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储传文言文阅读题(梁储的史籍记载)

1.梁储的史籍记载

《明史》卷一百九十 列传第七十八 梁储传

梁储,字叔厚,广东顺德人。受业陈献章。举成化十四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弘治四年,进侍讲。改洗马,侍武宗于东宫。册封安南,却其馈。久之,擢翰林学士,同修《会典》,迁少詹事,拜吏部右侍郎。

正德初,改左,进尚书,专典诰敕,掌詹事府。刘瑾摘《会典》小疵,储坐降右侍郎。《孝宗实录》成,复尚书,寻加太子少保,调南京吏部。瑾诛,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屡加少傅、太子太傅,进建极殿。十年,杨廷和遭丧去,储为首辅。进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时方建乾清、坤宁宫,又营太素殿、天鹅房、船坞,储偕同官靳贵、杨一清切谏。明年春,以国本未定,请择宗室贤者居京师,备储贰之选,皆不报。其秋,一清罢,蒋冕代之。至明年,贵亦罢,毛纪入阁。

帝好微行,尝出西安门,经宿返。储等谏,不听,然犹虑外廷知。是春,从近幸言召百官至左顺门,明告以郊祀毕,幸南海子观猎。储等暨廷臣谏,皆不纳。八月朔,微服从数十骑幸昌平。次日,储、冕、纪始觉,追至沙河不及,连疏请回銮。越十有三日乃旋。储等以国无储副,而帝盘游不息,中外危疑,力申建储之请,亦不报。九月,帝驰出居庸关,幸宣府,命谷大用守关,无纵廷臣出。遂由宣府抵大同,遇寇于应州,几殆。储等忧惧,请回銮益急。章十余上,帝不为动,岁除竟驻宣府。当是时,帝失德弥甚。群小窃权,浊乱朝政,人情惶惶。储惧不克任,以廷和服阕,屡请召之。廷和还朝,储遂让而处其下。凤阳守备中官丘德及镇守延绥、宁夏、大同、宣府诸中官皆乞更敕书兼理民事,帝许之。储等极言不可,弗听。

十三年七月,帝从江彬言,将遍游塞上。托言边关多警,命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六师往征,令内阁草敕。阁臣不可,帝复集百官左顺门面谕。廷和、冕在告,储、纪泣谏,众亦泣,帝意不可回。已而纪亦引疾。储独廷争累日,帝竟不听。逾月,帝以“大将军寿”肃清边境,令加封“镇国公”。储、纪上言:“公虽贵,人臣耳。陛下承祖宗业,为天下君,奈何谬自贬损。既封国公,则将授以诰券,追封三代。祖宗在天之灵亦肯如陛下贬损否?况铁券必有免死之文,陛下寿福无疆,何甘自菲薄,蒙此不祥之辞。名既不正,言自不顺。臣等断不敢阿意苟从,取他日戮身亡家之祸也。”不报。帝遂历宣府、大同,直抵延绥。储等疏数十上,悉置不省。

秦王请关中闲田为牧地,江彬、钱宁、张忠等皆为之请。帝排群议许之,命阁臣草制。廷和、冕引疾,帝怒甚。储度不可争,乃上制草曰:“太祖高皇帝著令,兹土不畀藩封。非吝也,念其土广饶,藩封得之,多蓄士马,富而且骄,奸人诱为不轨,不利宗社。王今得地,宜益谨。毋收聚奸人,毋多蓄士马,毋听狂人谋不轨,震及边方,危我社稷,是时虽欲保亲亲不可得已。”帝骇曰:“若是其可虞!”事遂寝。明年,帝将南巡。言官伏阙谏,储、冕、纪亦以为言。会诸曹多谏者,乃止。宁王宸濠反,帝南征,储、冕扈从。在道闻贼灭,连疏请驾旋。

抵扬州,帝议南京行郊礼。储、冕计此议行,则回銮益无日,极陈不可,疏三上始得请。帝以宸濠械将至,问处置之宜。储等请如宣宗征高煦故事,罪人既得,即日班师。又因郊期改卜,四方灾异、边警,乞还乘舆。疏八九上,帝殊无还意。

是秋,行在有物若豕首堕帝前,色碧,又进御妇人室中,若悬人首状。人情益惊。储、冕危言谏,帝颇心动。而群小犹欲导帝游浙西,泛江、汉。储、冕益惧,手疏跪泣行宫门外,历未至酉。帝遣人取疏入,谕之起。叩头言:“未奉俞旨,不敢起也。”帝不得已,许不日还京,乃叩头出。

帝崩,杨廷和等定策迎兴世子。故事,当以内阁一人与中贵勋戚偕礼官往。廷和欲留蒋冕自助,而虑储老或惮行,乃佯惜储惫老,阻其行。储奋曰:“事孰有大于此者,敢以惫辞!”遂与定国公徐光祚等迎世子安陆邸。既即位,给事中张九叙等劾储结纳权奸,持禄固宠。储三疏求去,命赐敕驰传,遣行人护行,岁给廪隶如制。卒,子钧奏请赠谥。吏部侍郎桂萼等言,储立身辅政,有干公议,因录上两京言官弹章。帝念先朝旧臣,特赠太师,谥文康。

先是,储子次摅为锦衣百户。居家与富人杨端争民田,端杀田主,次摅遂灭端家二百余人。事发,武宗以储故,仅发边卫立功。后还职,累功至广东都指挥佥事。

咏雪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狐假虎威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刻舟求剑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2.《清•顾彩髯樵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

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

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①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

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髯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

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

众咸惊救。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

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洞庭有孤子陈学奇,聘邹氏女为室,婚有期矣。

女兄忽夺妹志,献苏宦某为妾。学奇泣诉于官,官畏宦势,无如何也。

学奇讼女兄,宦并庇兄不得伸。学奇窘甚。

一日,值髯于途,告之故,且曰:“若素义激,能为我筹此乎?”髯许诺:“然需时日以待之,毋迫我也。”学奇感泣。

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显者以其多力而勤,甚信爱之,得出入内闼。

邹女果为其第三妾。髯得间,以陈情告。

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昆仑②。髯曰:“毋迫。”

一日,显者夫人率群媵游天平山,显者不能禁。髯嘿贺曰:“计行矣!”于是密具舟河干。

众妾登舆,髯舁第三舆,乃邹氏也。出门,绐③其副,迂道疾行,至河干,谓女曰:“登舟!”舟遽开,帆疾如驶。

群仆骇变,号呼来追。 髯拳三人仆地,不能出声。

徐去,则女舟已至陈门矣。学奇得室忻感,谓古押衙④不是过也。

髯谓学奇,亟宜鸣之官以得妻状。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询知义由于髯,赐帛酒花彩以荣之。

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自是义樵名益著。

(清•顾彩《髯樵传》)【注】①蓰:五倍。 ②昆仑:即昆仑奴,唐传奇《昆仑奴》中的义士。

③绐:欺骗。④古押衙:唐传奇《无双传》中的义侠,押衙为官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鬻于人 鬻:卖 B。

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赡:赡养C。值髯于途 值:遇见 D。

迂道疾行,至河干 干:岸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全部与髯樵设计搭救邹女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①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 ②女泣如雨,诉失身状③髯曰:毋迫 ④于是密具舟河干⑤出门,绐其副,迂道疾行 ⑥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髯樵胆量过人,常常在夜间独自上山砍柴,不怕碰上毒蛇猛虎。

B。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髯樵每次背负比别人多一倍多的柴。

C。以砍柴为生的髯樵,虽然目不知书,但有勇有谋,疾恶如仇。

D。营救邹氏、帮助陈学奇夫妇团圆的义举,使人们对髯樵褒奖有加。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1)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3分)(2)若素义激,能为我筹此乎(4分)(3)然需时日以待之,毋迫我也(3分)参考答案:4。

B(赡:胜任。)5。

A(①句表示髯樵为以后的行动作准备,④句也是为搭救邹女作准备,⑤句更是搭救邹女的行动。以上几句都与髯樵设计搭救邹女有直接关系。)

6。B(髯樵多背柴,并不是为了容易买)7。

(1)因此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异的人,更加刮目相看他了。(共3分,“由是”“异”各1分,写出大概意思给1分)(2)你向来嫉恶如仇,能为我想办法(解决)这事吗?(共4分,“若”“素”“筹”各1分,写出大概意思给1分)(3)但是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不要催促我。

(共3分,“毋”“迫”各1分,写出大概意思给1分)附参考译文:明朝末年,吴县洞庭山的乡村中,有个打柴的人,满脸大胡子并且身材魁伟,姓名不为人所知,极有力气。常在夜间打柴,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不怕碰上毒蛇猛虎。

打的柴草,别人只能背一百斤,髯樵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但是卖给别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有人惊讶地问他,髯樵说:“柴取自山中,人们都是自食其力罢了。

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那么大。我的力量是别人的五倍,但吃饭并不比别人多,所以把价钱压低了。

再说,价钱压低了,我的柴又容易卖,这难道不是有好处吗?”因此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异的人,更加刮目相看他了。髯樵不识字,但是喜欢听别人谈论古往今来的事情,常常激于义愤,说出话来,争辩是非得失,就是读书人也没有办法难住他。

(有一次),曾经背着柴到戏场观看《精忠传》,那个扮演秦桧的演员出场了,髯樵大怒,飞步跳上台,摔倒秦桧殴打他,把他打得鲜血直流,几乎要死。 众人急忙来救。

髯樵说:“他做丞相,奸恶成这样,不打死他还等什么?”众人说:“这是演戏啊,不是真秦桧。”髯樵说:“我也知道是演戏,所以才打他,如果是真秦桧,就要用他的血肉润滑我的斧头了!”他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就像这样。

洞庭有个孤儿叫陈学奇,聘邹家的女子为妻室,婚姻已经定下了日期。 女子的哥哥忽然夺去妹妹的意愿,把妹妹献给姓苏的一个宦官为妾。

学奇到官府哭诉,官府害怕苏宦的势力,没有办法。

阅读,储传文

3.明史列传第七十八梁储传的翻译

【梁储传】 【出处】白话二十四史 【译文】 梁储,字叔厚,广东顺德人。

曾跟陈献章受业,中成化十四年(1478)会试第一名,选庶吉士,授职编修,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弘治四年(1491),他升为侍讲,又转为洗马,在东宫中侍奉武宗读书。

后来曾奉命去册封安南国君,拒不接受他的送礼。又过了很久,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参加编撰《会典》,而后又升任少詹事、吏部右侍郎。

正德初年,改为左侍郎,又进升为尚书,专门掌管皇帝命令的起草,掌管詹事府。刘瑾摘取《会典》里的小毛病出来,梁储因此被贬为右侍郎。

《孝宗实录》成书后,恢复职务重为尚书,不久加官太子太保,调任南京吏部尚书。刘瑾被杀后,他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入内阁参与军政大事。

后又加官少傅、太子太傅,入建极殿为大学士。正德十年(1515),杨廷和死了父亲回家守丧,梁储做了首辅大臣,进官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

当时正在修建乾清、坤宁宫,接着又要营建太素殿、天鹅房、船坞,梁储和同事靳贵、杨一清严词规劝。第二年春天,因为王位继承人还没确立,他上书请选择宗室中贤能的子弟来京城居住,作为皇储,武宗都没有作声。

那年秋天,一清罢了官,由蒋冕接替了他。到第二年,靳贵也罢了官,毛纪进入内阁来。

武宗喜欢伪装外出,有一次曾走出西安门,过了一夜才回来。梁储等加以劝谏,他不听,不过他还是怕被朝中大臣知道。

这年春天,他听了身边宠信宦官的话把百官召到左顺门来,明确告诉大家将在郊祀过后到南海子游览,打猎。梁储等和朝廷中的大臣规劝,都不肯听从。

八月初一,他带了几十个人便装到昌平去。第二天,梁储、蒋冕、毛纪才发觉,他们追到沙河没追上,就连连上书请皇上回来,武宗还是过了十三天才回来。

梁储等因为国家没有接班人,而武宗又不停地外出游玩,朝廷内外人心不安,就极力重申立太子的请求,武宗又不作声。九月,武宗骑马走出居庸关,访问宣府,命令谷大用守住关门,不让朝中大臣跟出来。

接着就又由宣府到达大同,在应州遇上了贼寇,差点出了乱子。梁储等心中忧怕,更急切地请求武宗返回来。

奏章上了十几次,武宗却不为所动,除夕竟驻于宣府未归。这个时候,武宗越发无道失德,一群小人掌了权,使朝廷里的政治乱作一团,人心惶惶。

梁储怕自己不能够胜任,就在廷和除丧服后屡屡请召他回来。廷和回朝后,梁储就让开路,自己处在下边的位置上。

凤阳守备宦官和镇守延绥、宁夏、大同、宣府的宦官们都请武宗再颁一道敕令让他们办理民事,武宗同意了。梁储等极力说不行,武宗不听。

正德十三年(1518)七月,武宗听了江彬的怂恿,将要到边塞上游玩个遍。就托言边关有很多战争警报,现在要命令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率领天子的军队前往征战,让内阁起草敕令。

阁臣不同意,武宗又召集百官到左顺门当面训话。廷和、蒋冕正在休假中,梁储、毛纪流着泪劝谏,大家也落了泪,武宗的决心仍不动摇。

过后毛纪也称病告假,梁储一个人在殿上争了几天,武宗最终还是不听。过了一个月,武宗说大将军朱寿已经肃清边境,命令加封他为镇国公。

梁储、毛纪上书说:“公虽然显贵,毕竟是别人的大臣。陛下继承祖宗的事业,是国家的君主,怎么能这么荒唐地自我贬低呢?封国公后,就要发给诰券,追封三代,祖宗在天之灵也肯像陛下一样贬低身份吗?况且铁券上一定有免死的说明,陛下您万寿无疆,何苦这样妄自菲薄,蒙受那样不吉利的免死文字。

名称既不正当,话说起来自然也不顺口。我们断然不敢为讨您的欢心苟且听从您,换取来日杀身灭门的大祸。”

武宗也不回话,继续走过宣府、大同,直达延绥。梁储等几十次上书规劝,都放置一边不加考虑。

秦王申请关中的闲田当牧场,江彬、钱宁、张忠等都替他请求,武宗力排众议答应了他,传令阁臣起草制文。廷和、蒋冕称病不写,武宗愤怒极了。

梁储估计争也没用,就呈上制文草稿说:“太祖高皇帝规定,这块土地不得给与藩王。这不是吝啬,而是考虑到这块土地广大而且富饶,假使藩王得到,多养兵马,富贵而且骄横,在坏人引诱下图谋不轨,将大大不利于国家。

秦王你现在得到这块土地,应该较以前更加小心。不要收召坏人,不要多养兵马,不要听信狂人之言图谋不轨,震动四方,危害我的国家,到那时我即使想保护亲戚也可是没办法了啊。”

武宗看后惊惧地说“:竟然这样可怕啊!”事情就这样搁下了。第二年,武宗又要南巡。

谏官们爬在宫门前规劝,梁储、蒋冕、毛纪对此也说了话,正好各个部曹里都有很多劝阻的大臣,武宗方才罢休。宁王宸濠造起反来,武宗南下亲征,梁储、蒋冕一道陪同。

路上听说反贼已经败灭,就连续上书请武宗起驾还宫。到扬州时,武宗考虑到南京举行郊祀。

梁储、蒋冕考虑到此议一行,武宗回朝就更是有年无日了,所以极力说不行,上了三次书才达到目的。武宗因为宸濠即将解押来,问应该怎么处置他。

梁储等请学宣宗征讨高煦的故事,罪人既已抓到,就马上班师回朝。又借着举行郊祭的时期改变、四方多。

4.明史李骥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

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侍郎。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辨,帝曰:“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肇庆则给事中王莹,琼州则户部郎中徐鉴,汀州则礼部员外郎许敬轩,宁波则刑部主事郑珞,抚州则大理寺正王升,后皆以政绩著。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 阅读答案】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 阅读答案。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译文】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科举乡试中举。入国学学习三年后,授户科给事中。市场管理部门盘查商贩旅客,搜查极细极严,因骥奏请而停止。不久被告发违纪而免职。

建文时,被荐举任新乡知县。他在该县招抚流民,给他们农具,从而返乡复业者数千人。母亲去世,骥辞官归家守丧,该县官民相继四次奏请留任,朝廷未准。永乐初,守丧期满,改任东安知县。在任职期间,凡有害于百姓的事,立即请求朝廷废除。侍郎李昶等均荐举他,提升为刑部郎中。奏陈的十余事多被采纳。后因违法下狱,被贬到保安服役。

洪熙时,朝廷下诏求贤,李骥被举荐为御史,他陈奏治国利民十事,被仁宗采纳。宣德五年(1430)巡视仓场,军士高祥偷盗仓粮,骥逮高祥审问。高祥的父亲散布流言,说高祥与张贵等一同偷盗,骥因受张贵贿赂,故只治高祥之罪。刑部侍郎施礼据此论骥死罪,骥上章申辩,仁宗认为:“御史既擒盗,怎肯受贿!”命施礼与都察院再审,果知骥遭冤枉。帝斥责施礼而恢复李骥的官职。这年十一月,皇帝选择廷臣二十五人出任郡守,骥受任河南知府。他在河南政绩十分突出。该府境内多盗,骥设立火甲制:一户被盗,一甲赔偿。查获犯者,在其门上大书“盗贼之家”字样。他撰《劝教文》,宣扬教化,从此人们都改正不良行为,使境内道不拾遗。河南府境内有伊王府,伊王多次以私事托他,骥不从。王府太监及校卒虐害百姓,受到骥的制止。这些使伊王府对骥恨之入骨。冬至那天,命骥在四更时分去王府陪王行礼。骥如期到达,伊王诬他迟到,把他捆绑起来,第二天才释放。骥将此事上奏,皇帝大怒,致书谴责伊王,并令将府中承奉、长史、典仪等吏都逮捕审讯。

骥为人端正谨慎,在河南府任职六年后逝世,享年七十,士民祭吊时都失声痛哭。

5.高中考试文言文梁焘传翻译

梁焘字况之,郓州须城人。

父亲梁..,兵部员外郎、直史馆。梁焘因梁..在任,为太庙斋郎。

考中进士中等等次,编校秘阁书籍,升集贤校理、通判明州,检详枢密五房文字。 元丰年间久旱,梁焘上书议论时政说: “陛下往日怜念下雨,为了安定政事的过失,惧戒自省。

丁卯日发下诏书,癸酉日下雨,这是上天眷念陛下的德言,而喜其有利于百姓的意思。正当全国各地祈求下雨有十个月之久,百姓被新法所刻剥,像火烧般哀鸣,而京城尤其严重,街市小民,没有不疏于职责的,聪明的、愚蠢的互相对望,好像天有大灾变的忧虑。

陛下才下诏书示以恩惠,又着手实行,计及废除刻薄的条文,免除减损钱数,一天之间,欢呼声四起。距离陛下生日三天而滋润土壤的雨水降下,这是上天以雨水来祝陛下享寿万年,为圣心大觉大悟而感动,有用来归还仁政的意思。

“然而法令不合,对百姓有害的,所改变的只有万分之一。因为人心的不理解,所以天意也没有解开,而不再降雨。

陛下也因此为戒,而日夜担心它吗?现在陛下所知道的,只是市易法这件事而已。法令的危害,难道只是此吗?青苗钱、助役钱、方田、保甲、淤田都是。

兼有这几事,而天下百姓遭受它的危害。青苗钱没有来得及偿还,而责以免役;免役钱没有来得及交纳,而重以淤田;淤田刚刚下达,而又有方田;方田没有平息,而迫以保甲。

这是白白地骚扰百姓,使他们不得在皇帝的恩泽下稍加休息。其为害百姓的实际情况,即使一旦有人说出,必定以之传达给主管官吏,主管官吏以没有这回事妄报,就听从而且相信他,安然不再过问,而且反而治罪说话的人。

虽然间或派使者巡行,但苟且于宠爱俸禄,巧为妄语荒诞,成就其事,至于请求全部实行这些法令,上下互相隐瞒,习以成风。 “我认为天下的祸患,不担心祸乱不能除去,却担心朋党蒙蔽的习俗形成,使上下不能闻见所应闻见的事,因此政治日益败坏,而祸乱终于到来。

陛下能不深思它的原因吗?” 奏疏入内,朝廷不为醒悟。 内侍王中正率领军队出边疆,不按法制求取赏赐。

梁焘争辩不能,请求外任,出知宣州。入朝辞谢,神宗说“:宰辅大臣说你不肯安于职守,为什么呢?”梁焘应对说:“我居官五年,不是敢不安于职守,只是担心不能胜任使命,因此离开罢了。”

神宗说:“王中正功赏文书,你为什么独独认为不可以?”回答说“:王中正欺罔假冒侥幸希图,我不敢委曲法制以辜负陛下。”不久,梁焘为京西提点刑狱。

哲宗即位,召用为工部郎中,升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有人请宣仁太后临幸文德殿穿礼服礼帽接受册封,梁焘率领同事进谏,引用薛奎劝谏章献明肃皇后不应穿帝王服装见太庙事,宣仁太后欣然采纳。

梁焘又论市易法已废除,请求免除中户下户的欠债;又请求欠青苗钱的下户所欠钱款,不得令担保的人全部偿还。 文彦博建议派刘奉世出使夏国,御史张舜民论不应派人出使,降为虢州通判。

梁焘说:“御史是坚持法制的官员,能够犯颜正论,何况臣下有过失,怎能害怕忌讳而不直言进谏呢?现在御史敢于说大臣的,这是天下的公议;大臣不满意御史的,这是一人的私心。怪罪天下敢于说话的公议,便宜一人不快乐的私心,这不是公正朝代盛事。”

当时同时议论的傅尧俞、王岩叟、朱光庭、王觌、孙升、韩川,共七人,都被召到尚书省都堂,以“事情应权衡轻重,因此不惜一个刚进用的御史,来安慰老臣”敕谕他们。梁焘又说“:如果论年龄爵位俸禄,那么老臣为重;如果论法度法制,那么老臣为轻。

御史,是天子的法官,不能因为大臣郁郁不乐而贬斥去职。希望召回张舜民,以端正国体。”

奏章十次上呈,没有被采纳。 梁焘又当面责斥给事中张问不能驳还贬降张舜民的制命,认为是失职。

由于诟骂同事,梁焘出任集贤殿修撰、知潞州,辞谢不受君命,说“:我本来论张舜民不应罢免,如果认为不对,就应该因此受贬斥。现在只得以微小的罪过冒充好的官职,守重郡,这样则朝廷命令,不能明辨曲直是非,以好恶告示天下了。”

没有得到答复。到潞州,正值饥年,没有等待命令分发常平粟赈济百姓。

流亡在外的人听说此事,来者不绝,梁焘处理此事有条理,人们不再报告困乏。 第二年,梁焘被召为左谏议大夫。

刚刚上路,百姓攀住车辕,车不能行走,越过太行山,抵达河内才平息。不久应对,上书说:“皇帝年壮,没有专权独断。

太皇太后保佑圣明的君主,垂帘听政,奸恶的人易于欺骗蒙蔽。希望端正法制,申明法度,采用忠言,讲求仁政之术。”

哲宗、太皇太后表示嘉许采纳。 前宰相蔡确作诗怨恨毁谤,梁焘与刘安世交相攻击他。

梁焘说“:现在忠心于蔡确的人,多于忠心朝廷的士人;敢于为奸言的人,多于敢于正论的人。由此可见蔡确的气焰汹汹显赫,盘根错节,贼人化变危害政治,为患越来越大。”

蔡确终于被贬窜新州。梁焘升任御史中丞。

邓润甫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梁焘论邓润甫怯懦邪佞没有建树,巧为提升。没有得到采纳。

改任权户部尚书,不受命,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任郑州知州。十天后,入朝任权礼部尚书,为翰林学士。

元..七年(1092),被授任尚书右丞,转任左丞。蔡京为蜀州帅臣,梁焘说:。

梁储传文言文阅读题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