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见的用法(古文中“见”字的用法有哪些?)
1.古文中“见”字的用法有哪些?
”见“字有两个读音,分别为jiàn和xiàn。
用法如下:
一、作动词
(1)遇见;碰见。如: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译:儿童碰见我不认识我。
(2)拜见,谒见;又指会见 。如:《战国策·齐策一》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译:于是,邹忌上朝廷拜见齐威王。
(3)召见;接见。如:西汉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译: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
(4)知道;懂得。如:宋代陆游的《示儿》:“乃翁见事可怜迟。”译:于是老翁懂得事情那么迟。
(5)听见;听到。如:清代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见哭声。”译:总是不停听到哭声。
二、作名词
(1)看见的东西。如:北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译:进去越深入,那么进去里面就更困难,但所看见的东西就越奇特。
(2)见解、见识。如:元末明初罗贯中的《失街亭》:”汝真女子之见。”译:你真是女子般的见识。
三、作副词
(1)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如:西汉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译: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
(2)副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如:《玉台新咏》中的《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译:你既然如此记念我,那么过不多久就希望你来(接我)。
词组:
见得 jiàndé:看得出来;可以确定。
见地 jiàndì: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
情见[qíng xiàn]:情感流露。
见粮[xiàn liáng]:现存的粮食。
自见[zì xiàn]:自我表白;显露自己。
见多识广 jiànduōshíguǎng:指见闻较多,经验学识丰富广泛。
2.古文中"见"字的用法
见是一个简体字(繁体字为見: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儿)”。
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看到),可以当做动词,名词,助词和形容词使用。
常用动词意思为看见,看到;进见,会见。 作为名词时可以表示看法,见解。
古文中常用作助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形容词时表示现有的,明显的等。
见jiàn (1)看法~解 (2) 看到:看~。罕~。
~微知著。~义勇为。
~异思迁。 (3) 接触,遇到:怕~风。
~习。 (4) 看得出,显得出:~效。
相形~绌。 (5)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
~下。 (6) 会晤:会~。
接~。 (7)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
~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8)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
~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9)郑码:LR,U:89C1,GBK:BCFB xiàn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3.高中语文文言文问题:见、相的用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两个“见”字都是表示被动,“见欺”是“被骗”。“见”在古文中表示代词的情况很少。出现的时候多代指“我”,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的意思。我的印象里,中学阶段没有出现过吧。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将你的原句你停顿下,就能知道意思了,这里的见就是看见预见的意思,见机就是“预见天机天意”,跟后面的“知命”差不多。
《孔雀东南飞》“及时相遣归”是刘兰芝说的话,意思是“早点送我回家吧”,这个“相”是偏意代词,所谓偏意就是视具体情况可以转变意思。可能偏“我”,也可能偏“你”,这里就是偏“我”的情况,中学阶段至此一例。
至于你说的有限制,“见”字应该只能代指第一人称,即“我”“我们”。汉字博大精深,活用情况很多,我这种推断是基于其原始词义而下,不能代表权威。“相”表三个人称的情况古汉语里都有,下面就是我找来的例子:
表自称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表对称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亲友如相问。——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表他称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相委而去。——《世说新语·自新》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唐·柳宗元《三戒》
另外“相”好像没有做被动的情况。“见”有,而且很多。
飞鸟相与还,相与,指“相互在一起,共同”的意思。“相与”是一个词,不要拆开来翻译。
“请允许我”是“请你允许我”的意思,只是省略了“你”,两个请的意思一样。
你作为高中生就这么喜欢探究文字学真是值得赞赏,但不要钻牛角尖啊,我回答中有很多资料都是百度查询来的,你也要充分利用资源来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很有收获的
4.文言文必修1到4见的被动用法
jiàn
①看;看到.《齐桓晋文之事》:牛未~羊也.”
②遇见;碰见.《回乡偶书》:“儿童相~不相识.”
③见面;会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
④拜见;谒见.《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威王.”
⑤召见;接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相如.”
⑥知道;懂得.《示儿》:“乃翁~事可怜迟.”
⑦听见;听到.《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哭声.”
⑧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
⑨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屈原列传》:“信而~疑,忠而被谤.”
⑩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孔雀东南飞》:“君既若~录,不久望君来.”
xiàn
①同“现”,出现;显现.《毛遂自荐》:“锥之处囊中,其未立~.”
②使……拜见.《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其二子焉.”
5.初中语文140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示例
初中文言文实词用法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19:14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 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 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 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 1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同上)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3、方七百里(面积)(愚公移山) 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同上)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闲 情记趣》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去端,怡然称快(愉悦)(同上) 5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祸害)(更加厉害)《周处》 52、而年已蹉跎(过时)(同上) 5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书上的意旨)《五柳先生传》 5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就)(同上) 55、环指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同上) 56、简箪飘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同上)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同上)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65、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观潮》 6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去、往)(同上) 67、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急隐忽现)(同上) 68、起于齐(出发,动身)《公输》 69、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明白事理) (同上) 70、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是这样)(同上) 7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上) 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同上) 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 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忙碌的样子)(有时)《短文两篇.山市》 78、又间令足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 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同上) 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 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驱策,用马鞭子打)(依据,按照,顺着) (规律,此处指马的习性、特征) 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 83、攒蹙累积(重叠)(同上) 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 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 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同上) 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同上) 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 90、麦田浅 寸许(曾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同上) 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或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 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起用)(被举用)(同上)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了解)(同上) 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