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十表白话文与文言文混合版(史记故事(白话文版))
1.史记故事(白话文版)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和译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
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
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
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
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
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
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
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
2.古文翻译
水经江水注 郦道元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叁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汉滩,其峡盖自
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
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馀里,涌起数十丈。今滩
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
崩滩”。其颓崖所馀,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馀里,有大巫山,非惟叁峡所
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
耳。西,即巫山者也。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叁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青倒影。绝 多生柽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
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叁峡巫峡长,猿鸣叁
声泪沾裳!”
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盛弘之谓之空泠峡。峡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
其间远望,势交岭表,有五六峰,参差互出。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俗传
两郡督邮争界於此。江水历峡,东迳宜昌县之插下。
江水又东,迳流头滩。其水并峻急奔暴,鱼 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
“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馀里;下水
五日,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北临大江,与夷陵相对。江水
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
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 ,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
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
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 既高,加以江
湍纡洄,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叁朝叁
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
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
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叁峡,
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
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 秀峰,奇构异形,
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
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
千古矣。”
整篇大意:
(一)自“江水又东迳广溪峡”至“夏后疏凿者也”
记叙三峡之首乃广溪峡。
(二)自“江水又东迳巫峡”至“盖因山为名也”
记叙巫峡因山为名。
(三)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至“猿鸣三声泪沾裳”
记叙三峡四时山景。
(四)自“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至“东迳宜昌县之插灶下”
记叙东界峡有奇石。
(五)自“江水又东迳流头滩”至“上水百日也”
描写流头滩上水之难。
(六)自“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至“因名曰人滩也”
记叙人滩石景。
(七)自“江水又东迳黄牛山”至“回望如一矣”
记叙黄牛山、滩附近江水纡洄。
(八)自“江水又东迳西陵峡”至“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记叙西陵峡山水之美。
3.《史记•穰侯列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
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
诛季君之乱①,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 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昭王七年,魏冉相秦。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②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虏魏将公孙喜。
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
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昭王三十四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③于华阳下,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且与赵观津,益赵以兵,伐齐。
齐襄王惧,使苏代为齐阴遗穰侯书,曰:“臣闻往来者言曰‘秦将益赵甲四万以伐齐’。夫三晋④之相与也,秦之深雠也。
今破齐以肥赵,不利于秦。……臣故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矣。”
于是穰侯不行,引兵而归。 昭王三十六年,穰侯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
于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⑤秦昭王。 昭王于是用范睢。
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
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
秦复收陶为郡。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
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 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选自《史记•穰侯列传》,有删改)注:①季君之乱:指秦昭王二年(前305),公子壮与大臣、公子等谋反。
季君,即公子壮,在争夺君位中为大臣及武王后等拥立,称号为“季君”。 ②向寿:时为秦将,亲韩。
③芒卯:魏将。④三晋:指赵、韩、魏三国。
⑤奸说:请求进说;奸,通“干”,求。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冉举白起 举:举荐B.今破齐以肥赵 肥:壮大C.以广其陶邑 广:扩大D.就封邑。
就:靠近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穰侯魏冉功劳的一组是( )①破芒卯于华阳下 ②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虏魏将公孙喜③穰侯不行,引兵而归 ④越三晋以攻齐⑤秦东益地,弱诸侯 ⑥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A.①②⑤ B.①②④C.③④⑥ D.③⑤⑥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即位之后任命魏冉为将军,保卫了咸阳,平定了季君的叛乱,全部诛灭了那些图谋不轨的昭王的兄弟们,因此,魏冉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 B.因为昭王年少,宣太后亲自治理国家,并且任命魏冉处理具体政务,魏冉举荐了白起,白起立下了一些显赫的战功。
C.秦昭王三十六年,穰侯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进一步扩大了自己在陶邑的封地,但却被魏国人范雎趁机诋毁,穰侯的丞相职位被免。 D.穰侯“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而,他的垮台具有必然性,太史公立传既着眼于他的功绩,又有意揭示其“身折势夺而以忧死”的原因。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臣故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矣。译文:(2)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 译文:。
4.《史记》十表全文
《史记》·一百三十卷(内府刊本) 汉司马迁撰,褚少孙补。
迁事迹具《汉书》本传。少孙据张守节《正义》引张晏之说,以为颍川人,元、成间博士。
又引《褚顗家传》,以为梁相褚大弟之孙,宣帝时为博士,寓居沛,事大儒王式,故号先生。二说不同。
然宣帝末距成帝初不过十七八年,其相去亦未远也。案迁《自序》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为百三十篇。
《汉书》本传称其十篇阙,有录无书。张晏注以为迁殁之后,亡《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
刘知几《史通》则以为十篇未成,有录而已,驳张晏之说为非。今考《日者》、《龟策》二传,并有“太史公曰”,又有“褚先生曰”,是为补缀残稿之明证,当以知几为是也。
然《汉志·春秋家》载《史记》百三十篇,不云有阙,盖是时官本已以少孙所续,合为一编。观其《日者》、《龟策》二传并有“臣为郎时”云云,是必尝经奏进,故有是称。
其“褚先生曰”字,殆后人追题,以为别识欤。周密《齐东野语》摘《司马相如传赞》中有“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之语。
又摘《公孙弘传》中有“平帝元始中诏赐弘子孙爵”语。焦竑《笔乘》摘《贾谊传》中有“贾嘉最好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语。
皆非迁所及见。王懋竑《白田杂著》亦谓《史记》止纪年而无岁名,今《十二诸侯年表》上列一行载庚申、甲子等字,乃后人所增。
则非惟有所散佚,且兼有所窜易。年祀绵邈,今亦不得而考矣。
然字句窜乱或不能无,至其全书则仍迁原本。焦竑《笔乘》据《张汤传赞如淳注》,以为续之者有冯商、孟柳。
又据《后汉书·杨经传》,以为尝删迁书为十馀万言,指今《史记》非本书,则非其实也。其书自晋、唐以来,传本无大同异。
惟唐开元二十三年敕升《史记·老子列传》於《伯夷列传》上。钱曾《读书敏求记》云尚有宋刻,今未之见。
南宋广汉张材又尝刊去褚少孙所续,赵山甫复病其不全,取少孙书别刊附入。今亦均未见其本。
世所通行惟此本耳。至伪孙奭《孟子疏》所引《史记》“西子金钱事”,今本无之。
盖宋人诈托古书,非今本之脱漏。又《学海类编》中载伪洪遵《史记真本凡例》一卷,於原书臆为刊削,称即迁藏在名山之旧稿。
其事与梁鄱阳王《汉书真本》相类,益荒诞不足为据矣。注其书者,今惟裴骃、司马贞、张守节三家尚存。
其初各为部帙,北宋始合为一编。明代国子监刊版,颇有刊除点窜。
南监本至以司马贞所补《三皇本纪》冠《五帝本纪》之上,殊失旧观。然汇合群说,检寻较易,故今录合并之本,以便观览。
仍别录三家之书,以存其完本焉。
5.<史记>是买白话版的好还是买文言文版的好
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书不是说哪个版本就比哪个版本好。作为学术研究者来说就非得用中华书局的百衲本《史记》,作为初学者抑或是爱好者来说可以这样子读比较好:
1)古文底子不太好,像楼主这样的可以先看《白话史记》(岳麓出版社的比较好,比较权威。有周顾城?做的序言)
2)等看完了《白话史记》,对书有一定认识了,然后就可以选白文版(文言文无大量注解版)手头还要有一本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相信楼主可以跳过第一条直接进行第二条的。白文版的我推荐中华书局的白文版《史记》书刚出不久,应该书店还有卖的。这个版本的特点权威性我就不说了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文本中的人名地名特殊名词都有下划线,比较方便阅读。
3)一般的话,能做到前面两点就已经很强了,我自己还没能把《史记》这么好好的读二遍呢#_#。要是楼主还想继续专研的话就去书店花个两百把中华书局的十大本四家集注《史记》抱回家吧。
6.白话史记摘抄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1) 黄帝是少典氏的儿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下来就神奇灵异,襁褓中能言语,幼小伶俐,长大勤勉,成年后聪明通达。
轩辕的时候,炎帝神农氏的势力已经衰微。诸侯互相侵伐,残害百姓,神农氏却无力征讨。于是轩辕时时举兵,以征讨不来朝贡的诸侯。四方诸侯都来臣服于神农氏。但蚩尤最为残暴,一时还没有力量去讨伐。炎帝准备侵犯诸侯,诸侯都来归属于轩辕。轩辕于是修明政治,整顿军旅,顺应四时五方的自然现象,种植五谷,安抚百姓,使远方人民也能安居;驯服熊罴貔貅?虎等猛兽,用来和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度交战,终于(克服炎帝)完成了他的壮志。
蚩尤作乱,不听从命令,于是轩辕向四方诸侯征集军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生擒蚩尤,并把他杀死。四方诸侯都尊轩辕为天子,以取代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顺从命令的,黄帝便去征伐;平定之后,即便离去。披荆斩棘,开山通道,没有过过一天安适的日子。
东边到达渤海,登上丸山和东岳泰山;西边到达崆峒,登上鸡头山;南边到达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北边驱逐荤粥,与诸侯在釜山合符;而建都于涿鹿山广平山下的平地。迁徙往来,没有固定的居所;环绕着军队构营以自卫。百官都用云命名,军队称云师。设立左右大监,以监察万国。万国协和,而鬼神山川的祭祀封禅之礼,黄帝亲临主持的居多数。获得宝鼎。用蓍草推算历数,预测未来的节气朔望。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理人民。顺应天地四时的纲纪,阴阳五行的故常(案:此句译文参考《大戴礼·五帝德》篇)、死生的道理和存亡的大限。种植百谷草木,德化及于鸟兽昆虫,遍布于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勤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有土德的瑞征,所以称为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到了姓的只有十四个。
黄帝住在轩辕之丘,娶西陵氏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了两个孩子,他们的后代都曾掌有天下:一个是玄嚣,就是青阳,青阳降为诸侯,住在长江;另一个是昌意,降为诸侯,住在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儿名叫昌仆的为妻,生高阳,高阳有大德于民。黄帝死后,葬于桥山,他的孙儿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继承帝位。这就是帝颛顼。
帝尧就是放勋。他的仁德如天的无尽,他的智慧如神般微妙。接近他如太阳般和煦,远望他如云彩般绚丽。富有而不骄纵,显贵而不惰慢。戴黄色冠冕,穿黑色士服,乘红色车,驾白色马。能弘扬顺从的美德,以敦亲睦族。亲族已和洽,又明确划分百官的职责。于是百官的治绩卓著,也亲和团结了天下诸侯。
于是命令羲氏、和氏,恭敬地顺应上天。从日月星辰的运行,定出一年的历法,敬谨地把时令传授给百姓。分别命令羲仲住在郁夷叫旸谷的地方。敬谨地迎接旭日的初升,管理督导春季的耕种。日夜的长度均等,傍晚鸟星在正南方出现,依据这景象来定准春分的日子。人民于是都分散到田野里,鸟兽也在生育交尾。再命令羲叔住在南方大交山(案:此句译文参考王引之《经义述闻》),管理督导夏季的农作,敬谨地祀日并记下日影。白天最长,傍晚火星在正南方出现,依据此一景象来定准夏至的日子。人民于是尽全力助耕,鸟兽的羽毛也变得稀疏了。再命令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敬谨地恭送太阳的隐没,管理督导秋收。日夜的长度均等,傍晚虚星在正南方出现,依据这景象来定准秋分的日子。人民于是喜悦和乐,鸟兽也生长出新的羽毛。再命令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管理考察农作物的储藏。白天最短,傍晚昴星在正南方出现,依据这景象来定准冬至的日子。人民于是都留在室中取暖,鸟兽的羽毛也长得茸茸的。确定一年为三百六十六天,又用置闰的办法来调整四时的误差。确实地整饬百官,各种事业都欣欣向荣。
尧说:“谁可以治理国事?”放齐说:“嗣子丹朱通达明理。”尧说:“唉!顽劣好讼的人,不能用。”尧又说:“谁可以?”讙兜说:“共工遍揽事务,颇见成绩,可以用。”尧说:“共工巧言善辩,而用心邪僻,行似恭敬,却连天都敢欺谩,不能用。”尧又说:“啊,四方诸侯领袖,滚滚洪水漫天而来,浩浩荡荡地包围了群山,淹没了丘陵,老百姓忧心忡忡,有谁能使他去治理呢?”四人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这人违背命令,残害同类,不可以。”都说:“先用用看吧,真的不行再不用。”尧接受了他们的意见用了鲧,九年下来,治水的事业一点没有成绩。
7.史记故事(白话文版)
刘邦记仇
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
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
当初刘邦身为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结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儿。刘邦时常带这些人到大嫂家吃饭。大嫂非常讨厌这个小叔子。
一次,小叔子又带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来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
等到刘邦终于做了皇帝,分封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询问原因,这位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个长辈了。”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刮’的意思)。
呵呵,一个新的.. 刚刚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