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原平文言文阅读回答(《郭原平阅读答案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1.《郭原平阅读答案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郭 原 平郭原平,字长恭。
禀至行,养亲必以己力,佣赁以给供养。性甚巧,每为人作工,取散夫价。
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食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
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籴买,然后举爨。 父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又未尝睡卧。
父亡,哭踊恸绝,数日方苏。以为奉终之义,情礼自毕,茔圹凶功,不欲假人。
本虽巧而不解作墓,乃访邑中有营墓者,助人运力,经时展勤,久乃闲练。又自卖十夫以供众费,窀穸之事,俭而当礼。
性无术学,因心自然。葬毕,诣所买主执役无懈,与诸奴分务,让选取劳。
主人不忍使,每遣之,原平服勤未尝暂替。佣赁养母,有余聚以自赎。
既学构冢,尤善其事,每至吉岁,求者盈门。原平所起必自贫始,既取贱价,又以夫日助之。
及父丧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常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 父服除后,不复食肉。
高阳许瑶之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之,不受。瑶之乃自往,日:“令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
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卖物,裁求半价,邑人皆共识悉,现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要使微贱,然后取值。
宅上种竹,夜有盗其笋者,原平遇见之,盗者奔走坠沟。 原平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通,又采笋置篱外。
邻里惭傀,无复取者。宋文帝崩,原平号恸,日食麦饼一枚,如此五日。
人日:“谁非王臣,何独如此?”原平泣而答日:“吾家见异先朝,蒙褒赞之赏,不能报恩,私心感动耳。”(《南史·卷七十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禀至行,养亲必以己力 禀:禀性,天性。
B.跨积寒暑,又未尝睡卧 跨积寒暑:从冬到夏。C.窀穸之事,俭而当礼 窀穸:墓穴。
D.吾家见异先朝 见异:看见怪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养亲必以己力 ②佣赁以给供养B.①则虚中竟日 ②白雁至则霜降 C.①本虽巧而不解作墓 ②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D.①既学构冢,尤善其事 ②既取贱价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奉终之义,情礼自毕。②经时展勤,久乃闲练。
③与诸奴分务,让逸取劳。④彼此相让,要使微贱,然后取值。
译文:①②③④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郭原平讲孝道的一项是 ( )①原平所起必自贫始 ②原平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③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 ④父服除后,不复食肉⑤日食麦饼一枚,如此五日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2.《宋书 郭原平传》的文言文阅读
原文: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
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
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
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
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
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
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瓜为业。
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娃俱因,岂可减溉田乏水,以通运瓜之船。”
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朗察孝廉,不就。
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愍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妊辞。”
原平日:“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巴。”
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译文:郭原平,字长泰,宋朝会稽郡永兴县人。他生性孝顺,为人正直宽厚,乐于行善,总是处处先人后己,不贪图计较个人的私利。
郭原平很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
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
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
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
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
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
郭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
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
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所以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
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受。
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是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3.翻译《宋书·郭原平传》全文
郭原平,字长泰。
他生性孝顺,侍养父母必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
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
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
父亲死了以后,自己建起了两间小屋,作为祠堂。每到了祭祀的日子,在这几天中,哀伤,思念父亲,不喝粥。
等到丧期结束以后,自己不再吃鱼肉。到母亲面前,给她看有吃的,独自在房间里时,从没有偷偷品尝过。
这样一直到母亲死了,三十多年了。高阳的许瑶之居住在永兴,不做郡安县丞回到了家乡,赠送给郭原平一斤棉花。
郭原平不肯接受,送过来又送回去,前后有几十次。于是许瑶之亲自前往,说:“今年特别寒冷,建安棉不错,用这个来尊奉家里人吧”,郭原平才拜谢接受。
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
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逃跑时掉进了水沟。
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
郭原平又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
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以使运瓜的船能通行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借助他人的力量。
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
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接受。
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有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4.《郭原平传》翻译
译文: 郭原平,字长泰,生性孝顺,侍养父母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他熟习木工,常靠给人做木匠,只取一般干活人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盐菜下饭就算了。
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坚持义节补自己吃饱;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
父亲丧事办完后,自己盖了两间小屋,把这作为祠堂。每到节日祭祀,就在这里待上数日,心中充满哀思,不喝水不吃饭。
为父亲的服丧期满除掉丧服后,不再吃鱼和肉,在母亲面前,有吃的表示,在自己的屋里,未曾胡乱吃。从这到死去,三十多年。
高阳许瑶之居住在永兴,不担任建安丞的官职回家,把一斤绵送给郭原平,郭原平不接受,送回来又送过去的情形前后有数十次,许瑶之就亲自前往(郭原平的家)说:“今年太寒冷,但是建安的绵好,拿这奉送给您家辈分高的人和辈分低的人罢了。”郭原平才拜谢接受了。
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
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子挖了条水沟。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
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搭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邻居感到很惭愧,没有人再去他家偷笋。
郭原平又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
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 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
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把这样当成了习惯。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
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接受。
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贫穷年老,所以才有这赡养之赠,怎么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善义行为而给以赏赐,那么我没有一点微薄的善行,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只是我一个人而已。”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宋书·郭原平传》原文:郭原平字长恭,又禀至行,养亲必以己力,佣赁以给供养。性甚巧,每为人作正,取散夫价。
[三]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
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於里籴买,然后举爨。 父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又未尝睡卧。
父亡,哭踊恸绝,数日方苏。以为奉终之义,情礼自毕,茔圹凶功,不欲假人。
本虽巧而不解作墓,乃访邑中有营墓者,助人运力,经时展勤,久乃闲练。又自卖十夫以供众费,窀穸之事,俭而当礼。
性无术学,因心自然。葬毕,诣所买主执役无懈,与诸奴分务,让逸取劳。
主人不忍使,每遣之。原平服勤未尝暂替,佣赁养母,有馀聚以自赎。
既学构冢,尤善其事,每至吉岁,求者盈门。原平所起必自贫始,既取贱价,又以夫日助之。
及父丧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常於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肉。
高阳许瑶之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之,不受。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
」[四]原平乃拜而受之。 及母终,毁瘠弥甚,仅乃免丧。
墓前有数十亩田,不属原平,每至农月,耕者恒裸袒。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乃贸家资,贵买此田,三农之月,辄束带垂泣,躬自耕垦。
每出卖物,裁求半价,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宅上种竹,夜有盗其笋者,原平遇见之,盗者奔走坠沟。
原平乃於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采笋置篱外,隣里惭愧,无复取者。 宋文帝崩,原平号恸,日食麦{飠半}一枚,如此五日。
人曰:「谁非王臣,何独如此?」原平泣而答曰:「吾家见异先朝,蒙襃赞之赏,不能报恩,私心感动耳。」[五] 又以种瓜为业,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
县令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
」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檝助之。
己自引船,不假旁人。若自船已度,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
尝於县南郭凤埭助人引船,遇有鬭者为吏所录,鬭者逃散,唯原平独住,吏执以送县。县令新到,未相谙悉,将加严罚,原。
5.收集2009年语文高考的古文题目(含答案)
全国卷1)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
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
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
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
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
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
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
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
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
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
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
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
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 【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动,经常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用排除法,排除①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③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严厉;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 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 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
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 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
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
逃犯纷纷来自首。” 11.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答案和解析】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交结”为古今异义和“令长”、“ 指麾”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合境”和“从而”“ 居住” 为古今异义。
参考译文: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
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
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