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他所追求的文言文(求解答一句古文)
1.求解答一句古文
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见于《论语》。这里说的为己不是为自己的名利,是说学习修养完全是自己内心的要求,是为了自己的心安;而为人,就是做给为人看,沽名钓誉;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做秀。孔子提倡为己,所以儒学也称作为己之学。
《论语》里关于三年之丧问题的一段讨论,很好地说明了为己之学的意思。孔子的一位弟子问孔子,说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能不能减为一年?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反问他:如果你不服丧三年,服丧一年,就让你吃好的,穿好的,让你欣赏乐舞,你能心安吗?如果你能够心安,你就那样做好了。这位弟子出去后,孔子解释说,所以规定服丧三年,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三年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真正有道德的人,父母去世以后,你让他不服丧,让他吃好的,穿好的,让他去欣赏乐舞,他都没有这个心思,他会于心不安。
在这个例子里,孔子说得很清楚,道德不是为了别的,就是要求自己心安,这就是为己。
讲到为己,就要讲到道德要不要回报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好人有好报,这是人们普遍的愿望。“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也是人之常情。对于道德高尚的人,社会给以尊敬、鼓励,以至一定的激励和奖励,是理所当然的。最近,江西省静安县的农民刘文锦凭借活跃的经济头脑和与左邻右舍良好的关系,被村民们评为文明信用农户,为此他赢得了三万块钱的贷款,开发了九亩鱼塘。他感慨地说,以往我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做抵押,加起来也就只能贷到两千块钱。但是现在由于我的道德好,我能贷到三万块钱。对这件事,有人说这叫道德有价,证明道德高尚会得到回报。当前社会上某些地方存在的好人受气,坏人得利,见义勇为反遭怀疑,受伤无人过问,陷入困境的现象,是不正常的,对道德建设起着消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道德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要求,它的本质是不求回报的。为己,只求心安,就是不求回报。好人有好报,你这样做,他人和社会会给你回报,这是说的结果。好人没好报会影响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现实存在的现象。但是不能说道德行为必须与回报联系在一起;从道德行为的主体来说,追求回报不应是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如果以求得回报为行为的目的,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了。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一事当前,一种思考方法是问“心安不心安”,一种思考方法是首先问“值得不值得”;只求心安,不求回报,是为己;求回报,以“值不值”为行为标准,就是为人。前一种想法是道德的,后一种想法是功利的。
自古至今的有德之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坚贞不屈,慷慨就义,他们图的是什么回报?他们追求的只是完成自己的人格,不求什么回报。现代的焦裕禄、胡昭程又曾要求什么回报?焦裕禄求的是改变兰考的贫困面貌,胡昭程求的是让山区孩子都能上学;他们也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求回报。还有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也是不求回报。他们的付出超乎常人,没有得到回报,甚至有的还遭受打击,却丝毫不减做好事的热情。这是真正道德精神的体现。我们所要提倡的,正是这样的精神。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苏 轼?
【答案】【小题1】C【小题2】A【小题3】C【小题4】D【小题5】(1)于是游学(各地)并拜见了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与众不同,为他写下了记录他行止的文章,在当世流传。
(2)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3)然而他郑重严肃、苦苦劝谏,竭尽心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大概是很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的。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C解释不正确,居:过了。
故选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A项,介词,替,给;B项,代词,那/代词,自己;C项,副词,才/副词,竟然;D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①是郡守所为;④是说皇上宽恕了叶嘉。 故选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劝诫人们应当功成身退”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
故选D。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5】试题分析:①注意重点词语的准确翻译;②注意整句意义的连贯通顺;③注意译文与上下文意义的连贯契合;④注意寻找恰当的现代词语替换古汉语。
“因””游””奇”、介词短语后置、“司”“而”“苦辞”“逆”“堪” “然”“正色”“许”“为”“计”“盖”“有以”“取”。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译文】叶嘉,福建人。
他的先人住在上谷。曾祖父叫茂先,修养高尚却不去做官,喜欢游览名山,到了武夷山,很喜欢这里,于是就在这里安了家。
(他)曾经说:“我培植功德,虽然不被当世的人所采用,却给后世留下了清香,我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的。”叶茂先安葬在郝源,于是子孙都成为郝源人。
等到叶嘉出生后,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品行。有人劝他练习武艺。
他说:“我应该作为天下英武之人的精华,扛一支枪举一杆旗哪里是我做的事呢?”于是游学(各地)并拜见了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与众不同,为他写下了记录他行止的文章,在当世流传。 皇上读了介绍叶嘉的文章,认为他很好,下令建安太守征召叶嘉,并用传车送他到京城来。
太守这才派人查访叶嘉的住处,让拿出皇帝的诏书给叶嘉看。叶嘉没有答应,太守亲自到山中,劝他听从皇上的征召,他才登车出发。
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 ”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我看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马上任用,必须让他经过锤炼挫折才可以。”
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忽然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皇上选拔到这里,(如果)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 ”皇上听罢笑了,把叶嘉安排到重要的部门,让他掌管机要事务。
皇上于是下令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和叶嘉共事。欧阳高嫉妒叶嘉刚一做官就得宠谋划着要排挤他。
叶嘉虽然遭受羞辱,并因此而站起来,但脸色并未改变。 皇上责备欧阳高,喜欢叶嘉,看着他的颜色,过了好一会儿,说:“叶嘉确实是清白之士,他的清气飘然如白云。”
于是邀请他一起宴饮。过了一会儿,皇上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少好感,回味他的话,让人珍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
《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啊。”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
从此叶嘉更加受到皇上的宠爱。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用过量,叶嘉苦苦劝谏。
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 ”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
叶嘉严肃地说:“陛下一定要甜言蜜语口齿伶俐的人才喜欢吗?我说的话虽不好听,时间久了却有好处,陛下尝试一下不 就知道了吗??于是皇上宽恕了叶嘉,然而也因此疏远了他。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回到福建中部。
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
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
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 评论说:现在姓叶的分散在天下各地,他们都不喜欢城市,只喜欢住在山中。
住在福建中部的,是。
3.《南山集》译文
原文: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官官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大鸣,手下,鸣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 ,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译文:
我读书的房间,有一株桂树。在那桂树之上每天都能听到鸟儿“官官”鸣叫的声音,我就去一探究竟,果然那里有两只鸟儿,在树枝上筑了一个巢,那巢穴离地面不过六七尺高,人用手就能够得到。那鸟巢和酒杯差不多大,制作精密而又很结实,是用细小的草盘绕结成的。那两只鸟儿一雌一雄,体型之小以致于用手去捧它简直是绰绰有余。鸟儿的毛色洁白明亮,如同皎洁的月光那样可爱,但是我不认识这是什么鸟。
小鸟就快要出生了,雌鸟就用自己的翅膀覆盖着它,而雄鸟出去觅食。每次获得食物归来,那雄鸟都要停在屋顶上,不马上下来。房屋的主人开玩笑的用手去摇动它的窝,那鸟儿就朝下俯瞰并且发出鸣叫,轻轻地摇它就小声地叫,而用力摇时它就会大声地鸣叫,直到主人把手放下,那叫声才停止。
后来有一天,我从外面回来,看到那个鸟巢掉到了地上,我寻找那两只鸟儿和它们的卵,却又找不到。我只好到处查问,原来是奴仆某某将它们拿走了。
唉,可惜这鸟儿空有洁净的羽毛和动听的鸣叫,却为何不去那深远的大山里、到那茂密的从林中栖息,反而选择了一个本不该寄托的地方,结果被别人的家奴羞辱致死。由此看来,人生的道路难道很宽吗?
4.这段出自《国语·楚语下》的文言文怎么翻译
译文:
鬬且在朝廷见了令尹子常,子常和他谈话,询问怎样才能聚敛财宝和马匹。鬬且回家后告诉了他的弟弟,说:“楚国恐怕要灭亡了吧!如果不是这样,令尹恐怕不免于难。我见到令尹,令尹询问怎样积聚财宝,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定要败亡的。“
古时候积聚财货不妨害百姓衣食的利益,聚敛马匹不损害百姓的财物,国家征收的马匹能满足行军所用,公卿的戎马能与兵赋的需要相称,不超过这个限度。
公卿的财货足够馈赠贡献所用,大夫家的财货足够供给使用,不超过这个限度,财货与马匹过多百姓就会穷困,百姓过于穷困就会产生背叛之心,那凭什么来立国呢?
《国语·楚语》
《国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记载史实的时间,上起西周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76年),下至韩、赵、魏灭智伯,共约500年间的历史。
《国语》的写作风格以记实为主,注重客观描写,它不像《左传》、《史记》那样,在文中加“君子曰”、“太史公曰”以表明作者立场之类的评语,而是通过客观具体的描述,让读者自己去细细品味,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各有风格、各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用语言记史,生动、精练,为历代所称道。
“以前鬬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没有一天的储粮,是由于体恤百姓的缘故。楚成王听说子文吃了早饭就没有晚饭,因此每逢朝见时就准备一束肉干、一筐粮食,用来送给子文。直到现在已成为对待令尹的惯例。
成王每次颁下子文的俸禄,子文一定要逃避,等到成王不再这样做,然后他才回来任职。有人对子文说:人活着都追求富贵,但您却逃避它,为什么呢?子文回答说:从政的人,是保护人民的。民众都很贫困,而我却取得富贵,这是劳苦了百姓而使自己富厚,不知哪天就会遭祸而死了。我是逃避死亡,不是逃避富贵。
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灭掉了若敖氏家族,只有子文的后代还在,一直到现在还住在郧地,做楚国的良臣。这不是首先体恤百姓然后自己才富有吗?
现在子常,是先大夫的后代,辅佐楚国国君却在四方没有好名声。百姓饥瘦挨饿,一天比一天更厉害了。四周边境布满了堡垒,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可见,盗贼张目窥伺,民众无所依靠。
他不去顾恤这些,反而聚敛不已,招致民众怨恨的太多了。积累的财货越多,蓄积的怨恨也就越深,不灭亡还等待什么?
对待百姓心中的愤怒,就像堤防大河一样,一旦崩溃了破坏一定很大。子常的下场能比成王和灵王好吗?成王对穆王无礼,临死时想吃熊掌,都没有得到就死了。
灵王不顾百姓死活,全国的人都抛弃了他,就像丢下脚印一样。子常执政,他对别人的无礼和不顾百姓死活,比成王、灵王还厉害,他独自一个人有什么力量来抵御呢?
一年以后,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逃亡到了郑国,楚昭王逃到随国。
5.苏轼文言文翻译
这句话是苏轼在阐述自己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散文创作的观点时所说的。这种文学创作水平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也许只有大文豪东坡先生才能,才敢出此语。
译文:探求事物的精妙之处,就像击打捕捉清风和影子般飘渺,能够让事物形象在心中清晰明了的人,大概在千万人中也遇不到一个,更何况能通过语言和行为来使事物形象清晰明了?
这便是苏轼所追求的“词达”的文章写作境界,讲求文章通俗易懂,反对艰深刻薄、华而不实的文风。这句话阐释了苏东坡对于文章风格的追求,同时这种追求满足了当时古文运动中“文以载道”的具体要求。
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对这段话也有引用。并认为这种平坦通俗,平中见奇的艺术风格追求恰恰是苏东坡文章千古流传的精妙之处。
他说作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词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在此为风格做解释,苏东坡很巧妙地描写了他自己的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他是把修词作文的秘诀弃之而不顾的。何时行,何时止是无规矩法则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他能真实精确地表达出来,表达得够好,迷人之处与独特之美便自然而生。并不是在文外附着的身外之物。果能表现精妙而能得心应手,则文章的简洁、自然、轻灵、飘逸,便能不求而自至,此处所谓文章的简洁、自然、轻灵、飘逸,也就是上好风格的秘诀。具有此等特性,文章便不致于索然无味,而我们也就不怕没有好文章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