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课内文言文练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练习)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练习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专练
要求:仔细了解各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做题巩固。
第一课时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⑹通“如”,好像,如同。⑺通“尔”,你,你的。(8)[而已]罢了。(9)「而后」才,方才。(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乃⑴于是,就。⑵才,这才。⑶却。⑷是,就是,原来是。⑸竟然。⑹他的。⑺乃至,甚至。⑻可是。⑼而,又。⑽这样。[11]你,你的。
[巩固练习]
良乃入,具告沛公。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今君乃亡赵走燕。
诸葛亮真乃神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作计乃尔立。
何⑴什么。⑵怎么样。⑶哪里。⑷多么。⑸为什么。⑹怎么。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注意一些复合词。
与
⑴解释为:和、跟、同。⑵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⑶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 “结交、交好”。
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且⑴暂且,姑且。⑵将,将要。⑶而且,并且。⑷况且,再说。⑸尚且,还。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⑺同“夫”,句首助词。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⑼如果。
若⑴如果,假如。⑵像,好像。⑶你(的),你们(的)。⑷此,如此,这样。⑸至于。「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所⑴处所,地方。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所谓」所说的。「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则⑴却,可是。⑵那么,就。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⑸就是。⑹原来是。⑺只。⑻同“辄”,总是,常常。⑼原来已经。(则是)只当是。(则则)赞叹的声音。
为⑴成为,变成。⑵做。⑶作为,当作。⑷是。⑸以为,认为。⑹被。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⑻指心理活动。⑼有。(11)治理。(12)装作。(13)为了。(14)给,替。(15)对,向。(16)因为。(17)则“于”,在,当
以1、为,由于。2、而。3、把,拿,用。4、以为,认为。5、凭,靠。6、按照,依照。7、根据。8、通“已”,已经。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10、在。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12、任用。「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2、认为。3、把。。制成。
也⑴同现代汉语“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也已矣)罢了。
于⑴对
2.谁能给我一份 高一 语文 文言文 的练习
高一上语文读本文言文练习 少奇中学 胡健 齐桓公求管仲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 馁:饥饿 B.治国不失其柄 柄:把柄 C.是以滨于死 滨:同“濒”,迫近 D.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为其君动也 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B.则其管夷吾乎 欲用其政也 C.若必治国家者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 D.则是君之赐也 则予我矣3、下列加横线字与例句中加横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A.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D.越国以鄙远4、对下列加横线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以滨于死 ②齐使受之以退 ③桓公自莒反于齐 ④欲以戮之于群臣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5、对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深知管仲之才,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并设巧计派人迎回管仲。
B.鲍叔有知人能让,举荐贤能的高风亮节。C.鲍叔一再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终于打动了齐桓公。
D.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有着博大的胸怀。6、翻译下列句子。
(1)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2)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晏子辞千金1、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晏子方食 A、今齐地方千里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吾长见矣于大方之家2、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 A、而摩厉之于义 B、臣诚恐见欺于王 C、赵氏求救于齐 D、且贰于楚也3、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是为宰藏也 A、忠臣不为也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D、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4、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终再拜而辞 A、停数日,辞去 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归去来兮辞 D、不辞劳苦5、与例子加点字用法不一样的一句是 例句:是臣代君君民也 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C、填然鼓之 D、籍吏民,封府库6、翻译下列句子 (1)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2)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
晏子使楚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王曰,何坐? 置之坐上。 但坐观罗敷。
B、期年之后。 祭祀必祝之。
齐之习辞者也。C、寡人反取病焉。
勿使反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D、所以然者何?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将军之高义。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下列句子中,没有省略成分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晏子)是齐国很会说话的人,现在刚刚到达。
B、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因为他来了,(所以)请允许我们把一个人捆起来从您跟前走过。
C、缚者曷为者也?——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D、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它的)人民喜欢偷盗?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楚君臣将“一个齐国人”偷换成“所有齐国人”以图羞辱齐使者的伎俩,被晏子一眼看穿;晏子以其外交上的机智维护了齐国的尊严。B、楚君臣选择“酒酣”时推出一被绑者,目的是解除晏子的戒备,使晏子面临受辱而应对不暇。
C、晏子“避席”即对,可见其不但善长辞令,而且任何时候都不忘国家使者维护国家尊严、百姓声誉的神圣职责。D、楚王因为妒忌晏子的辞令就和身边的人一起设置圈套为难晏子,没想到晏子这位“圣人”很严肃,不喜欢别人随便跟他开玩笑。
5、翻译 (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2)圣人非所与熙(熙,通“戏”)也,寡人反取病焉。
重耳之亡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①重耳不可 可:可以 ②有人而校 校:较量、抵抗 ③将适齐 适:适合 ④皆足以相国 相:辅佐 ⑤乃馈盘飧 馈:馈赠、赠送 ⑥离外之患 离:离别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人伐诸蒲城。 ②天其或者将建诸? ③吾其奔也! ④君其礼焉!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倚仗君父的天命而享受养生的俸禄,因此才得到人民的拥护。B.行也,怀与安,实败名!——(你)走吧,如果贪恋享乐,安于现状,那么确实会败坏(你的)名声!C.子盍蚤自贰焉?——您为什么不早点表示您和曹国人有所不同呢?D.普,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晋国和郑国都是姬姓国家,他们的子弟即使犯了过错,本应以礼相待;更何况是上天赞助的人呢?4.下列说法不符合。
3.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练习有哪些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答案】 B(A彼此相通/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C安排/对犯错者的处理;D面容、脸色/红黄等色彩)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答案】 D(其他三项的古义分别为A:旧例;B:窘迫,走投无路;C:英明睿智)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卒廷见相如”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C.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D.诡踪迹,草行露宿 【答案】 C(“雨”为名词作动词用,其他的词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B.同心一意,共治曹操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日出夭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 D.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答案】 C(日光;A:环绕/掉头。
B:对付/太平;D:树木/木料)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②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 B.①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②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C.①用实者成实时采②诸越则桃李冬实 D.①以约失之者鲜矣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答案】 B(A项中①形容词,“假托的”;②动词“假托”。B项中两词相同,都是动词,“责骂”的意思。
C项中①名词,“果实”;②动词,“结果实”。D项中①形容词,“稀少”;②形容词,“新鲜”)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练习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
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文章内容的分析,则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方式的理解。
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练习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
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文章内容的分析,则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方式的理解。
6.在哪有高一必修1或必修2 课内文言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①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②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
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③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
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选自《韩非子》) [注]①升概:这里指量酒。
升,量器;概,以升、斗量谷时用来刮平的木棍。 ②帜:这里指酒旗,酒店的标志,俗称幌子。
③龁:hé,咬。 1.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遇客甚谨 遇:遇到。
B.县帜甚高 县:通“悬”,悬挂。 C.而狗迓而龁之 迓:迎。
D.欲以明万乘之主 明:使贤明,开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B.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夫国亦有狗 夫战,勇气也 D.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 答: [答案]1.A(遇,对待。)
2.C(A其,他 / 那;B也,表判断语气 / 表疑问语气;D之,指上文“有道之士” / 的。) 3.有的人让小孩子揣着钱提着酒壶去买酒。
[参考译文] 有个卖酒的宋国人,量酒很公平,待客很恭敬,酿酒很醇美,悬挂酒旗很高,这样做了却卖不出去,酒都变酸了。他对酒卖不出去的缘故感到奇怪,就问他所熟识的里巷老人杨倩,杨倩问他:“你的狗凶猛吗?”他回答:“狗是凶猛,那么酒为什么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们怕狗呗。
有人让小孩子揣着钱提着酒壶去买酒,可是你的狗迎上去咬人家,这就是酒变酸卖不出去的缘故。”国家也有狗,有才能的人,心怀道术,想要开导君王,权臣就像是凶猛的狗迎上去咬人。
这就是君王受蒙蔽被胁迫而有才能的人得不到任用的缘故。 给你找了个。