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文言文翻译特殊词类(高考的18个古文言文虚词及意思)

1.高考的18个古文言文虚词及意思

高考的18个古文言文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一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 二、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 三、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2019全国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2020高考全国卷三文言文翻译,2020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3文言文部分翻译

2.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文比较特殊的字词翻译有哪些

阳球,字方正,渔阳泉州人。家中世代为望族并担任官职。阳球擅长击剑,骑马射箭的本事很高。但天性严厉,喜欢申不害、韩非的学术。郡中有位官员侮辱了他的母亲,阳球纠集了几十名少年将这个官吏和全家杀死,自此阳球出了名。起初,他被举荐为孝廉,补任尚书侍郎,阳球熟悉精通过去的典章制度,他起草的奏章和判决意见,经常被尚书推崇信赖。后出京担任高唐令,因他严厉苛刻超过法理,太守将他拘捕并向朝廷弹劾阳球,赶上大赦被释放。

阳球被司徒刘宠召为属官,成绩推为优异。九江山中贼寇作乱,连续几个月不能平息。三府向皇帝推举阳球具有治理奸恶的才能,朝廷任他为九江太守。阳球到郡,制定策略,将凶恶的贼寇全部击败消灭,逮捕了郡内的奸恶官吏,将他们全部杀死。调任平原相。当时天下大旱,司空张颢上书列举长官属吏当中苛刻残酷和贪污受贿的人,将这些人全部免职。阳球因犯严酷罪,被征召去廷尉府受审,应当免职。灵帝因为阳球在九江时有功,所以任命他为议郎。当时中常侍王甫、曹节等人奸恶肆虐,玩弄权术,煽惑朝廷内外,阳球曾经拍着腿发怒说:“要是阳球做司隶校尉,这些人怎么能放过呢?”

光和二年,阳球调任司隶校尉。王甫在家休假,阳球到宫中感谢皇帝恩德,进言要求逮捕王甫和中常侍淳于登、袁赦、封易等人,以及这些人的儿子兄弟中担任太守县令的人,说他们邪恶狡猾,恣意妄为,其罪恶够得上诛灭整个家族。太尉段颎谄媚依附被皇上宠幸的坏人,应当一并处死。结果将王甫、段颎等人全部逮捕,送往洛阳监狱,被抓时还有王甫的儿子永乐少府王萌、沛国相王吉。阳球亲自到监狱拷打王甫等人,五种酷刑全部用遍。王萌对阳球说:“我父子既然将被杀头,希望能给老父亲稍许减轻点酷刑。”阳球说:“你们的罪恶不可言状,死了不能消除罪责,竟然想请求宽容吗?”王萌于是骂道:“你以前像奴仆一样侍奉我父子,奴仆竟敢反叛你的主人吗?今天你折磨我们,你将自取其祸!”阳球要人用土堵住王萌的嘴,棍棒俱下,王甫父子都死在杖下。段颎也自杀。阳球于是将王甫的尸体横放在夏城门示众,并写了很大的告示“贼臣王甫”。王甫家的财产全被没收,妻子儿女全被流放到比景。

当时为顺帝的虞贵人举行葬礼,朝廷的百官参加葬礼,回来时曹节见到王甫的尸体被摆在路边,很是感慨,擦拭眼泪说:“我们这些人能够自相残食,但怎么可以让狗来舔王甫的汤汁呢?”他对众常侍说,今天暂且全部进宫,不要回自己的家。曹节径自进宫,对皇帝说:“阳球原是残酷凶暴的官吏,以前三府上书说应当免去他的官职,因为他在九江时的微末功劳,又被提拔任用。像他这种罪过很多的人,喜欢胡作非为,不宜让他当司隶校尉,以免放纵他的暴虐。”皇帝于是将阳球改任为卫尉。当时阳球在外拜祭陵墓,曹节吩咐尚书下令传召阳球接受任命,不得耽搁诏书。

这年冬天,司徒刘合与阳球商议逮捕拷问张让、曹节,曹节等人知道后,一起诬告刘合等人。结果阳球被逮捕,送进洛阳监狱,本人被处死,妻子儿女流放边疆。

词类,高考,文言文,翻译

3.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帮忙总结一下

学习文言虚词的注意点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

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

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 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

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 3.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虚词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少数沿用下来;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有时改用了别的词。 4.注意特殊现象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1) 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2) 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3) 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

常见文言虚词对译 而:你,你的; 并且,而且,来,可是,地,如果; 就,才。 何:多么;哪里,什么,为什么,怎么。

乎:于,在;吗,呢,吧。 乃:才,却,竟,甚至;你,你的。

其:大概,或许,难道,还是,应该;是……还是……;他(他们),他(他们)的,我(的)其中的,这(个),那(个)。 且:暂且,姑且;将要;况且,尚且,而且,并且。

然:然而;这样;……的样子;地。 若:如果;你,你的。

所:……的人,……的事,……的地方,处所。 为:被,替,因为;呢。

焉:它,哪里;不译,呢,……的样子,……的声音;于此,于之。 也:用于句末、句中,不译。

以:通“已”;因为,而且,来,着;因为,在……时候,凭,把,用。 矣:了。

因: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于是,便。 于:从,比,对,和,与,向,在。

与:和,跟,同;呢,啊。 则:就,却;那么,如果。

者:句中不译;的人、的东西、的事情,个,样,项;……时候。 之:的,主谓之间,提宾标志,词尾均不译;他,我,这(些、个、样)。

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诚……则……,如果……那么(就)……。 得以:能够。

俄而:不久,一会儿。 而况:何况,况且。

而已:罢了。 否则:如果不……就……。

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

既而:随后,不久。 既……且……:又……又……。

见……于……:被。 可得:可以,可能。

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且夫:再说,而且。 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

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唯……是……:只。 为……所……:被。

未尝:从来没有。 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无虑:大约,大致。 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无以……为:用不着。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

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向使:假如,如果。 一何:多么;为什么……那么……。

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以故:所以。

以……故……:因为……所以……。 以是:因此。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

有所:有……的人(或物),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有以: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于是:这时候,在这。

4.求高中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详解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名词用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4、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4.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孟子犯孀酉隆罚》)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贾谊《过秦论》) 4.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4.3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犯孀酉隆罚》)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州》) 5、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5.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5.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全国卷高考文言文翻译特殊词类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