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里农作物是什么(《三字经》里有什么农作物?)
1.《三字经》里有什么农作物?
《三字经》 中六谷 “稻粱菽,麦黍稷”,即:
1. 稻:通常叫稻米,也叫大米。
2. 粱:北方人把粱叫小米。
3. 菽:豆类总称,我们叫黄豆为大豆,叫红、绿豆为小豆。
4. 麦:常叫面粉,是把麦磨成粉。
5. 黍:常叫玉米。
6. 稷:稷是高粱,多数高粱用来酿酒。
《三字经》作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之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对于这种国粹,作为华夏名族的我们,怎可不读呢,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2.文言文中“菹”是指什么?
菹 葅 zū (形声。
从艹,沮(jū)声。本义;腌菜) 同本义 [pickle] 菹,酢菜也。
——《说文》。字亦作葅。
水草之菹。——《礼记·祭统》 七菹。
——《周礼·醢人》 馈食之豆,其实葵菹——《周礼》 又如:菹醢(盐腌的野菜、肉酱);菹酱(葅酱。酱菜) 枯干的草 [withered grass] 请君伐菹薪,煮沸水为盐。
——《管子·轻重甲》 又如:菹笠(用茅草编织的笠);菹薪(枯槁的草木;柴草) 草席 [straw mat]。如:菹稭(葅稭。
用农作物茎杆编成的铺垫物,草席) 肉酱 [minced meat] 麋鹿为菹。——《礼记·内则》 又如:菹脍(鱼肉酱); 水草丛生的沼泽地 [marsh] 纽菹之兽。
——《穆天子传》。注:“吴人呼田猎茸草地曰菹。”
又如:菹泽(水草繁茂的沼泽地);菹薮(水草繁茂的湖泽)。
3.中国在古代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1、黍 对上古时期的东亚地区而言,最重要的作物有三种。
中国北方最早被驯化的作物是黍,也就是现代中国人所说的糜子。黍的祖先是哪种野草至今尚未有定论。
类似黍的野草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距今9000年到7000年左右,位于黄河中游两岸,今天河南以及河北的华夏人群先祖开始人工种植黍。
这是农业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北方。而靠着种植黍提供的稳定食物来源,这批人成了北方最早开始由采集狩猎社会转型为定居农业社会的人。
在随后的数百年时间里,种植黍的范围逐渐扩大,东边沿着黄河扩散到下游,今天的山东一带,西面则溯河而上,沿黄河以及渭河进入关中盆地,直达甘肃东南部。作为现代农作物,黍存在严重的缺点,不但产量较低,而且即便在水肥条件很好的情况下也难以增产。
但是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黍仍然能维持较为稳定的产量。生长期短暂的黍几乎是最为省水的谷物,且抗病能力极强。
对于农业技术刚刚起步中国北方先民而言,驯化黍的意义非凡。2、粟 《黍离》中已经提到了另一种作物——稷的存在。
它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和黍同样重要。 粟的驯化比黍要稍迟一些。
农业刚刚起步时,北中国正经历一段气候干燥而寒冷的时期。虽然粟和黍都是旱地作物,但粟的抗旱能力跟耐贫瘠土壤能力和黍仍不可同日而语。
黍在年平均气温6-10度,降水量350-450毫米的环境下生长最好。而粟则更喜欢年平均气温8-10度,降水量450-550毫米的环境。
随着气候逐渐转向暖湿,粟从华北平原东部较温湿的地方开始向西扩散。一旦种粟变为可行,它相对黍而言产量稍高的优点就变得非常重要。
更高的产量意味着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支撑规模更加大的聚落以及更为复杂的社会形态。长期种植黍、粟农业,终于使得华夏先民在东亚众多人群中成为率先脱颖而出,进入文明时代的族群。
华夏人对粟的重要性有极其充分的认识。粟在先秦也称为稷。
周人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后稷。此处的“后”是上古华夏人对首领的称呼。
追寻先祖到后稷充分说明周人对粟的重视程度。后来“稷”更是国家代名词“社稷”的重要组成部分,稷乃是建立国家的基础。
3、稻 在同期的中国南方,也有一群人在另外一种作物的支持下快步迈向文明时代。这种作物也是东亚起源的三种主要禾本科作物中唯一一种至今仍维持中国人主要口粮来源地位的。
中国百分之三十的耕地用于种植水稻,全国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是大米。东北和南方一样吃米为主不必说,就算华北地区,历史上也大量依靠南方北运的稻米解决粮食问题,说稻是中国的第一粮食作物不为过。
而稻的驯化正是起自中国。当今,野生稻生长于中国南方的福建、湖南、江西、云南、广东、广西和海南,尤以两广和海南为多。
野生稻在哪里被驯化为栽培稻有三种说法,一说长江中下游,一说华南,一说云贵高原。这三块区域都发现了栽培稻的植物化石,而且在上古时期均有野生稻分布。
以栽培稻化石证据的丰富程度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似乎是首先驯化稻的地区。但是对栽培稻的基因研究显示,中国栽培稻细胞器的基因单倍型和华南地区的野生稻最为接近,最可能的驯化地点在珠江下游。
同野生粟一样,野生稻的籽粒在成熟后也会自动脱落。从公元前一万年开始,中国南方的先民就开始收集野生稻的种子以作为食物。
这种潜力巨大的植物很快就体现出了它的价值,中国南方的居民很快开始了人工种植稻的尝试。野生稻的种种不便收集食用的特征逐渐在驯化的过程中被改良,野生稻未成熟时张开的穗变得闭合,芒也缩短消失,籽粒颜色则由深色变为白色。
经历这些改变之后的栽培稻成为南方无可替代的主要粮食作物。4、麦 麦在春秋时期已经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
《左传》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巫师预言晋景公吃不到来年的新麦,于是到了第二年麦收时节,晋景公把巫师喊来,说自己马上要吃到麦子了,而巫师妖言惑众,将其处死。然而正当他要吃下新麦时突然感到腹痛,在如厕时,不幸坠入茅坑身亡,终究没能吃到麦子。
毫无疑问,麦的传入给中国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然而,华夏人群的人口优势在麦传入前早已奠定。
黍、粟对此厥功至伟,麦顶多只能算锦上添花了。5、大豆 在史前时代,大豆主要种植在我国东北地区。
随着人类的不断选育培养,大豆里的油性成分不断增加。到了战国时代,被古人称之为“菽”的大豆开始取代黍,称为和粟并列的重要作物。
在诸子百家的作品,只要谈到农业,几乎都会提到菽粟的存在。《墨子》中提到:耕稼树艺聚菽粟。
《荀子》里提到:工商不耕田而聚菽粟。在战国时代,菽粟就是粮食的代名词。
4.五谷中“稻、黍、稷、麦、菽”分别指什么作物
五谷中的稻和麦至今仍是我国主要食粮。在中国,稻(水稻)的种植起源于华南约4700年前的神农时代。麦(大麦和小麦)的种植,约在史前晚期或于盘庚迁殷以前传入我国华北。
至于五谷中的黍、稷和秫都是属于“小米”。“小米”是北方的重要粮食之一,在南方很少种植。“小”基本上包括两类植物:粟属和稷属。
黍不是现今我们常吃的玉蜀黍,而是米子和黄米。玉蜀黍是近代才由西方传入的农作物。
菽即豆,而五谷中所指的菽并不是所有的豆,而是大豆。大豆在周代被称作菽,秦汉以来才称为豆。
五谷中的麻,是指大麻。大麻的种子是无毒,但叶有毒,故可充作粮食。
现今我们经常种植的谷类农作物已不只五种了,但若以我们主要的谷类食物及其副产品来说,相信大家会认同是稻米、小米和小麦这三种了。其它的如大麦、玉蜀黍等,只能当杂粮、饲料看待。
学问高深,小弟长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