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文言文节选自《栾城集》(苏辙《栾城集》)

1.苏辙《栾城集》

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

孟德传 原文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①。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

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

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

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②、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③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④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⑤,置之秦州。

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注释 ①神勇之退卒也:神勇,禁军兵营名。

退卒,逃兵。 ②利:同“痢”。

③辄:每每,总是。 ④弭耳:犹贴耳。

这里是形容动物变得驯服的样子。 ⑤自告者:自首的人。

译文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生活,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

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

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

只管向山的深处去。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

一天病十余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

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

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

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

孟德把事情的始末全部说出,(宋知州)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州,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

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

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

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挂齿呢 ! 书孟德传后 苏轼 【原文】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忠、万、云安多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

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

【译文】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有老虎害怕不恐惧自己的人的事,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验证这件事。

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两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两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

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 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有人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必定要蹲坐着看守他,等待他醒来,不是为了等他醒,而来是为了使他害怕。

有人夜晚出门从外面回来,看到有东西蹲在他的门口,以为是猪狗之类的牲畜,用手杖击打它,(它。

2.宋 苏辙《栾城集》 东坡治水的翻译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七月,黄河决口于澶州曹村(今河南濮阳西),滔滔洪水,“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夺泗入淮,势如“平郊脱辔万马逸,一夜径度徐州洪”,很快包围了徐州城。最高水位高出城中平地丈余。“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城里人惊恐万状,许多富商大贾争相逃离。当时刚上任三个月的知州苏轼,镇定自若,大声疾呼:“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表示“与城共存亡”,及时安定了民心。随着大水的压力,古城墙到处漏水。他组织全城百姓一面用柴草堵塞洞穴,一面加固城防。由于人力不足,他又趟水涉泥连夜赶到武卫营禁军驻地。禁军为皇帝直接指挥,州官无权过问。他言辞恳切,请求卒长合作。卒长为苏轼的精神所感动,当即回答:“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便急令士卒带着畚锸跟随太守筑城。城外洪水深达二丈八尺。苏轼身先士卒,“过家不入”,坚守城头,风餐露宿。他还命其他“官吏分堵以守”,各负其责。军民们见长官都这样拼命保城,也同心协力,奋勇抗洪。“自城中附城为长堤,壮其趾,长九百八十丈,高一丈,阔倍;公私船数百以风浪不敢行,分缆城下,以杀河之怒”。经过七十多昼夜的连续奋战,终于保全了徐州城。水退后,苏轼为徐州城以后的万全之计,又立即赶到城东北查勘荆山下的沟河,尽力筹划改造。并打算兴建石墙大堤,但未获朝廷批准。后经同意,仅建了一道木坝。还于第二年拆除戏马台上的危房霸王厅,用其木料在城东墙兴建了黄楼防洪工程。很快得到了朝廷的奖谕。

“自公去后五百载,水流无尽恩无穷”。从这次抗洪到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的五百四十多年间,徐州虽不断发生水患,但终有长堤为屏,却一直安然无恙。后人缅怀苏轼治水保城的功绩,就把他带领军民抢筑的长堤,称为“苏堤”。

苏轼还曾两次出任杭州地方长官,“居杭州积五岁”。一次是在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任杭州通判(注:通判:官名,州府副长官,有监察所在州府官员之权,凡民政、财政、户口、赋设、司法等事务文书,都须知州或知府与通判通署,方能生效。),另一次是在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任杭州太守。他在任内,多次主持杭州的水利建设。“坐陈三策本人谋,惟留一诺待我画”。诗句记述的是他在杭州复修六井、疏浚茅山河和盐桥河、整治西湖以及开钱塘江石门四件事。前三件均完成,唯第四件由于调任,未能实施。

复修六井,解决杭州居民用水。杭州于隋代建市,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但由于濒临大海,“其水苦恶”,给人民生活与城市发展带来很大不便。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79年)杭州刺史李泌开凿了六井(六井:小方井、白龟池、方井、金牛池、相国井和西井,均居今杭州城西部沿西湖一带。)。“穴平地以为凹池,取诸西湖而注之,此使然之井也。其功大,其费多,其利民也博”。这些井,也就是大小不等的地下蓄水池,引西湖水经暗管注入。唐穆宋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大诗人白居易任刺史,浚治六井,民赖其汲。宋仁宗时(公元1023?063年),沈遘任知州,也曾疏治六井,并增凿了沈公井。当苏轼通判杭州时,沈公井已不能用,“六井亦几于废”,市民叫苦不迭。于是,关心“民间疾苦”的苏轼,便与太守陈襄组织市民重新整修了六井,终于解决了城市的饮用水问题。翌年,江浙一带大旱,水贵如油。而杭州居民却免除了久旱缺水之苦,全城人“汲水皆诵佛”,感戴苏轼办了一件大好事。十五年后,他出任太守第二次来到杭州时,发现用竹管引水需要经常更换,且不易维修,以致井水短缺而水价昂贵,于是又将引水竹管一律改为瓦筒,并以石槽围裹,使“底盖坚厚。锢捍周密,水既足用,永无坏理”。同时还开辟新井,扩大供水范围,使得“西湖甘水殆遍全城”。

茅山河和盐桥河是杭州城内的两条大河,北连南北大运河而入钱塘江。由于江水与河水相混,自北宋天禧(公元1017?021年)以来,江潮挟带的大量泥沙常常倒灌淤积到河内,殃及市内稠密的居民区,“房廊居舍,作践狼籍,园囿隙地,例成丘阜”。每隔三五年就得开浚一次,既有碍航运,又费人力物力,“居民患厌”。况且,往年浚河挖出的淤泥一经大雨,复冲入河中,又使“漕河失利”。苏轼“率僚吏躬亲验视”,了解到两河淤塞,在于堰闸废坏。于是,他果断地调集捍江兵和厢军一千人,用半年时间,修浚城中的这两条河。接着,他又组织军民在串联两河的支流上加修一闸,使江潮先入茅山河,待潮平水清后,再开闸,放清水入盐桥河,以保证城内这条主航道不致淤塞。茅山河定时开浚,起到沉沙池的作用。自此“江潮不复入市”,免除了泥沙淤积之害。加上又在涌金门设堰引西湖水补给,较科学地完善了杭州城的水利系统。

今日西湖被誉为“人间天堂”,也是与苏轼的整治分不开的。

苏辙文言文节选自《栾城集》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