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形容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文言文中形容吃不饱的词语)
1.文言文中形容吃不饱的词语
1须臾,少倾,俄而,寻,顷之,未几、少时,顷刻、间
①顷之,客请与予对局。(钱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林嗣环《口技》)
③未几,夫齁声起。(林嗣环《口技》)
④少时,一狼径去。(蒲松龄《狼》)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蒲松龄《狼》)
⑥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环《口技》)
⑦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2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前不久发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儿初醒声。(林嗣环《口技》)
②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钱大昕《弈喻》)
3、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其间相距的时间较短,如:既而,寻,相当于“不久”“旋即”的意思。
①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
②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2.古文翻译
水经江水注 郦道元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叁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汉滩,其峡盖自
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
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馀里,涌起数十丈。今滩
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
崩滩”。其颓崖所馀,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馀里,有大巫山,非惟叁峡所
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
耳。西,即巫山者也。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叁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青倒影。绝 多生柽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
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叁峡巫峡长,猿鸣叁
声泪沾裳!”
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盛弘之谓之空泠峡。峡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
其间远望,势交岭表,有五六峰,参差互出。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俗传
两郡督邮争界於此。江水历峡,东迳宜昌县之插下。
江水又东,迳流头滩。其水并峻急奔暴,鱼 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
“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馀里;下水
五日,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北临大江,与夷陵相对。江水
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
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 ,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
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
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 既高,加以江
湍纡洄,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叁朝叁
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
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
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叁峡,
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
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 秀峰,奇构异形,
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
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
千古矣。”
整篇大意:
(一)自“江水又东迳广溪峡”至“夏后疏凿者也”
记叙三峡之首乃广溪峡。
(二)自“江水又东迳巫峡”至“盖因山为名也”
记叙巫峡因山为名。
(三)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至“猿鸣三声泪沾裳”
记叙三峡四时山景。
(四)自“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至“东迳宜昌县之插灶下”
记叙东界峡有奇石。
(五)自“江水又东迳流头滩”至“上水百日也”
描写流头滩上水之难。
(六)自“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至“因名曰人滩也”
记叙人滩石景。
(七)自“江水又东迳黄牛山”至“回望如一矣”
记叙黄牛山、滩附近江水纡洄。
(八)自“江水又东迳西陵峡”至“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记叙西陵峡山水之美。
3.问什么饱暖思淫欲,贫寒出盗心
“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这句古语自古流传传今,是因为符合当时的情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古代的那些有钱人们,会喝美酒,看着歌舞,相当的快活。而下层的那些老百姓们却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所以当他们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就会起义,想着去建立新的制度。
其实这句话和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马洛斯曾经这样说,“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所以每个人都拥有很多的动机以及自我的需求,这些需求就包括了生理的,安全的,归属和爱的,还有自尊以及自我实现这几个方面的需求”。
4.又累又困又饿用文言文怎么表达
又累又困又饿用文言文表达: 饥肠辘辘、食不果腹。
1、饥肠辘辘
【拼音】: jī cháng lù lù
【解释】: 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车行声。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举例造句】: 这时已错了传膳的时刻,都是天色微明吃的早饭,至此无不饥肠辘辘。
2、食不果腹
【拼音】: shí bù guǒ fù
【解释】: 果:充实,饱。指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贫困。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举例造句】: 人民生活更加贫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5.如何用文言文委婉表达饥饿难忍
1. 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解释】:枵:空虚。辘辘:车轮滚动的声音。肚子饿得辘辘叫,形容十分饥饿。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忽僮仆肢体微动,喜而扪之。无何,呕水数斗,醒然顿苏。相与曝衣石上,近午始燥可着。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2. 食不果腹
【释义】果:充实。腹:肚子。食:吃。
【出处】: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意思是: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
扩展资料:
文言文中“饥”与“饿”的区别:
现代汉语中“饥”与“饿”是同义词,都表示肚子空要吃东西。二者在词义上只有细微的差别。而文言文中“饥”与“饿”是有区别的,“饥”是一顿或几顿没吃饭有饥饿感;“饿”是几天没吃饭已失去行动能力濒临死亡。“饥”与“饿”存在程度上的差别,“饿”比“饥”严重。
例如:
1、“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家里如果有固定的职业,就是吃不饱也不至于饿死;国家有固定的法律,就是有了危难也不会灭亡)。---战国韩非《韩非子·饰邪》
2、“饿,甚于饥也”(饿比饥还要严重)。--明代张自烈《正字通》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_饥肠辘辘
搜狗百科_食不果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