃逸的马)作形容词时:1.放荡;放纵 [dissolute]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
邢昺疏:乐佚游者,谓好出入不节也。男女淫佚。
——《汉书》2. 又如:佚行(淫行);佚君(淫佚之君)3. 通“逸”。安逸 [easy]佚,乐也。
——《广雅》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性恶》。
注:“佚与逸同。”乐佚游。
——《论语·季氏》舍佚而为劳。——《荀子·尧问》安于佚乐。
——宋· 苏轼《教战守》4. 又如:佚志(安逸图乐的心志);佚道(使人民安逸的办法);佚乐(放逸游乐)5. 美丽 [beautiful]那娘娘生得来仙姿佚貌,说不尽幽闲窈窕。——清· 洪《长生殿》6. 又如:佚女(美丽的女子)好了,希望可以帮助你^!。
2.文言文中《佚之狐》是一个怎样的人?
佚之狐有识人之明,功不可没。
佚之狐是郑国的大夫,他聪明睿智,谋略出群。春秋五霸时期,秦晋二霸企图联合将小小的郑国灭掉,他推荐了烛之武去劝秦王退兵,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太奸诈狡猾了,觉得他怕自己有危险就将年过古稀的烛之武推了出去,太过分了,令人所不齿,因此遭到许多唾弃,还被人称为“一只狐”。
但我觉得他是非常宽容的,他知道烛之武年过古稀却还是不得志,所以将这个立功的机会给了烛之武,虽然烛之武只是个小小的囿正,以使烛之武的雄才大略展示出来,不枉此生。他虽被人误解,但仍为国分忧,这就足以表明的他的大度和容人之心,而这一点正是成就大事的关键。
佚之狐此人出处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作者简介: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左丘为复姓。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汉族,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泰安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3.文言文中佚之狐是一个怎样的人
佚之狐有识人之明,功不可没。
佚之狐是郑国的大夫,他聪明睿智,谋略出群。春秋五霸时期,秦晋二霸企图联合将小小的郑国灭掉,他推荐了烛之武去劝秦王退兵,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太奸诈狡猾了,觉得他怕自己有危险就将年过古稀的烛之武推了出去,太过分了,令人所不齿,因此遭到许多唾弃,还被人称为“一只狐”。
但我觉得他是非常宽容的,他知道烛之武年过古稀却还是不得志,所以将这个立功的机会给了烛之武,虽然烛之武只是个小小的囿正,以使烛之武的雄才大略展示出来,不枉此生。他虽被人误解,但仍为国分忧,这就足以表明的他的大度和容人之心,而这一点正是成就大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